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大方向,更是一个大课题,作为技术工作者,我也一直在思考文化和科技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创新生产工具,改变甚至颠覆了各行各业的生产。
文化创新将成为这轮创意革命新的动力和决胜力量。而科技是(连接传播)文化创意的工具,也是(理解存储传承)文化创意的介质,它可以无限拓展文化创意的边界。
为了积极响应“文化+科技”融合的上层指示,紧跟行业趋势,我们正以新技术引领内容生产创新,全力打造国有头部数智传播平台
基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最宝贵的业务数据,我们自主研发了最懂媒体、最懂内容生产的芒果大模型,在今年7月也顺利通过了备案。
以芒果大模型、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全面引领芒果TV内容生产变革与创新。在内部20个业务板块落地了60多个产品,涵盖内容分析理解、内容创作、平台互动等多元场景。
AI导演“爱芒”是我们打造的国内首个AI综艺导演,他背后有一群非常强大的老师,是湖南广电所有的超级内容制作团队,在年初的节目《我们仨》里面,爱芒就完成了导演首秀,除了会策划节目,它在内容生产比如剧本分析、素材生成这些方向也十分擅长。
爱芒还在快速成长,它每个月会学习海量节目和行业数据。现场感知能力也在不断进化,在《歌手2024》中,它就精准预测了歌手竞演的排名。
自去年以来,新技术在内容生产上的需求越来越多。去年年底我们在综艺《爱的修学旅行》首次尝试AI内容制作,比《千秋诗颂》还要早很多。在最近热门纪录片《中国官箴》里,技术进一步升级,我们采用实景拍摄和AI生成等制作手法,为观众带来超越文字的观感体验。(播放《中国官箴》)
与此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内容生产中也需求旺盛。在纪录片《超时空寻找》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搭起了超时空的叙事框架。
《声生不息·宝岛季》利用LED XR虚拟拍摄技术,打破了传统拍摄的地理和时间限制,为制作团队提供了更多创造性的空间。
最近,我们正结合AI和虚拟技术,打造一套全流程自研的虚拟拍摄系统。(演示视频《我在赛博买咖啡》约1min30s,可提前结束)
这套系统最近完成了《安全撤离赛博世纪》的全流程拍摄制作,这是我们自制的一个虚拍短剧,不久就会和大家见面。
除了媒体内容生产创新,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一个行业领先的数字文博大平台,积极用新技术拓展新产业,推进文化+科技的高效融合。
数字文博大平台整体以数字采集、文博大模型、区块链这些新质生产力为基础,联合各大博物馆,建设中华文博数字化、AIGC文博IP孵化工程。
最终,我们要面向内容创作者、文博爱好者、专家学者乃至全球用户,完成科研、教育、文创、文娱等多方向的产业创新应用。
为了建好大平台,我们完成了多项难题攻关,实现了全流程的技术自研。一站式AI采集重建,可以实现720度一次采集,无需人工中途介入、保证高精高效。
首个中华历史文化大模型和秦汉大模型,也将为后续的产业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AI采集和重建,我们和国际顶尖的团队相比,在精度、误差各方面效果都相差无几,甚至有些方向我们表现还要好一些。但做到差不多的效果,我们花费的时间是最少的,这会大大提高后续的生产效率。
为了触达用户面向产业,我们在8月份已经全面上线了山海APP(欢迎大家扫描中间的二维码下载体验);
山海APP聚集了湖南、陕西、甘肃等国内外海量数字馆藏,首发了1万多件文物(70%来自省外),支持6种语言。上线仅3天,独立用户数突破百万,峰值DAU接近70w。
有了技术和平台基础,我们还在积极打通多方向的产业化链路,拓展应用新场景,比如内容生产、二创、交易等。右边是今年算法大赛的部分优秀作品,还有我们基于秦汉大模型在做的AI互动剧《大汉云叠》。
只有用科技带动兴趣,用“有趣”留住用户,才能让文博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坚持以文化为核,用技术驱动产业发展,做好、做透“文化+科技”融合的这篇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