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海市“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场宣讲活动走进上海报业集团43楼融媒创新空间,8位来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文汇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的宣讲团成员以可见可感的自身经历与难忘故事,带来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在新时代做好一名记者的生动实践。
跋山涉水,记录中国发展变迁
活动现场,宣讲团成员们纷纷讲述了他们各自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其中,不乏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深入基层一线,记录中国发展变迁的鲜活故事。
图说:上海市“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场宣讲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下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点栏目主编王潇以《在国道上读懂新中国》为题,分享了“大国之道”的融媒体报道的三个细节——一个脚印、一面旗帜和一件作战服。在她眼里,大国之道是一场艰辛却幸福的旅程。“只有真正走上一条条具象的路,见到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人,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之变、治理能力之变。”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琼分享了一张过去一年的飞行里程图——129637公里,68次飞行,18个城市。跟随童心援专项基金的工作团队前往云南昭通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来到怒江最深处的克劳洛村与当地老奶奶拥抱、走进边境村寨听老支书们讲述幸福故事……王琼用话筒和镜头记录下了上海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的发展变迁,“最初只是去工作,但到今天去到对口地区,就像回家一样。”
创新传播,敏锐感知时代脉动
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的背景下,宣讲团成员们还分享了创新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的实践经验。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敏锐的视角传递时代脉动。
文汇报政法部主任、“冲呀花花采访团”工作室负责人顾一琼讲述了一个与“六百万”有关的故事。11月初,芬兰总统斯图布访沪,“冲呀花花采访团”制作了一条33秒的短视频,两天时间收获了全网超过600万的点击量。简单的画面、直白的镜头,却在短时间内成为“爆款”,顾一琼分享了她的思考——短视频时代不是不需要内容,而是需要更硬核的内容,“短视频,要的就是短时间内意义的直接给到,让受众有‘情绪价值的即刻满足’。”
新民晚报晏秋秋工作室负责人晏秋秋则以《天天接待老百姓》为题,分享了他作为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开展“百姓直播”的实践经历。一方面,为老百姓解读民生政策。他认为,在政策的专业用词和老百姓的理解之间,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很多时候需要有人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另一方面,每天的直播开辟出专门的时段解答民生疑惑。“这样的‘百姓直播’,是一种双向陪伴。老百姓当主播,老百姓当嘉宾,老百姓看,老百姓转发,老百姓点赞。”晏秋秋说。
后续,还有3场“好记者讲好故事”宣讲活动将陆续开展,旨在展示上海新闻工作者风采,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激励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守人民情怀,坚持守正创新,坚定融合发展,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发挥新作为、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