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25个记者节当天,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50余名师生走进四川博物院,参观“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四川分展。通过参观学习,新闻学子感悟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与人民生活变迁,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去看见“看见”的力量。
展览现场
本次参观学习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合影
由新华社主办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四川分展于10月18日起在四川博物馆开展,展览由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十三个篇章构成,其中设立四川分展特色板块“万千气象看四川”,展陈四川分社的作品。本次展览精选近259张珍贵的历史经典照片,从新闻专业和百姓视角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部分摄影作品
在展览现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沿着螺旋型走廊参观。从1982年体操运动员吴佳妮高低杠腾跃瞬间到2024年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夺冠后挥拍庆祝的瞬间,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再到我国第一辆国产大飞机C919的生产装配,一张张经典照片让师生们驻足观赏,体悟光影让瞬间成为永恒,感受镜头定格历史作为记忆的独特魅力。
师生共同听讲解
讲解过程中老师与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时而轻声交流、时而拍照记录,在深入了解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价值内涵的同时,真切感受国家的沧桑巨变与非凡历程,并学习新华社记者“热爱持心中,奔走在一线”的新闻人精神。
师生观展
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2024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刘兴宇说:“通过讲解,我知晓了隐含于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感知到光影之后的事实的力量,这些叙事感染力强,令人回味。”同时,她也表示,从照片中学到了许多新闻摄影的专业知识,“如何在照片中构图,如何传递更丰富的信息,如何易于理解,这些技能与新闻价值的理解和呈现有关,需要系统学习,多多练习”。
观展的同学
据悉,新华社每年都会开展“进校园”活动,本次摄影展在全国多地同时展开。文新学院党委副书记银浩不时被摄影作品感动,他说:“跟随着新华社的新闻照片,我们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一代代国人通过不懈奋斗换来的,身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祖国强我们才更强! 从历史的照片和丰富的影像元素中了解国情,这也是一种行走的大思政课”。文新学院辅导员雷子慧认为,“今天这样的参观就是将课程思政具体化,通过新闻照片看到的不仅是镜头记录的重大新闻,也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生动见证,为我们高校辅导员老师提供了有益的体验课堂和案例库”。 2023级新闻学本科生向梓文棋说:“这次参观摄影展让我们在新华社的光影快门中回顾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从精微的细节中感受民族的历史变迁。令我很受触动的一点是,许多摄影作品在宏大叙事之外也高度关注国计民生,这让我意识到,快门也可以是很有温度的。这次的参展使我的新闻理想更加坚定,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带队参观的文新学院副院长操慧说,“今天是第25个记者节,在这样的日子里参观学习很有意义。网络时代的可视化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以镜头为媒,记录伟大的时代,讴歌努力进取的人民,通过这样的专业策展带给我们新闻传播教育诸多启示,也对技术理性的教育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闻业务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她强调,“在全民参与影像表达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探索新闻叙事的有效规律和多元路径,善用影像讲好多彩与精彩的中国故事。”(文 胡鑫晶、丁育、邓佳怡、向梓文棋,图 邓佳怡、彭可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