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

2019-06-23 13:54 | 来源: 辽宁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曹雪芹平日里常说辽东话

    关外文化孕育了《红楼梦》

    张晓丽

    《红楼梦》有着诸多的赞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许多人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细细品读它,在细微之处,你总会发现辽东元素,也许是一句方言、一种吃食、一件服饰、一种习俗。

    满眼尽是辽东方言

    捧起案头的《红楼梦》,厚厚的一本,装订不算精致,是市面上最普通的那种。

    通读这本名著,辽东人会不时会心一笑:《红楼梦》中触目皆是辽东话。“这一点合情合理。”中国红学会会员郭明说,曹雪芹虽然生于南京,但是,曹家明初即落籍辽东,世袭沈阳指挥使。曹雪芹远祖曹锡远、高祖曹振彦、曾祖曹玺在辽东生活60多年。尽管后来全家到了北京,曹玺又任职于南京,但是,江南的曹家老辈族人在大家庭中仍然说着辽东话,乡音难改,代代因袭,习以为常,所以曹雪芹平日里应该也常说辽东话。

    整体说,汉语言的普及传播与东北方言毫无违和感。《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方言土语,多出现在人物对话之中,雅俗共赏,不仅刻画出活灵活现、更具个性的人物,还能营造出极富生活色彩的环境氛围。

    如今大江南北的人们都能学说几句东北话,学的是腔调,而《红楼梦》中留下的是地道的方言词汇。郭明列举了40多条《红楼梦》中与东北方言相关的语句,有的表示名词,有的表示动作,有的表示情感,有的表示状态,东北人更能体会其中的意味。

    《红楼梦》中,赵姨娘对马道婆说,王熙凤将把贾家偌大的家业,都倒腾到娘家去,其中“倒腾”就是搬运的意思。第64回,薛姨娘说:我老天拔地,又不合你们的群儿,“老天拔地”即老态龙钟的意思。第90回中,平儿笑着说:姑娘特外道得了不得,“外道”就是见外。第61回,林之孝家的向平儿说到秦显家的模样时,说:“高高儿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净利索的。”“孤拐”就是颧骨。这些词汇都是典型的东北方言,如今仍在使用。

    此外,《红楼梦》中的许多俗语也颇具东北特色,如“杀人不过头点地”“人家给个棒棰,我就认作针”“没见过吃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当着矮人别说短话”等等都妙趣横生,活泼易懂。

    大观园爱做东北美食

    记者对于油茶面的记忆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早上冲一碗热乎乎的油茶面当早餐,能够赶走一上午的饥饿。郭明告诉记者,《红楼梦》第75回中的李纨常吃的“茶面子”就是油茶面。据考证,当年女真士兵四处征战时,会随身携带高粱米炒面,可干吃,也可用马奶冲食,这就是油茶面的起源。

    在交通欠发达、食品无法保鲜的时代,食材自然是就地取材,自产自销。《红楼梦》中的饮食多以淮扬菜系为主,理所当然,但也有来自辽东的特产。《红楼梦》第53回中,描写了黑山村庄头乌进孝在腊月时,把一大批特产土物、米粮蔬果以及卖谷物、牲畜所得的银子送到宁国府贾珍那里。这些土特产包括大鹿、獐子、狍子、野猪、野羊、野鸡、野猫、熊掌、榛、松、桃、杏瓤以及柴炭、银霜炭等物,都是关东一带的土特产。著名学者金启孮根据这些特产推断:“可见乌进孝之黑山村,其背景必在关外,所以他在路上要走一个月零两天,若在近畿,虽路上泥泞难行,也用不了这么多日子。”

    书中还描写了满族特色的烹调方法:生烤和白煮——游牧民族的吃法。第49回,探春、平儿、宝琴等一些人被湘云和宝玉在芦雪庵里生烤鹿肉的香味引得都大口嚼起来。文中只说到用铁炉、铁丝蒙子和铁叉,却没提调味品。我们知道,满族人爱狩猎,善骑射,外出打猎时不能携带很多调味品,经常生烤和白煮,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特色。

    另外,样式繁多的奶制品,当然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最爱。郭明举例说,第14回中王熙风常喝“奶予”,满族人把乳品总称为“奶予”;第19回,贾妃赐给糖蒸酥酪,也是奶制品,宝玉知道袭人爱吃,就给袭人留下了;第41回,各种各样的添加奶油炸的小面饼;第62回,芳官吃的奶油松穰卷酥,这些都是富有满族特色的点心。

    贾宝玉身着满族服饰

    谈起《红楼梦》里的服饰,郭明感叹,曹雪芹只有生长于钟鸣鼎食之家,才会有那样的见识。曹雪芹家族作为江宁织造,专门为宫廷制造丝织品,家里的穿着用度可以想象。曹雪芹从小耳濡目染,在《红楼梦》中将贵族的衣着打扮写得活灵活现。

    清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极力推行满俗,号令全体军民人等,一律剃发易服,并规定“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并三令五申。因此,在强权之下,全国的服饰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骑射民族长期生活习惯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深鞋、剃发、垂辫……一时遍及城乡,一洗我国自明朝以来,汉族的那种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打扮。

    《红楼梦》虽然隐去了年代背景,但在服饰的描写上,仍然有着鲜明的清代风格。在郭明看来,贾宝玉的装扮就是典型的一个清代小王爷的装扮,突显了满族贵族服装的主要特色:穿袍服、束宫绦、罩马褂、蹬朝靴、戴马蹄袖。

    箭袖,是满族服饰的一大特点。满族长期过着射猎生活,为了防止寒冬冻裂手背及射箭方便,在其狭窄的袖口上,又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来,可以护手、保暖,因为形似“马蹄”,后人便称之为“马蹄袖”。《红楼梦》多次写到箭袖,如第3回宝玉去庙里还愿,“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

    《红楼梦》中的服装颜色也有讲究。郭明说,除了皇家独占的黄色之外,在清朝的贵族阶层里,都以石青色为贵,好像只有穿上石青色褂子,方可登大雅之堂。《红楼梦》中的服饰多为蓝色和石青色,其中尤以石青色的用处最多。

    细节中见关东习俗

    曹雪芹家族虽然离开了辽东,但关东文化基因却根植于曹家人的血脉之中,体现在生活习俗的点点滴滴,成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沃土。

    满族入鼎北京,与汉族分工合作:满人习武保江山,汉人习文治社会。所以,满族人骑射尚武,成为传统的要求与体现。《红楼梦》中提到“打围”又叫“行围”,是东北地区的狩猎方式。书中还写到“放鹰”,满族人擅长养鹰,狩猎时常常带着鹰。第26回,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在关东地区,满族的日常生活中,流传有“三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女人抽烟的场景,第101回中说道,宝玉、宝钗婚后的早晨,王熙凤悄悄地溜进了宝钗和宝玉的洞房,只见袭人端过茶来,也只搭讪自己递了一袋烟。凤姐笑着站起来接了。

    《红楼梦》还描写了一些东北地区萨满教的情节,例如第25回,马道婆向裤腰里掏了半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悄悄地教她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这种封建迷信在曹禺的《原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都有描写,可见其源远流长。

    《红楼梦》中女子是否缠足?郭明说,按照清代习俗,旗人妇女是不缠足的,但个别旗人家庭出现婢妾缠足又是正常的,不过这些婢妾都是汉人。第32回,袭人请史湘云帮助做鞋,其实这鞋芯子是宝玉的,湘云装作不知,却说:“你的我才做,别人的我不能。”从这段对话中可以得知,袭人的脚与宝玉的脚差不多,当然是大脚。第65回描写尤三姐“一对金莲或翘或并”,却是小脚。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5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