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陈叙良:文化铸魂 科技赋能新媒体时代湖南博物院的文化传播创新

2024-10-23 15:3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今天,全球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新媒体和数字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摆在每一个博物馆人、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湖南博物院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按照“一体两翼两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创新之路。

  一、新媒体时代湖南博物院的资源禀赋

  (一)一流的建筑与空间资源。湖南博物院由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总面积91252平方米,建筑风格庄重、凝练,功能齐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为各种大型展览和主题活动提供优质空间,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也为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素材。

  (二)丰富的藏品资源。院藏文物539717(件套),实际数量1038184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近10万件,形成了以马王堆汉墓、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明清书画、近现代文物和现当代艺术品为主的核心收藏序列,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内容。

  (三)深厚的学术与专业资源。湖南博物院拥有一支专业的学术研究团队,主要分布在商周青铜器、马王堆汉墓、陶瓷、书画、近现代文物、文物鉴定、展览策划、藏品保护、公众教育、文创开发等专业方向,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专业的知识支持和内容保障,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四)文化品牌与影响力资源。湖南博物院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代表中华区域文明的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湖南省文化地标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博物馆数字展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其品牌形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赞誉。

  (五)庞大的观众资源。湖南博物院在新馆建成后年接待观众量平均达到350万人次左右,其中2023年共计接待观众439万人次,观众量位居全国博物馆前列,为文化传播与创新提供了持续的流量和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与创新的新生态

  (一)时代新要求。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工作的方式方法,数字资源和新媒体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正在发挥巨大作用。

  从中国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从湖南来看,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大力发展数字文博产业,推进全省博物馆体系改革,支持湖南博物院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二)机构新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从藏品中心到公众中心再到知识生产中心,现在更是一个文化传播中心,整体来看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以“物证”为核心的多功能复合型文化中心。

  (三)传承新路径。近十年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在线阅读、数字音乐等专业平台,各类视频分享、直播平台等为文化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这些渠道具有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促进了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中国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世界,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传播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表达新形式。数字科技、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AIGC)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时空限制,打开了受众的多感知通道,丰富了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应用场景,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多向交流,创造出了沉浸式、互动式、穿越式全新文化体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实现个性化内容精准推送。

  (五)力量新崛起。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化爱好者、收藏者和创作者不断崛起,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创作和传播各种文化产品,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新媒体时代湖南博物院的文化传播创新实践

  (一)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努力打造优质内容。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创新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博物馆立足湖湘、放眼全国,连接世界,确立了以湖湘文化、中华区域文明、世界历史、世界艺术四个展览系列为主的展览体系。同时,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制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内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喜爱,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坚持面向受众需求,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

  面向新时代受众群体结构性变化的特点,以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通过新华网、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头条等平台渠道,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以图文、视频、动画、音频、游戏等方式,不仅定期发布藏品介绍、展览动态、文物故事、参观指南等基础内容,还设置线上展览、学术研究、教育活动、在线预约、会员服务等功能,成为公众获取湖南博物院信息和互动服务的重要渠道。

  (三)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与传播。

  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图像采集、3D 建模、激光扫描等,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与存储加工,形成了丰富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同时,以“数字马王堆”为突破口,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在阐释传播、保护修复、监测预警等场景中的充分应用,形成了系列解决方案和成功经验。

  (四)坚持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以湖南博物院为总品牌,以马王堆、湖湘文化、湘博展览、湘博教育、湘博文创等为子品牌,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方式,通过与其他博物馆、文化机构、教育机构、企业、新媒体平台等深度合作,积极推动新媒体时代的跨界融合发展,既实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又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积极参加全省博物馆体系改革,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网络建设。

  按照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关于全省博物馆体系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湖南博物院积极参加“省市联动”体系改革工作,在展览策划、展品组织、文物保护、公众教育、数字文博、文创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龙头馆”作用,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深化“大馆带小馆”的帮扶共建机制,为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湖南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贡献。

  文化铸魂,科技赋能。新媒体时代的湖南博物院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不断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文化传播和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