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采编骨干“‘四力’实践”山西行记者手记丨人民日报社韩维正:太行山下磨“四力” 转型发展看山西

2024-11-14 14:2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到中央工作后,我一直关注着山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赴山西考察调研,要求山西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抓转型,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山西干得怎么样?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踏上了三晋大地。一路上,从“锦绣太原城”到“天下脊”的长治,再到“东方古堡”晋城,我们行于汾河畔、穿梭太行间,下工厂、访村落、探古迹,既在田间地头锤炼了“四力”,也在科技与文化辉映、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看见了一个新山西。

记者们在山西博物院采访调研。

  这是一个科技转型、朝气蓬勃的新山西。在太重轨道公司的“灯塔工厂”内,没有了曾经的人头攒动,却多了屏幕上的数字跳动,没有了过去的人声鼎沸,却多了机械臂的秩序井然。通过智能化手段,工人们从锅炉旁走进调度室,成为管理机器人的人,以前面对“钢与火”,如今面对“数与屏”,劳动舒适度提高,也带来更高经济效益。在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曾经印象中低矮逼仄的煤窑矿洞,变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宽敞机械作业现场。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几百米深的井下,采煤机滚筒转了起来,高清显示屏上,采煤、掘进、运输等情况实时呈现,一目了然。在山西智绘沧穹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中,清洁机器人机敏地躲避着人群,智能仿生猫在观众怀里慵懒撒娇,一旁墙壁上挂满了光电领域的核心专利……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让我们看到了山西的“科技范儿”。这背后,是当地政府转型升级的努力。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来山西投资设厂”,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说,因为这里市场有潜力,这里政府很努力。

  这是一个文旅兴旺、张开怀抱的新山西。今年,一场“黑神话热”带火了山西文旅。如何接得稳、接得好这波泼天流量?靠眼力也靠努力。山西成功预判《黑神话:悟空》的巨大流量,提前谋划,获得“相关元素免费使用授权”,在游戏上线当日就同步启动了“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可谓精准引流。铁佛寺,本是一座不对外开放的研究场所,面对广大游客的热情期盼,晋城市果断决策,推出有限开放参观政策,让“天命人”有幸一睹国宝真容。面对客流暴涨、排队较长等可能引发的不满情绪,山西主打“宠客”“听劝”,认真研究吸纳网友意见建议,当地选调生村官给外国游客当起翻译,用民俗表演、现场K歌等方式来舒缓游客情绪,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的暖心举措,让全国游客都感受到了山西的真诚、热情、开放、包容。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宜居宜游的新山西。曾经,环境问题是山西的短板;如今,生态康养成了这里的新招牌。尤其是倚靠太行山的晋东南地区,地处“黄金人居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夏天无需开空调、扇扇子,被誉为“无扇之城”,是周边居民的避暑胜地、康养福地。在漳泽湖国家湿地公园,二十四桥风雅,万亩芦苇荡漾,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和保护,这里已是植物的宝库,人类的氧吧,鸟类的天堂,是全国保护最完好的天然沼泽湿地之一。徜徉在丈河村里,青砖灰瓦的民宿错落有致,黄土窑洞的客房暖意融融,周边山崖满目青翠,村中河水清澈蜿蜒,凭借舒适的温度、特色的风貌,这个太行山下的小山村,走出一条“农林+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山西的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表里山河”正越来越美,吸引着八方来客。

  山西变了,变得更新了、更绿了、更有活力了。这片热土的巨变,值得被看见,值得来体验。

责任编辑: 葛燕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8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