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站在这里,作为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一名选手,作为众多青年记者的一员,跟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和收获。
2020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二年。也是这一年,我从暨南大学毕业来到广东广播电视台工作,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的时代中开启了我的记者之路。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世界瞩目。深中大桥、海底隧道是世界级的工程,技术难度和创新建设创造了新的历史。
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宋神友的故事。2010年深中通道项目筹备,36岁的宋神友,担任这个“超级工程”的总工,带领一批批建设者,用14年时间突破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面对这样一个宏大主题,一段跨越14年的工作经历,作为年轻记者的我犯了难。从什么角度切入,用哪种手段展现,如何传播才能让观众尤其是青年愿意听、听得懂、能共情?
我想起刚上大学时,我的导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他说:“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沉淀。”一次次跟随着宋神友的脚步,多看多听多问。我爬到270米高空走猫道,钻到40米海底观察如何检查沉管,向宋神友和他的技术团队、不同岗位的建设者学习请教。在200多次采访中,“自主创新”成为我听到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关键词,就用这条红线串起深中通道从无到有的14年。
传播上,我们借鉴新媒体中长视频的做法,将宏大主题和个性化叙事融合。在大中小屏联动下,仅深中通道通车当天,我们的报道就实现了阅读量超7000万,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留下生动纪实。
带着深中通道的故事,我走上了第11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讲台,这是我工作四年多交上的一张“新闻答卷”,我也在比赛中跟过去的自己对话。
那是2014年,还是一名大二学生的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好记者讲好故事”特别节目。听着记者们讲述自己亲历、亲见、亲闻,不断记录时代、传播正义、守望公平,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无限向往。
幸运的是,那位2015年到暨南大学巡讲的记者后来成了我参加工作后的师傅。走近他,让我看到了几分钟新闻报道背后,是数个小时的采访,甚至是几个月的追踪。他说,只有坚守,才能抹掉浮躁、贴近真实,只有坚守,才能从那些艰辛的过程中品出幸福的味道。
参加“好记者讲好故事”,让社会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很多人开始了解镜头背后的我们:奔波路上的记者同样不易。进入“冬天”的我们同样需要温暖,“记者之家”中国记协让人看到了总有一盏灯在照亮回家的路。
融合传播的新时代一直考验着我们。今年,我们身边更多青年记者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走上网络主战场。坚守大屏也做好小屏,多渠道、立体式传播的故事,更加动人。
今天,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第25个记者节,当我和伙伴们一起唱响中国记者推广曲“我的名字”这首歌,当好故事在高校引起青年学子追光,在网上产生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时,我深深地感到,新时代年青记者和年青的受众在一起就有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需要真诚的故事。那些我们采访中真心交付的人物,都将化作一个个人们听得懂、可共情的故事,实现我们跟时代深刻的、伟大的对话。当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涓涓细流就组成了磅礴中国的大江大海。
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这,就是新时代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