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四代房”:要有一副“铁脚板”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新闻的本质是客观事物、社会实践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因此,新闻发生于实践中,存在于实践中,隐藏于实践中,是一种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走进社会实践,走进新闻现场。
“四代房”是我们在基层调研的路上,偶然发现的“活鱼”。
“四代房”所在地楚松村,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拉萨2000余公里,是中国最难以抵达的村庄之一。地图上,楚松村的坐标就在中国陆地版图的最西南角。现实中,楚松村紧邻中印边境实控线。
楚松村所在的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距离拉萨1700多公里。这里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三个浙江省的面积,人口只有11.9万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与印度、尼泊尔毗邻。尽管阿里拥有雄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报道资源,但由于地处偏远,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是医学上的“生命禁区”,导致前往阿里采访的记者少,涉及阿里的报道少,长期以来阿里一直是新闻报道的洼地。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好新闻靠脚底板儿走出来。在西藏,增强脚力,就是要勇于走进海拔高、条件差,普通人不愿去、不敢去、去不了的地方。2018年9月,新华社西藏分社派出由分社主要负责同志带队,5名记者和2名司机组成的7人小分队,深入阿里地区开展专题采访调研,行程5000余公里,一次性走完阿里地区全部7个县,深入一些新华社乃至中央媒体从未报道过的偏远乡村,实现了新华社西藏分社成立60多年来在脚力上的重大突 破。
调研期间,我们从札达县城出发,翻过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爬过海拔5806米的香让拉山,绕过弯道达90多个的波博山,克服重重困难,抵达楚鲁松杰乡,采访边民生活状况等内容。这次抵达,是新华社记者首次到楚鲁松杰进行采访,也是中央媒体首次到楚鲁松杰开展采访报道。
楚鲁松杰乡地理位置极其偏僻,路途遥远,地貌险恶,每年大雪封山期达半年,曾长期与世隔绝,属于独立的传统部落,实行残酷的头人制度。直到1984年,楚鲁松杰才正式纳入中国政府的管理体系,走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康庄大道。2012年,楚鲁松杰乡党委、政府正式成立。
采访中,我们无意中得知楚松村“四代房”的故事——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当地边民告别了第一代的土坯房,陆续建起了第二代的土木房、第三代的砖石房、第四代的独家院落小康房,在印军哨所碉堡下呈现出“四代房同堂”的发展景象,成为党和国家关心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边民感念党恩、安心守边的“原生态教育阵地”。
因此,“四代房”并非我们出发前就获知的新闻线索,而是走进边境乡村的意外发现,是走好脚力的偶然遇见。
无限风光在险峰。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中写道:“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这些都强调了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古人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就是反映社会日常的“知”,它潜藏于各个角落,等待新闻工作者去挖掘。如古人所言,去挖掘这些“知”,首先要“行”。“四代房”报道正是得益于我们走进了偏远的阿里,走进了偏远的边境乡村,否则,这个好新闻可能会长期“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随着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记者的工作也更加便利。但仅仅从冰冷的屏幕上浏览信息,无法感受与群众紧握双手时的温度;仅仅在机械的键盘上敲击字符,无法表达群众发自肺腑的呼声。因此,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代替记者到社会实践中去,不能代替记者到新闻一线去,不能代替记者到人民群众中去。
践行“四力”,基础是要练一副“铁脚板”,走好新闻界的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拥抱生活,走进新闻现场,走进基层一线,走进最边远、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走进“来而记之者少”的地方。
图为楚松村四代房,位于最前面的土坯房是“第一代”,再往里的土木房是“第二代”,“第三代”是旁边的砖石房,崭新的两层独家院落为“第四代”房(2018年9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旦增尼玛曲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