关于红网,很多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叫“红网”?
作为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红网从2001年诞生的第一刻起,就担负着建设“互联网上的湖南主流传播平台”的使命。取名“红网”,一是寓意红网的“根”在湖南;二是时刻提醒不忘“本”:红网的“红”,是底色、是责任、是担当;红网的“网”,是平台、是阵地、是战场。
今天的红网,不忘初心。作为湖南新闻总汇,我们建有业态完整的“网、报、端、微、视、频”六位一体的传播矩阵,和下沉彻底、覆盖广的省市县三级内容共生体系,每天原创内容超过1000条,聚合湖南资讯超过13000条;今年以来,就已推出原创报道10万余篇,专题500多个,端内阅读量超过百万的作品1800多篇。
特别是我们获得中国新闻奖品牌栏目的《问政湖南》《百姓呼声》《消费维权》等民声矩阵,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重视和各级宣传网信部门的支持下,集聚了湖南全省80%以上的网民诉求。全省有443位党政一把手(包括14市州委书记、122个县区委书记)、8500余家党政机关入驻主动认领办理网民留言。20多年来已累计实质性解决网民诉求超过100万条,仅今年1-9月就回应交办解决网民诉求152453条。红网的“网上群众工作部”湖南的网民都知道,“有事找红网,事事有回响”。
今天的红网,不辱使命。以建网之初即创办的“红辣椒评论”栏目为代表,我们聚焦国之大者、民之大业,热点话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声,23年来已累计刊发时事评论作品超过20万件,活跃的评论作者超过2000人。
“红辣椒评论”因此获评第17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全国唯一4次获推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因为“红椒”的全国影响力,红网得以连续承办执行《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仅2023年度就全网征集到作品88507件,有力引导了网上舆论,实现了全网“好评如潮”。
23年来,“红辣椒评论”始终坚持“草根发声”,连续19年举办时评研讨会,坚持打造中国时评界的“黄埔军校”,致力于给年轻人搭建表达发声的平台,提供展示青春的舞台、构筑“向上、向善、向新”的看台。
因为互联网是属于年轻人的。出生于1995年-2009年的Z世代年轻人超过30%。90后有2.3亿人口,而00后则有1.46亿。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表达意愿强,活跃度高,是平台流量的主要提供者。
如何捕获这些新生代的注意力?2013年以来,红网持续推进“青年+”战略,连续10年举办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聚焦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专门研发在线投稿互动数据平台,打造集赛事与培训于一体的 “青椒评论”专栏,创造了“新闻评论学界+新闻传播业界”联动融合的全新模式,目前活跃在国内媒体圈的青年评论员几乎均参加过“评论之星”的海选。
现在,红网“青椒评论”已覆盖532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在册的活跃青年评论员超过12000人,年均供稿超2.5万件,日均编发80-100篇来稿,关注的话题涉及许多热点。“青椒评论”突出策划引导、共同参与,这些年陆续推出了《新春椒响曲》《青椒观两会》《青椒学党史》《精神谱系青年谈》《主题教育青年漫评》等等专题,给青年学子量身打造沉浸式的互动实践平台,因此被誉为培养高素质评论人才的“种子计划”。
从“红椒”到“青椒”的这十年,正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十年。媒体融合面对的是新时代,聚合的是新生代,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融合,还是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更是媒体责任与社会治理的融合。
而这,正是今天这个“社会责任论坛”的主题所系,正是作为主流媒体挺进网络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制高点的使命所在、责任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