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斌同志事迹材料
孙承斌同志现任新华社总编室主任。他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采写、策划了一大批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报道,曾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新华社十佳记者”,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是党的二十大代表。
1.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创新精神,用心用情统筹组织新华社“第一报道”
孙承斌兼任新华社第一工作室主任,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领导指挥下,具体统筹组织实施全社涉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报道,切实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近年来,在第一工作室统筹下,全社推出《诺言》《大国抉择》等一批精品力作和数百个传播量过亿的融合产品,新华社“第一报道”实现突破性提升。
孙承斌推动打造“第一观察”“第1视点”“学习进行时”等专栏,形成新华社“第一报道”传播矩阵。他策划创设“学习快评”,融文、图、视频于一体,第一时间对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进行解读,《感悟总书记“终生的信念”》等稿件形成刷屏之效。
每次总书记考察、出访等重要活动,孙承斌都牵头成立报道专班,精心组织、全程盯守。他牵头策划的微纪录片《倾听》,深情讲述总书记深入群众、心系人民的感人故事,平实细腻、直抵人心,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爆款作品;微视频《春到武汉城》,深情记录总书记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亲临武汉的感人场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创意微政论片《真理之光》以传神意象、精美呈现,展现总书记思想的真理力量,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近镜头•温暖的瞬间》选取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经典瞬间,以“文字+海报+照片+音频”融合呈现,连续多天成为网上传播热点,获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
2.采写一大批新闻佳作,26次获中国新闻奖
孙承斌多年随行采访中央领导同志活动,采访报道多届党代会、全国两会和抗震救灾、国庆阅兵、香港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采写了《为了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纪实》《传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之火——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等一大批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他采写的北京奥运会开幕消息,创新重大时政新闻写作;《永恒的瞬间》《中国曙光》等入选《通讯名作100篇》《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等,多篇作品收入多种教辅材料;采写、编辑的作品,26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5次、一等奖12次。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牵头采写重磅评论《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立意深远、大气磅礴、文采飞扬,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执笔采写的《坚定沉着战狂澜》,全景式反映中国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历史进程,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他参与策划、制作的微视频《领航》,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的壮丽画卷,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3.组织策划党的二十大等众多重大报道,推动创设高端评论栏目“钟华论”
在社领导指挥下,孙承斌牵头组织策划新华社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年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大报道和主题宣传。他具体组织新华社建党百年报道,从2021年开年推出创意互动产品《送你一张船票》,到各个重要节点次第推出共20组特别策划,形成逐波递进、高热绵延传播态势,整体报道获新华社党组嘉奖。他连续两年组织策划“新时代中国调研行”,推动全社采编人员深入践行“四力”,推出一批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
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他协助社领导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筹调度采编力量,策划推出《“手”卫人民》《人民战“疫”》等一批在网上广泛传播的融媒体产品。他组织采写的消息《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孙承斌还和同事一道,策划创设新华社高端评论专栏“钟华论”,参与选题设计、稿件审改,已推出的30多篇报道平均采用近2000家,《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编入全国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4.锐意改革创新,在融合发展、国际传播领域开拓奋进
孙承斌积极推进融合发展,参与策划、制作的微电影《新中国密码》,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微动画片《真理永恒》,获中国国际动漫节组委会特别推荐奖。他策划施行报道创意“揭榜挂帅”机制,持续推出创意独到产品,有效激发采编人员创新活力。他协助社领导健全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推动打造“新华网红”,组织快视频“新华社消息”等拳头产品,不断拓展新华社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力影响力。
孙承斌积极投身国际传播,参与策划、审改的对外人物特稿《改革家习近平》等在海外产生广泛影响;《劳动者习近平》获新华社报道最高奖精品报道奖;多语种微纪录片《战贫之路》,海外浏览量3000多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华社智库报告《中国减贫学》《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等获得国际智库界和海外舆论场热烈反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之际,他组织策划“一带一路·零距离”内外联动报道,调动50多个海内外分社、近600人次力量,行程近16万公里,历时3个多月,推出300篇多语种以小见大的生动报道,海媒平台浏览量超过5000万。
5.作风过硬,精益求精,编审一批精品力作
孙承斌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注重践行“四力”。刚参加工作不久,他顶着酷暑、历时半个多月,深入调研我国第一条引入外资的金华至温州铁路建设。在香港分社期间,他深入公屋、菜场、警署采访,推出“香江人物剪影”报道。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多次赶赴灾区采访,采写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一月全景纪录》,受到媒体用户和社会各界好评。江苏响水化工企业爆炸后,他连夜赶赴现场,不顾毒气、浊液深入一线,组织采写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报道。
孙承斌长年坚守在终审发稿人岗位,极端负责、任劳任怨,重大报道直接上手、夜以继日,常年承担重要报道终审把关,做到了绝对可靠。他对每一篇稿件都精编细审、倾心润色,精心修改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多篇通讯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他全程参与创意微电影《望北斗》的策划、制作,产品推出当天凌晨还在打磨修改。这部产品体现了内容、技术、美学的有机融合,成为新华社建党百年报道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