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新华社“四代房”报道看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四力”

2019-05-22 10:37 | 来源: 中国记者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四、写好“四代房”:要有一支“好笔头”

    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脚力是否走得好,眼力是否到位,脑力是否发挥得充分,都将通过笔力呈现出来。因此,笔力是检验“四力”效果的终端和落脚点,关系到报道有没有人看,关系到读者的阅读效果和阅读收获。落实在新闻作品里,笔力则具体呈现为标题、导语、结构、段落、过渡、文风、标点,等等。

    写作“四代房”稿件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一个根本目标,即践行改文风的要求,努力创新表达方式,努力写出“酥油味和糌粑味”,努力写出时代气息,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对西藏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有直观而深切的感受,对西藏边陲的历史与现状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坚持一条基本原则,即用场景展示背景,用细节表现主题,用语言承载感情,努力做到文字视觉化。

    新闻界有一句话:好稿子是改出来的。新闻写作是一个“文无止境”“止于至善”“不断修改”的过程。唐代诗人贾岛推敲诗句用字的典故耳熟能详。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对待自己的作品,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认真对待,精心呵护,至少打磨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从2018年9月16日采访完“四代房”,到10月30日正式播发报道,前后经历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期间,我们完成初稿后,陆续做了5次较大修改,对稿件的标题、结构、每一部分的小标题、语言用词、段落过渡、标点符号等认真推敲打磨,仅标题就做了4次修改。经过“五易其稿”,最终实现报道既有全景式呈现、又有细节化展现,叙事结构、细节捕捉、意义提升等一气呵成。稿件行文流畅,文风清新,文中的“祖国最西南的住房博物馆”“新房、旧房四代同堂”“美好的改变,永远都不晚”等表述,形象生动,充满思辨,凝练优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锤炼笔力,就要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乐于修改、善于修改,多打磨,多推敲,让稿件“漂漂亮亮”“干干净净”。

    《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报道获得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批示高度肯定记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的要求,采写出了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西藏日报》《内蒙古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浪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累计超过450万人次,中央统战部所属杂志《中国西藏》中英文版全文刊登。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总编辑何平也多次对这一报道提出表扬。报道获评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新华社“清新文风”佳作、新华社“精品报道”等荣誉,被《新华社践行“四力”优秀新闻作品选》一书收录。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充分肯定记者敏锐的发现力和良好的新闻素养,并批示要求保护好“四代房”,利用好“四代房”。西藏有关部门已筹划将“四代房”建成边境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藏部分新闻媒体深入学习有关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表示“要学习新华社记者良好的政治素养、学习他们不畏艰辛的调研品质和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在今后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增强‘四力’,努力采写出各类优秀的带着浓浓的酥油糌粑味的优秀稿件。”

    文章好不好,影响力说了算,受众说了算。如果受众不愿看,看不懂,看完没收获,报道就不会有感召力。因此,践行“四力”,关键是要有一支“好笔头”,要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检验新闻报道的根本标准,多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耐看”作品、“刷屏”作品。

    偶然的楚松村之行,意外的“四代房”发现,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收获了意料之外的荣誉。偶然之中有必然,这种必然,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原则,锤炼践行“四力”的结果。

    (作者段芝璞是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张京品是新华社西藏分社副总编辑;张宸是新华社西藏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7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