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突发地震?那更要去了!

2024-12-06 16:0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去年,湖南台新闻中心策划推出的新闻纪实作品《丝路上的中国医生》,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的故事,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一等奖。

  《丝路上的中国医生》主创、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丁玲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所见所闻。

  我在现场丨突发地震?那更要去了!

  本文作者:丁玲

  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

  我所在的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推出了《丝路上的中国医生》特别节目,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一等奖。此前,我们已经拍摄过在非洲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的中国工程师,参与中非农业合作的农业职教组的教师。这一次,我们将镜头对准援外医生这一群体,共派出五路记者,分别前往五个国家拍摄人物专题片。

  我们带着大包小包,经历数次转机,坐车、坐船,几番波折才抵达目的地。抵达当地后,水土不服、身体病痛、时差影响、采访时间有限……我们一一克服,而拍摄过程中遇到的一张张鲜活面孔,一段段温情故事,也成为难忘的回忆。

  (一)

  2023年9月初,我所在的摩洛哥小组完成了所有前期准备,前方却传来突发新闻——当地时间9月8日晚上9点左右,摩洛哥突发6.9级地震。

  “摩洛哥史上最强地震!太危险了,换个国家拍摄吧。”

  “按期出访肯定不可能!”

  去还是不去?

  在与前方医疗队和国内地震专家沟通,确认过安全后,我们坚持前往摩洛哥,这不仅是因为我不想辜负援外医生们的期待,更是因为我们要担起作为新闻记者的责任。

  在台领导和新闻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如期出发了。

  到了摩洛哥,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的“一波三折”,与援外医生们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二)

  距离震中马拉喀什仅71公里的本格里,是中国医疗分队的驻地之一。

  地震当天晚上11点,救护车送来一位足月的产妇,当班医生是来自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张茜。她上前一看,地震带来的剧烈冲击与惊吓让孕妇出现胎盘早剥,宫口开了2厘米,孕妇身下全是鲜血,情况十分危急。

  此时,距离上一次地震发生仅过去3个小时,回到手术室,医生们可能陷入危险;但如果不做手术,孩子和妈妈都有可能失去生命。

  张医生紧急请求摩洛哥麻醉师协助,快速进行全麻后,马上开始剖宫产手术。手术过程中,余震两度袭来,病人家属在室外紧握双手祈祷着平安。墙面有些晃动,医生的手却不敢颤抖,每一次操作都关乎着孕妇与孩子的安危。

  20分钟后,“地震宝宝”平安降生了。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们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慌,“地震宝宝”的诞生却让人感觉这世界总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手术后,我问张医生:“你当时真的不害怕吗?”

  她说,自己只想着救人,救完孩子救妈妈,没空害怕,“我们的衣服都是带着国旗的,我们处处都要做出中国人的表率。”援摩两年,张茜医生已经在7万多人的本格里小镇上接生了1000多个宝宝。

  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张建海,援摩两年,不仅顺利完成1500多例麻醉工作,也将先进的麻醉技术和理念留在了当地医院。

  在摩洛哥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张建海医生收到了同事扎卡里亚用中英文写的两封感谢信和一件特别的摩洛哥球衣。其实,摩洛哥人常用的是阿拉伯语和法语,小扎特意找了他的中国朋友学写的中文。

  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三)

  在第194批援摩医生即将结束两年援外工作之际,我和中国医生一起去到塞达特小镇附近的村庄,拜访一位老朋友。

  这位摩洛哥朋友名叫法蒂玛,她特别热情地拥抱了每一位到访的中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美食和摩洛哥茶。她介绍道,这里面的茶叶就是来自中国。

  我很好奇,法蒂玛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

  交谈中我们得知,上个世纪80年代,法蒂玛经历了怀孕小产。当时,是一名中国医生接诊她,帮她渡过了生命难关。此后,她的小女儿也是由中国医生接生的。

  因为时间久远,到底哪一位医生接诊过法蒂玛,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30多年后的今天,那位中国医生用仁心仁术播下的爱的种子,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法蒂玛并非认识每一个援摩的中国医生,但是几乎每一批援摩医疗队的队员都认识法蒂玛。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医生王晔,哽咽着说:“她给我们的感觉就像家人一样。异乡他国,我们也非常渴望这样家人般的温暖。”

  分别之际,我喝了一大口摩洛哥茶。法蒂玛一家与中国医生30多年的深厚情谊,就如这杯茶一样回味甘甜。

  那一天,我真正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跨越国家和民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爱与温暖。

  从1963年首次派遣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经累计向世界派遣了3万余人次的医疗队队员,援建了130余所医院的医疗卫生设施,诊治了3亿多人次的患者。

  不以山海为远,只以仁心仁术造福世界。

  此时此刻,依旧有几十支援外医疗队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承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无论来自哪一批,无论有没有人看见,无论有没有镜头拍到,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始终灌溉着这份行于平凡的伟大事业,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供稿:范林 陈慧本期编辑:彭婕妮 任金蕊 林芝瑶  实习:叶佳鑫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