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常生“翻身”
本报记者 柳 睿 崔一波 容 晨
任常生老两口勤劳能干,本来家里并不穷。可一次投资失败,把他们“踢”到了贫困线以下。
2012年,养羊行情正好,眼看着一只大羊能卖到一千五六,泾源县六盘山镇蒿店村村民任常生动心了。
东挪西借,加上几年的积蓄,他拿出20万元,一次购进200多只羊。
由于羊价好,一些村民盲目扩大规模,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开始下滑。任常生买羊时正是价格最高的时候,羊赶到自家羊棚后价格却一路下跌,这让一家人措手不及。
然而,这并不是最致命的。
一天,任常生发现一只羊身上起了痘,还没来得及请人看,一只又一只,很多羊都起了痘。“原来,这病是能传染的。”但是,明白已经迟了,想隔离病羊来不及了,整棚的羊全部病死。
怎么办?几年的积蓄打了水漂,200多只羊打了水漂,致富梦想、辛勤汗水都打了水漂。
羊养成这样,任常生心里痛,更觉得难为情。于是,等到晚上,乘着夜色,他把这些羊装上三轮车,拉到沟里埋了。
损失太大,家人生怕他一蹶不振。
然而,他并没有低落太长时间。
2016年,返贫的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为他贷了5万元扶贫款,加上向姐姐妹妹借的钱,凑了6万元,购进两头安格斯、一头夏洛莱、4头黑白花基础母牛,再次发展养殖业。
两年来,5头基础母牛已经产犊,养殖规模由起初的7头发展到了12头。
牛多了,草成了问题。前年种草少,去年牛不够吃,还买了20吨青贮玉米。从去年开始,任常生开始重视种草养畜两条腿走路,种了20亩玉米,今年计划继续种20亩。“要养好牛,粮草是保证。”任常生在致富的道路上虽然有过挫折,但愈挫愈勇,致富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致富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再有几个月,这几头牛犊就可以交了。”任常生说,他们村上的牛都定点交售给泾源县天山牧业,安格斯牛一公斤74元,一头牛犊就是好几千元。
这还不算,他家种植的2亩云杉苗也长到了一米高,刚刚把900株苗送上了荒山。“一株苗11元,除去挖工、运输、栽植等开销,栽到位一株苗子净落5块多钱。”卖掉这900株后,还有大约7000株,有买家就陆续出手,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打赢翻身仗,盯准产业是关键。任常生败而不馁,在乡村两级组织的帮助下,选中产业,找准路子,于去年年底脱贫摘帽,还被评为市级“光荣脱贫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