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经济日报记者熊丽。从今天起,我将选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和您数说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个指标一经发布,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如何看待今年的GDP增速预期目标?应该说,5%左右的增速兼顾了需要与可能,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是一个既积极又稳妥的指标。
首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国来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今年我们要实现1200万人左右的城镇新增就业,那必须有合理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我们要改善就业、要防范化解风险,也需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此外,5%左右的增速目标,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提振发展信心,也有利于各方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那么,这个目标是高还是低?我们要看到,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21万亿元,那5%左右的增速,依然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可以说是一个不低的目标了,体现了我们稳中求进、主动作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这也是一个较快的增速。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着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虽然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回升,但是5%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躺赢”,仍然需要我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且要在实际工作当中去力争取得更好的结果。
两会为什么,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儿,下期再见。
数说两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为什么是3%左右?
今天,咱们聊一聊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一个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CPI。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个涨幅目标是个什么水平呢?不妨先看看之前的数据。过去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物价涨幅目标也是“3%左右”,今年这个目标保持了一致。从实际运行看,2022年,在全球通胀创40年新高的背景下,我国CPI实际上涨2%,远低于8%以上的全球平均通胀水平;2021年只上涨0.9%,都是顺利完成了全年的物价调控目标。从国际比较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通胀率将降到6.6%,但仍然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国3%左右的涨幅目标,是比较温和的。
这个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客观地讲,2023年,我国物价运行依然面临一些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有一定的涨价压力。但总体上看,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是有坚实基础的,是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物价是供求关系的反映。从供给来看,无论是食品,还是工业消费品和服务,我们都是供应充足的;从需求看,我国经济还处在恢复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需求持续过热的风险偏低。而且,我们的货币政策没有“大水漫灌”,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这些都为物价保持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总的来看,咱们地里有粮、架上有货、调控有力,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数说两会,今天就先说到这儿,下期再见。
数说两会: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什么是1200万人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的目标,比过去几年的目标都要高,体现了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我们要做好稳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好转,今年就业形势也将不断回暖。但是,1200万人左右的新增就业,依然挑战不小。一方面,就业的总量压力不减。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规模都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另一方面,“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解决好就业这个民生头等大事,要从稳定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等多方面入手。比如,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他们吸纳就业的容量大,但是近年来受到疫情冲击影响,目前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要加大对他们的稳岗扩岗支持力度。企业有奔头、职工有盼头,经济发展也才更有劲头。还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此外,像我们身边的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等,各类灵活就业的人员目前已经有2亿人左右,规模不小,但是在法律规范和劳动保障方面还存在短板,也要加快完善。
有就业才有收入。圆了就业梦,就是端稳了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的饭碗,进而也才能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业关系千家万户,解决好就业问题也要使出千方百计。全社会一起共同努力,让更多劳动者能够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
今天就先聊到这儿,下期咱们接着数说两会。
数说两会:粮食产量目标为什么是1.3万亿斤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粮食产量目标。数说两会,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1.3万亿斤”这个沉甸甸的数。
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2022年,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连年丰收,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绝非如此。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怎么做?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两个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让农民爱种粮、种好粮、有钱赚。党中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已明确,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站稳现有台阶,还将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达到1.4万亿斤以上。
保障粮食安全,咱们每个人都能出份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无论什么时候,珍惜粮食的理念都不会过时。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增产”,您说呢?
数说两会,今天就先聊到这儿。
数说两会:65.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意味着什么?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新市民”这个词儿,今年它又一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什么是新市民?新市民是指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及其他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专院校学生等常住人口。
新市民越来越多的背后,是我们正在稳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成绩单时提到了一个数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已经有9亿多人居住在城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城市落户门槛大幅降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了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有序放宽了落户条件。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率还会上升。这也对推进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们希望,城市不仅是个人谋生之地,还能够成为全家生活之所。相应地,在看病买药、孩子上学、就业服务以及住房等方面也有新的期待。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还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比如,畅通传统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来城市打拼的人不仅能“进得来”,还要“留得住、有发展”;既能“安身”,更能“安心”。
数说两会,今天咱们先聊到这儿。
数说两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带来了什么?
前两天,我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场“代表通道”的采访,其中有5位代表是科技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精彩的奋斗故事,讲述了中国创新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比如,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孙泽洲代表说,“天问一号”跨越发展的背后,既有国家科技实力的底气,也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同时离不开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深海钻机“海牛”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万步炎代表说,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大要靠我们自己,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如果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这背后,我国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五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成就令人振奋,但还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重要指示。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还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正如“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代表所说,我们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每一步路都脚踏实地。
数说两会,今天先聊到这儿。
数说两会:44万亿的消费市场如何继续发力?
春暖花开,各地旅游景点和热门商圈又火了起来。比如北京的鼓楼、长沙的橘子洲、云南大理等等,都是网红打卡地。文旅局长们也“卷”起来了,纷纷走到镜头前为家乡代言,吸引游客。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也就是消费的事儿。消费可不止是关系个人,还是国家大事。我们知道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疫情发生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这几年受疫情冲击影响,消费增速有所下滑,但202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怎么理解呢?恢复,就是要立足当前,针对此前受疫情影响的部分消费特别是线下接触性消费,着力提升消费信心,恢复市场活力;扩大,就是要着眼长远,在恢复的基础上,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消费升级和潜力释放。
买买买,首先得有钱。口袋“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因此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解决好“能消费”的问题,还得让大家“想消费”“敢消费”。比如,消费有“四大金刚”,分别是汽车、家电、家居和餐饮,要拿出更多实招支持这些重点领域的消费。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旅游经济、夜间经济,等等。另外,还要补齐县域商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消费提升。咱们花钱得花个明白、高兴,这就需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春节以来,消费市场迎来了开门红。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各地也将举办各具特色的消费活动。接下来的消费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数说两会,今天就聊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