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彭飞:以深邃思想壮评论筋骨——任仲平写作体会

2024-11-08 14: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走过30多年历程,人民日报“任仲平”这一重要政论品牌,立时代潮头、发舆论先声,这是新闻人须臾不敢忘却的职责使命所系,也是人民日报“评论君”薪火相传的创新追求所在。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舆论格局、传播方式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深刻嬗变。只有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才能回应时代挑战、引领时代变革。人民日报评论的革故鼎新正是其中令人瞩目的篇章。

  我们以深邃思想壮评论筋骨。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报评论的深厚根基。

  学深思想,评论才能站位高。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篇评论紧紧围绕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篇即以“波澜壮阔的历史”“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勾勒跨越古今的时间线索,使作品通篇在更高的站位上仰观俯察、纵论叙事,以“大历史”观解读重大时代命题。

  悟透思想,评论才能看得远。任仲平评论时常被认为写得透、耐咀嚼,原因在于从总书记的最新讲话中找题目,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学习中找思路,从系统思考中找方法。正是这种系统性的学习、思考和训练,使我们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弄通思想,评论才能扎根深。评论的力量,关键在思想的力量。人民日报评论分析透彻、说理明快,秘诀正是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机析理、解疑释惑。

  我们以生动故事畅文章血脉。把道理巧妙地蕴含在故事中,就能在打动人中说服人。

  故事可抓人。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新鲜新奇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最佳载体。只要故事讲得足够好,就能够感染人。

  故事可载道。美西方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试图让我们陷入自证清白的泥坑,这正是认知战的惯用手法。《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另辟蹊径,精心讲好一元钱打火机20年不涨价的故事,揭示中国产品质优价廉、享誉全球的奥秘,390多家外媒转载,有力对冲“产能过剩论”的影响。

  故事可融情。群众身边的小故事,最容易让人共情。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刊发的任仲平评论,讲述了我国最后3.98万无电人口走上“光明之路”的动人故事,讲明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人人有电用。由此,得出结论:“放眼全球,这样的壮举,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做到!”这样的故事启人思考,余味无穷。

  我们以火热实践筑写作底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观察接地气、思考站高位,从群众生活中发现问题,从更多元更宽阔的视野来把握社会规律、历史脉络,评论才有生机和灵气。

  好评论关键在新与活。不增强脚力,就难以锻炼眼力、脑力、笔力。这些年来,我们的评论员深入到基层一线,推出的“现场评论”,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角。把观察与思考倾注到祖国大地上,评论也由此更有感染力。

  好文风基础在深与实。新闻前辈曾告诫我们,“要老成谋国,不要书生论政”。评论员驻村蹲点,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思考就多了辩证,下笔也更有分寸。从实际出发,贯穿问题意识,才能想得深,写得实。

  今天,媒体融合大潮澎湃,党报当为潮头先锋。在主战场发挥主力军作用,以主流价值奏响时代强音,人民日报评论员首当其责,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