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自古多风雅,远古文化、传统文化和近代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惟楚有材”的人文光芒与“衔远山、吞长江”的精神度量相辅相成,我很荣幸能够在湖湘大地与行业里的专家学者共话文博。
短视频的出现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短视频的发展则是群体共创的结果。包括快手在内的短视频直播平台,持续与实体经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一方面提高了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也不断催生出新的叙事方式和传播模式,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快手正是沿着这样的指示精神,使用网络视听媒介创新传播场景和视听业态,让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相结合,让文物有属于自己的时代宣传片。
下面,我结合快手在文博领域中的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知识普惠激发更多活力,云逛馆成为时代新风尚
经过十余年发展,快手形成了“信任连接 价值普惠”的社会责任理念,并同步构建出一个以优质知识内容与繁荣的商业生态为基础,推动个人、行业、产业层层发展的独特生态体系,无论是促进产业升级,还是消除知识鸿沟,快手都以显著的成果,向人们展现了短视频直播平台在创造社会价值、促进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截至2023年12月,快手泛知识兴趣用户达3.4亿,泛知识万粉创作者超124万。其中,快手平台博物馆相关内容播放量同比增长83.3%,点赞量同比增长97.4%。
近年来,伴随着短视频与直播融入人们的生活,快手为更多人打开了一扇博物馆“美与教育”的窗口,开辟了足不出户的线上文化新体验。从2020年开始,快手每年联合多所博物馆、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等共同发起丰富多样的线上活动,从“快看博物馆之城”系列直播活动到“新知博物记”,从跨时空的云逛馆之旅到“博物馆请回答”,各类博物馆将线下展厅搬到手机屏幕,不仅让文博知识变得平等、普惠、易得,也让丰富的博物馆文创IP走向大众。随着短视频与直播成为用户的主流认知渠道,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云逛馆,也正在成为一种新风尚。
二、通过一座馆认识一座城,文博+旅游解锁更多可能
传统的意义不是作为史料存在,而是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与当下对话中不断绽放光彩。快手平台上优质文博创作者诸如@北京张导、@历史篇篇带领用户走进一个又一个博物馆,挖掘冷门文物知识; @历史学者纪连海、@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等专家学者把日常和历史相结合,开辟了文博知识网络第二课堂。生动有趣的视频直播内容,让文博魅力实现最大范围的辐射,又通过实时的评论和打卡互动,与更多的年轻人形成链接,让文物和博物馆以全新的姿态与新时代发生深刻的交融。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桥梁,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旅活动的起点。我们看到,不少博物馆经常一票难求,“文博热”在快手平台也是不断升温,2024年暑期,快手平台上博物馆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近30%,博物馆游逐渐成为假期文旅的新趋势。平台上“无语菩萨”“三星堆面具”“与大佛击掌”等各式文博话题深受用户喜爱,相关播放量超过30亿次,成为平台上排名前三的“种草”IP,吸引更多人因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三、当技术焕新遇到文博热潮,文脉传承拥有更多想象
数字技术的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文化生态,为文博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快手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解决文化消费和内容生产层面的技术挑战,带动文化产业升级,让知识的生产、传播、接收以及互动交流变得愈加便捷。以大模型为例,快手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是全球首个面向用户开放的真实影像级视频生成大模型,自6月6日发布以来,累计迭代9次,目前已有超260万人使用过可灵AI,并累计生成超2700万个视频、5300万张图片。
随着以AI为首的新兴技术开启新一轮科技创新,短视频直播行业还会展现出更多潜力。文娱领域是AIGC应用落地最快的领域之一,包括可灵在内的技术革新,正在极大降低视频内容制作的门槛,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更多的AI技术能力注入文博产业,让文博内容创作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在推动文博知识传播、促进城市文旅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短视频和直播作为当下一种互联网生活方式,为文物和博物馆的内容传播提供广阔平台、链接多元场景、供给丰富资源。我们希望这种融合和链接持续深化,以数字为媒介,让五千年的历史文物重现华光,让灿烂的中华文明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