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湖南美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红爵:文化与科技融合之人才融合的探索

2024-10-23 15:3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文博数字化行业发展中,文博数字化团队跨学科多元人才的融合与培养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当项目型团队向产品型或产业型规模化发展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该问题往往变成制约企业规模化成长的瓶颈。

  文博数字化服务行业有两个特点:一是项目服务链条特别长,二是参与服务的专业人员岗位特别多。据我们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文博数字化服务项目所需参与的不同学科背景人才将超过20个。以策划岗位为例,可能包括文学、传播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儿童心理学、设计学、市场营销、甚至财务人员参与。其他设计岗位、数字制作岗位、软件研发岗位也同样是如此,否则支撑不了一个文博数字化项目的服务水平与质量。这一点,我和众多同行、专家、乃至互联网大厂的朋友都有过沟通,实际情况基本如此。

  人才融合,不是指为了某个项目而进行的多专业人才临时性组合,当然临时组合团队也是当下的普遍现象,这种模式对项目过程的管理压力特别大,管理得当也能完成某一短期的项目任务目标,但它最大的问题是团队缺少可持续的成长性,项目执行过程中很多过程数据会因为各种问题被割裂成孤岛现象,不利于文博数字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这里指的人才融合,是指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的、整体的团队,跨专业人才可持续的共同融合成长,做到项目经验长期一起分享,人才梯队持续培养迭代,跨专业的项目数据长期共同积累,这样的团队才能更好的、更有战斗力的服务客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团队有如搭建乐高积木般长期的实践凝练,反复总结,提出三大人才能力融合的模式。我们认为,文博数字化服务的核心在于三种人才:创意设计人才、数字生产人才和智慧软件人才。创意设计人才能够深入理解并沟通专家的研究成果,将复杂的信息以直观、形象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数字生产人才则负责将文物本体数据和研究数据转化为数字形态,通过3D扫描、建模等方式,在数字世界中为文物创建孪生状态。而智慧软件人才则利用科技手段,将前两者的工作成果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技术手段呈现给用户。

  基于这一策略,我们建立了三个核心团队:创意设计团队、数字生产团队和智慧软件团队。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不仅形成了长期稳定且在一起办公的超过200人团队的规模,还构建了一个以产值考核为驱动力、以数字创意生态圈为中心的三级管理体系,实现了文博数字化团队的深度融合。

  我向大家展示我们这个团队在数字创意展示、数字化运营服务、以及行业赋能方面的一些亮点案例。

  在数字创意展示方面,我们2024年参与博物馆数字化制作的4个项目分别获第二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特别奖、精品奖和优胜奖。

  在数字化运营服务方面,我们为株洲市博物馆和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提供了智慧博物馆项目以及智慧博物馆软件系统项目。我们还参与了遵义会议旧址的数字化提升项目,以及邓华故居的智慧化系统建设。尤其是在2022年疫情期间,为“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五十周年·湖南-英国交流合作图片展”全程制作和运营面向全球发布的线上展览,获得了一致好评,英国驻广州总领事专门为此给我们团队致感谢信。

  在行业赋能方面,我们为“博逛逛AIGC互动拍照装置”提供了产品外观设计,为博物馆提供了超过300条服务云观博AR导览的数字内容制作。

  我们的团队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累计成熟的产品化解决方案合计100多个独立系统或产品,主要有多媒体互动体验产品、线上数字博物馆产品、智慧博物馆系统平台产品、数字内容制作服务4大类别。期待与各位来宾进一步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启数字化服务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