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江娜

2024-10-30 14:4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江娜同志事迹材料

  江娜,农民日报副总编,农民日报重大政论文章主笔和“仲农平”写作小组负责人,高级记者。坚守党报评论员的政治站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农民日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项目具体负责人,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方面积极开拓,成果突出,4次在农民日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刊发政论文章、重大报道。扎根“三农”一线,不惧急难险重,曾第一时间赶赴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灾难现场开展报道,也曾只身一人连夜搭乘运菜卡车追踪菜价上涨原因。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主持农民日报媒体融合转型工作,牵头搭建媒体融合平台,重构策采编发流程和工作体系,推动农民日报的全媒体转型。

  先后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省部级以上奖项和领导批示40余次,个人曾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原农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民报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创设“三农学‘习’谈”言论品牌,2023年专栏文章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主持或参与多个项目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宣部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等奖项。

  创新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方式,让理论阐释走深、传播向广

  以大报道全景式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路径及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三农”情怀。2023年深入浙江11地市30多个村庄,采写《“千万工程”二十年记》系列长篇调研记,获得李书磊、刘国中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全国新闻宣传工作视频会提出,主流媒体应该向农民日报学习,有更多类似的走心之作。2018年深入浙江采写《梦开始的地方——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万字长篇调研记,新华社全文播发通稿,国内全网推送,全国数十家党报转载。

  以大评论深度呈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视野、哲学思辨与实践伟力。2024年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头版连续三天整版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农”感悟》系列“仲农平”文章,为全党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做了学理化阐释、大众化传播。文章被求是网等多家官方网站及新闻门户网站转载。2024年春节撰写长篇“仲农平”文章《心永远与农民在一起——从春节足迹感悟大国领袖的农民情怀》,中宣部《新闻阅评》专题表扬认为“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民本温度”。

  以全媒体传播理念,大众化、轻量化、贴近化传播方式,推动理论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创设“三农学‘习’谈”全媒体言论品牌,三年来在报纸头版刊发200余篇言论,新媒体同步推出视频产品,做到总书记有“三农”最新指示,农民日报必有学“习”言论,专栏文章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2023年两会期间,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习近平的两会‘三农’关切”栏目,单条阅读量1亿,总播放量超过3亿。2023年策划推出《总书记打卡的土特产》系列融媒体作品,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推送,视频播放量1000万+,相关话题全网触达超1亿次。

  强化言论“瞭望哨”“压舱石”作用,做党的评论员、农民的评论员

  作为农民日报重大政论理论品牌“仲农平”的主笔和写作小组负责人,紧扣中央“三农”决策部署,策划撰写多组主题鲜明、论证有力的长篇政论文章。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撰写《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系列“仲农平”文章,策划制作新媒体作品《那些值得铭记的“第一”》等,分别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奖、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奖;在秋粮丰收的重要节点,撰写评论《复兴之路中国粮》,在农民日报头版整版刊发,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奖;撰写《中国粮食自信从哪里来》获得时任国务院总理肯定;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等历史时刻与“三农”大事,撰写《四十年后再出发》《一号文件里的“三农”脉动》《千万工程赋》《看!大国“三农”磅礴转型》等重大编辑部文章,多次获得全国农民报好新闻特等奖、一等奖。

  作为农民日报资深评论员,参与10余组重要系列评论写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表扬,一些观点和表述还被吸纳进中央文件。如“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三个必须”系列、小岗村讲话“三个坚定不移”系列、“七论‘三农’中国梦”系列、“五大理念新实践”系列等,中宣部《新闻阅评》曾以《农民日报传递中央“三农”部署讲得“透”》为题进行专题阅评。

  作为扎根“三农”20年的媒体人,直面“三农”热点焦点,撰写了一批回应公众关切、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时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粮价波动,撰写时评《多国囤粮:一堂活生生的粮食安全“警示课”》,迅速平息了公众在敏感时期的疑虑,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针对生猪价格飙升,编发《生猪价格不断攀升——保供稳价慢不得转型升级等不起》,有效稳定公众预期,为“三农”话题找到有效的公共出口,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三等奖。

  践行“四力”要求,勇担转型使命,脚步不停、笔耕不辍、创新不止

  不惧急难险重,坚持“永远在路上”。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深入灾区20多天,冒着余震、山体滑坡危险采写了《探访“一把刀”堰塞湖》《夜宿灾后东风村》等多篇现场报道,并在灾区火线入党;芦山地震期间,主动请缨深入灾区,采写了《再难也要爬上去》《搭乘运输车险穿飞石区》等现场报道,多篇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好新闻奖项,所在报道组获得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集体称号。

  持续关注“三农”难点痛点问题,为农民说话、为产业发声。2012年冬季蔬菜价格大涨,冒着严寒只身一人搭上运菜卡车,彻夜不眠从山东寿光大棚跟车到北京批发市场,梳理分析蔬菜运销成本,写出《寿光黄瓜进京记》《科学分析理性看待蔬菜价格上涨》等极具专业性和思想性的调查性报道和编辑部文章,推动了相关部门政策的出台。2018年寿光大水导致蔬菜大棚受损,第一时间策划组织记者深入一线,关注农民受灾和蔬菜供应情况,综合运用深度报道、现场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出融媒体作品《寿光大水三问》,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奖。

  探索媒体融合转型路径,着力推动“三农”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作为农民日报主抓媒体融合发展的负责人,主持实施中宣部第六批媒体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智慧媒体服务平台项目”,牵头搭建农民日报媒体融合平台,全面设计优化业务流程、考核制度,初步实现农民日报的全媒体转型。积极提升理论化水平,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刊发《专业党媒融合转型的“思维再造”》等多篇理论文章,担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授课教师,中宣部、教育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业界导师等职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