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创舞剧《咏春》2024年国外巡演中,在英国9天连演12场、在法国3天连演4场,观演人数过万,观众好评如潮……
深圳卫视记者何王子彧记录了舞剧《咏春》出海表演的全过程。她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她的见闻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记者:看懂了吗?老外:已二刷
本文作者:何王子彧
(一)
过去一个月,我和同事分别在伦敦、巴黎见证并记录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的出海表演。
舞剧《咏春》已在全国近40座城市留下足迹,所到之处往往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但面对陌生的欧洲市场和西方观众,舞剧《咏春》面临的挑战真实而具体:有别于戏曲与歌剧,舞剧没有语言表达,西方观众是否会觉得“不知所云”?舞剧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能否得到理解?现场会不会只有华人华侨前来观演?
……
在一次次现场观察和采访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二)
从搭台、彩排,到实际演出、庆祝海内外巡演第200场圆满达成,我和同事们全程见证了这部舞剧的重要时刻。
舞剧《咏春》在伦敦演出期间,我们常坐在位于沙德勒之井剧院舞台两侧的拍摄席位。那个位置空间不大,甚至可以说是逼仄,身后便是悬空的铁架楼梯。现场摆有几把红色座椅,如果我们坐得太靠后,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活动。
但就是这样一个夹在观众席与后台之间的小区域,让我们在欣赏舞台表演的同时,也能纵览全场,记录台上台下每一个微小瞬间。
沙德勒之井剧院共有1496个座位。得益于这个绝佳的“观景台”,我们能在前方细数观众面庞——从最初的80%亚裔面孔+20%其他族裔面孔,到亚裔面孔与其他族裔面孔的数量相当,最后,其他族裔面孔甚至占了多数。
这一变化十分微妙。我们看见了这部舞剧“口口相传”的成果,行前的顾虑也有所打消。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伦敦演出时,观众反响热烈。深圳卫视记者 王涛 摄
(三)
随着剧情推进、舞台灯光变换,观众的脸上忽明忽暗。我们最爱做的事情,便是在微暗环境中分辨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的反应。
我们捕捉到多位外国观众的落泪瞬间,其中有两位令我印象最深——
乔安娜,一位英国本地的瑜伽老师,坐得离我们不远。她所在位置比一般观众席位高出不少,只要定睛看,便能清楚观察到她的表情举止。最初,她只是在座位上静静欣赏,当剧情来到高潮,她的眼眶开始湿润,双手在背包里摸索了几番,掏出纸巾擦拭眼泪。演出结束,舞台帷幕落下后,她立即从座位站起,一个劲地鼓掌。那时候的她,眼眶是红的,鼻子也是。
因为好奇乔安娜落泪背后的故事,在她离场前,我们便“锁定”了她的行动轨迹。在剧院前厅,我问她:为何会看到落泪?能理解其中内涵吗?
乔安娜的回答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舞剧!”不论是舞蹈表演,还是剧情演绎,舞剧《咏春》都令她感到惊艳,她甚至哭湿了三张纸巾。
“观看这部舞剧,你甚至不需要懂中文,一切尽在不言中。我认为,它跨越了语言障碍,全世界人民都能读懂它传达的内涵。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二刷’。”说着说着,乔安娜又从兜里掏出了纸巾,开始抹眼泪。
我们在剧场门口又闲聊了一会儿。乔安娜告诉我,自己想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融入咏春的元素。在这之前,她得先去学习一下咏春,再去深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位是从斯洛文尼亚移居到伦敦的观众,名叫利利阿纳,她带着儿子和他的同学一起来观演。
谢幕返场的“冲台”,一向是舞剧《咏春》最热闹的时刻——原本已落下的幕布倏尔升起,演员们手牵手一路呐喊着向观众席跑去。当时,利利阿纳和两个孩子被现场氛围所点燃。利利阿纳的眼眶里噙着泪,大声欢呼着。两个小男孩则在一旁吹起了口哨,一个劲地鼓掌。
当我们的镜头对准利利阿纳时,她一边激动地落泪一边不住地念叨着:“ It was amazing(简直不可思议)!舞剧《咏春》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验。剧中叶问与妻子的故事、与街坊的情谊,以及中华武术的传承,都令我印象深刻。”她擦拭夺眶而出的眼泪。我忍不住抱了抱她,这一次换我掏出纸巾为她擦去泪水。
两个小男孩看到镜头后,在一旁笑着互相推搡,似乎有些不太好意思决定谁先发言。不过一会儿,两人便一同朝我坚定地说:“我们身旁好多人都看到落泪,我们都听见有哭声了。毫无疑问,我们会将这部舞剧推荐给周边所有人!”
舞剧《咏春》还进行了演后谈活动。利利阿纳和孩子们在现场,聆听了主创团队与国际舞蹈界知名人士的交流。离开之前,三人回身告诉我们:“这部舞剧,真的很值得到剧院观看一回!”说罢,便笑着挥挥手离去。
在前方报道的那些天里,值得细细品味的观众观演反应还有不少——
一位英国小伙用中文告诉我们,自己是“二刷”《咏春》,看完很想再去中国走走;一名法国记者6月29日在深圳坪山大剧院观看《咏春》后,特意赶回巴黎“二刷”;不少法国观众从演出结束、谢幕返场开始,便一直高举双手鼓掌,不停欢呼,久久不愿停下……(四)
显然,“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中华武术传递出的理念与态度,西方观众看懂了;舞蹈与武术融合之美、咏春拳与香云纱“双非遗”,舞剧《咏春》呈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西方观众也品到了。
中国驻英大使郑泽光在观看舞剧《咏春》后,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一连发了5篇推文介绍这部舞剧,并寄语:“人文交流是中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够有更多如舞剧《咏春》一般的文化活动、文艺精品,为深化中英两国人民友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观看完舞剧《咏春》后,对同事李添裔直言:“如果满分是100分,我给舞剧《咏春》打110分!”此次舞剧《咏春》走进巴黎,实现了他一年前的愿望。卢沙野认为,舞剧《咏春》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范例,“把文化引出来,并且做到让西方民众能听懂、能理解,走进西方民众心里。”
巴黎会议宫剧院,共有3700个座位,是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规模的2倍有余,也是展示法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卢沙野专门点出——舞剧《咏春》在法国首演敢于迎接“大挑战”(指剧院规模大、观众席位多),说明很有勇气、魄力,更有实力和吸引力。
犹记得,在舞剧《咏春》英国首演活动上,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用中文清晰地说出了“中英梦”三个字。他说,中英关系当前正处于关键时刻,他的“中英梦”就在于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伦敦当代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克里斯多夫·班纳曼表示:“西方人士,包括英国人在内,可能不是很了解中国。事实上,我们在(对于彼此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差距,这正是我们需要填补的空白领域。当代艺术,尤其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式,能在加深彼此理解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一部中国原创舞剧何以牵动西方观众的心,成为国际爆款?
我想答案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虽有国界,但优秀传统文化却是跨越界限的“国际通用语言”。
透过舞剧《咏春》,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精品商业化出海之路的无限可能。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巴黎演出谢幕时,主创团队与台下观众互动。深圳卫视记者 李添裔 摄
更多阅读起底工作室,起了谁的底?谁懂走在人民路,顺便喝杯茶的滋味儿?人贩子,被记者抓了现行“请您正视我的问题!”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本期编辑:陈祖明 林芝瑶 任金蕊实习:仲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