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中国记协“记者之家”大学堂教育平台相关课程后,让我深刻领悟到,宣传思想工作要在站稳群众立场、凝聚群众力量、实现群众利益、坚持群众标准上下功夫。
具体到日常工作中,要脱胎换骨地改文风,就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把握百姓愿望、找准百姓视角、树牢百姓态度,从细节入手,把宣传规律和传播规律结合好,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
改文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观念创新、路径创新、表达创新。
改文风必须树立系统思维。改文风既要有理念上的认识和突破,也要有落实上的行动和工作中的抓手。具体到日常采编工作中,要坚持从百姓愿望上立意,从百姓视角上着力,从百姓态度上落细,让百姓看得进、看得懂、传得开。
首先从百姓愿望上立意,从“看得进”破题。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要主动研究受众的心理,只有把握好百姓愿望,内容上才能更加贴近群众,为人民服务。一是捕捉、提炼百姓关心的内容。日常多与受众互动交流,学会捕捉核心新闻点、社会关注点和受众兴趣点,练就一副“时政新闻眼”,才能从工作式的陈述中、从一带而过的镜头中、从概念化的展示中,捕捉、提炼百姓关心的内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转化成百姓听得懂的话、看得懂的视频。二是化大为小找准小切口。采访前要做足功课,弄明白采访对象的背景、事件、环境、现状、原因、问题等,才能准确捕捉核心新闻点、社会关注点和受众兴趣点,努力从点上突破,做到切口小、成效实。三是化“硬”为“软”讲述小故事。在人物故事报道中,要多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力求在有限时间里抓住关键点,必须摒弃“高大全”,围绕人物特点、亮点来讲述,让人们在饶有兴致地观看中感受平凡的伟大、榜样的力量。四是化繁为简找好知识点。在文字创作过程中要将公文中的术语、概念、数据,转换为时下流行、人们喜欢的知识点,为人们提供更多背景资讯,让人既看新闻,又长知识。五是由浅入深找到新落点。在稿件的构成上,不仅要讲清“是什么”,更要留出大量讲清“为什么”的空间,做好延展性报道,为百姓提供更丰富的背景和信息量,让新闻更有看头。
其次从百姓视角上着力,用“看得懂”解题。通过调研我发现,一些时政报道人们不爱看、看不懂,主要是因为概念多、套话多,不管受众是否能听得懂。改变话语体系和方式,就要在接地气、听得懂上下功夫,多用百姓话、大众话、家常话。一是以“说”破局。视频要呈现网络化、口语化特色,形成与受众平等的话语环境,搭配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用“拉家常”的口吻和姿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二是善打比方。提前下功夫理解、消化报道主题,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其特征,以形象化的百姓身边事、身边理来重新讲述。三是从“数”突破。在报道中,把数字以说明、对比的形式进行解释。这样,人们对数字才会有更为直观形象的理解。四是善用网言网梗。日常注意熟悉网络上的网言网梗,并应用到报道中,让叙述呈现出更多活力。
再次从百姓态度上落细,以“年轻态”破圈。要从“自我”的媒体本位,转向“他我”的受众本位,不仅要发布结果更要传播效果。一是年轻态呈现。顺应年轻受众群体的浏览习惯,镜头力求直接呈现,声音力求快节奏交代信息,文稿力求小而美的故事,叙事力求情感和悬念,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二是“多渠道”传播。作品发布的同时,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设置话题,运用多种形式加强二次创作和推广,进行二次发布,使优质内容得到最大化利用。
改文风需要落实落小。改文风既有顶层设计的思路,又有具体可行的落点,需要从细节入手,具体到每一个选题、每一个角度甚至是每一句话、每一个标题、每一个字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力度,通过清晰的谋定、务实地推进、细节的打磨,坚定不移推动改文风取得扎实的成效。(作者: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