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战“疫”实录:在与病毒贴身肉搏的ICU采访

2020-03-03 20:0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ICU则是这个战场的最前线,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一个关乎生死又关乎责任的地方。在这里,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和病魔赛跑,见证着命运的悲怆和生命的奇迹。那些充满力量忙碌穿梭的身影,那些饱含信任与期待的眼神……对于每一个踏入ICU的记者来说,走进战“疫”最前线,真实记录那些守护生命的真情故事,也是一名战“疫”记者的无悔选择。今天,让我们聚焦走进ICU的4位采访者,听他们讲述坚守与感动。

  中国军网记者高辉:

  采访ICU,从谨小慎微开始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来到武汉的目的就是要去战斗的最前沿。在重症监护室,见证了军医和护士们高强度、高危险、高水平的工作,亲身感悟了那种直面生死的勇气和敬佑生命的执着

  “谁让你进来的?我不管你是谁,防护做不好就不要想进去”,这是第一次见到陈静护士长时,听到她凶巴巴的一句话。

  尽管跟着科室主任进病房采访,我还是心里怯怯的脸上烧烧的,赶紧放下手里的相机,规规矩矩按照她的指示完成了自身防护。

  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们的“一姐”真严厉,不怒自威,这就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进病房,老老实实做完防护,看见她满意了,我的心才放下。对陈静护士长的采访,是从谨小慎微开始的。

  重症监护室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屏障”,疫情重症监护室更堪称是与时间和病魔赛跑的“生死火线”,这里每天都在见证着悲怆与奇迹,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却又肃然起敬的地方。

  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每天,陈静都要带领50名护士并肩作战。一位护士说:“她像妈妈一样,跟着妈妈出门,你会没有安全感吗?”把每一个“孩子”都平平安安地带回去,与亲人团圆。这是陈静护士长立下的誓言,也是每一名护士敢于直面生死的底气。严厉,是保护和爱的最好体现。

  陈静对患者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有希望,有希望……今天状态很好,一天会比一天好。”采访中,陈静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70岁的患者,老伴65岁,孩子都在国外。他和老伴一起发病住进了火神山医院,但是因为他发病比较急,所以到了ICU。经过治疗,脱离了气管插管。这是一个危重病人经过治疗逐步向好的成功案例,大家都很高兴。可是,这位老人却急着想回普通病房,陪在老伴身边。因为光靠手机,不能满足他陪在老伴身边的情感需求。说到这里,陈静的护目镜里洒满了泪光,这种感情令她动容。她说:“面对这些勇敢坚强又温暖的患者,我们真的得用100%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家庭团圆,这也是我们来武汉的意义”。

陈静正在核对患者用药情况。

  ICU是与病魔战斗的最前沿,来到这里的每一名患者都曾在生死线上徘徊,与患者相识时间不久,医生护士们却充当了老友甚至亲人的角色。

  一位医生告诉我,现代医学并不是把人孤立地当成机器来修理,还要注重心理疏导,同时兼顾其社会属性。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点都要考虑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治疗模式。

  生与死之间,未必始终守恒。来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没有多少医护人员想要做英雄。不过,用自己的风险换来患者的希望,是每一位坚守在防疫一线医护人员从始至终的无悔抉择。

2月20日,中国军网记者高辉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ICU采访。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来到武汉的目的就是要去战斗的最前沿,记录和宣扬一线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在重症监护室,见证了军医和护士们高强度、高危险、高水平的工作,亲身感悟了那种直面生死的勇气和敬佑生命的执着,这里既饱含着医疗工作者担当奋进的职业精神,更展现了“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的军人情怀和初心使命。

  我们相信,爱和希望,永远比病毒传播得更快;专业和勇敢,终将战胜病魔。而到最前线去,真实记录一线医护人员守护生命的执着与忘我,是一名战“疫”记者的无悔选择。

  哈尔滨日报社记者陈南:

  5小时拍摄,全身湿透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尽力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浓缩和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上。这里有太多的“感谢”,多到我记不过来,但医生的回答只有一句,“你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2月21日,进入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医院ICU前,一针凉凉的胸腺肽进入我的肌肉。我开始有点担忧,我知道胸腺肽可以提高我的免疫力,我知道三层防护服、勒紧的防护镜会隔离病毒,但那一丝若有如无的担忧,却一直挥散不去。

  我不知道ICU的医生护士们每次进入隔离区之前,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哈尔滨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南在ICU采访拍摄。

  在此之前,我曾4次进入哈尔滨市其他医院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隔离区,但这一次不一样。黑龙江省现有危重症病人70名,其中62名集中在这里救治。在这场战“疫”中,每一座医院都是一个战场,而这里,则是和新冠病毒贴身肉搏的地方。这里的白衣天使在和死神抢人。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尽力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浓缩和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上。但如果可以,我还想记录下这里的声音。我想记下监控器的“嘀嘀”声,因为每一声“嘀”,都是一次有力的心跳;我想记下呼吸机的“呼呼”声,因为每一声“呼”,都是一次绝不放弃的呼吸。

  我想记下护士李博那句略显木讷的“应该的”;我想记下医生杨威那句铿锵有力的“干就完了”;我想记下护士孙晓庆对患者的耳语,她说“刚才的饭凉了,这个热乎”……

  这里有太多的“感谢”,多到我记不过来,但医生的回答只有一句,“你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5个小时的拍摄,大量流汗加上不能喝水让我有些虚脱,几乎站立不稳,而医生和护士要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七八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难以想象他们每天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哈尔滨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南结束ICU采访后全身湿透。

  走出隔离区,我看到护士郭馨歆蹲在墙角给女儿打电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妈妈想你,妈妈爱你”。挂断电话之后,郭馨歆突然嚎啕大哭。身体的疲惫,内心的压力,对女儿的亏欠,对家的想念,还有那一直挥之不去的担忧和焦虑,在那一刻彻底爆发……

  那泪水将所有的语言和文字冲刷得苍白无力,我说不出一句话,默默地拍下了当天所有值班医护人员的背影,和他们防护服上的名字。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朱明辉:

  临时ICU里,这个军礼让人泪目

  在生命和死神抗争的时候,唯一让你感到有力量的,就是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作为一名新闻人,来到抗疫最前线,初衷也和医护人员一样——疫情面前,你和我,都必须要做些什么

  到武汉抗疫前线采访的第三天,我来到武汉市太康医院采访。那一天,天气阴冷,武汉市的抗疫形势正处于胶着状态。

  安徽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医疗总负责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姜小敢在医院门口迎接我们,“已经立过春了,春天已经到来,相信不久我们就能战胜疫情”。这样的话,让我们轻松许多。

  姜小敢医生说,他们来的时候,病患很多,床位极其紧张,特别是危重症床位。太康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没有污染区、缓冲区等三区分离,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极大。而更让医护人员揪心的是很多病患对活下去的渴望,“那种眼神,作为一名医生,你无论如何,都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刚到这家医院,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姜小敢和他的同事只能一边穿着不是特别严实的防护服工作,一边改造这家医院,几天忙碌下来,一个严格防控感染的临时ICU搭建起来,这些危重症病患终于有了一个临时的“家”。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最开始的几天,姜小敢带领的这些冲在最前面的30多名医护人员,几乎是24小时争分夺秒地工作。这其中,最危险的莫过于插管手术,这类高风险的手术必须要带上防护头套。但刚开始因为物资缺乏,加上病人病情紧急,他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从死神手里抢救回一个个危重症患者。护理中,一些患者不能进食,护士们就一口一口地喂,在这样精心的日夜守护下,这些危重症患者都逐渐康复转到普通病房。

  一名康复病人想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他说他当过兵,也曾是一名战士,是这些“白衣战友”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个中年男人几度哽咽:“我躺在这里,没什么能表示感谢的,我曾经当过兵,给你们敬个军礼吧!”。

  在生命和死神抗争的时候,唯一让你感到有力量的,就是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这些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和武汉人民在一起,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就一定会再站起来。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朱明辉在武汉市太康医院采访。

  作为一名新闻人,来到抗疫最前线,初衷也和那些医护人员一样——疫情面前,你和我,都必须要做些什么。

  出门脱下厚重的口罩和防护服,我已经气喘吁吁,迎面吹来一阵风,透着一丝丝温暖。

  是的,春天已经到来。

  湖南日报社影像中心记者辜鹏博:

  三个半小时的生死之战

  生死从未如此靠近。这样一些看似普通,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的医护人员理应被礼赞、被铭记。作为记者,我们也要当好“新闻战士”,用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ICU就是这个战场的最前线,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

  2月3日,我在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用自己的镜头见证了一场生死之战。

  负压病房里住的是一名61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一直没有稳定。

2月3日,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员正在抢救病人。

  “快,12号床危险!”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喊声,老人情绪非常躁动,抗拒高流量吸氧,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甚至可能休克。“快上呼吸机!准备插管!”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们快速穿上防护服冲了进去,护士们在过道上跑着推机器、送物资。身穿防护服的我透过缓冲间的玻璃,看到ICU病房里各种机器在嘀嘀嗒嗒响个不停,屏幕上数字在不停地闪烁。

  我屏住呼吸,拍了现场图片。三个半小时后,病人转危为安。看着仪器上各项稳定下来的指标,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走出病房,护士康丹全身上下的手术服几乎被汗水湿透。因为ICU里很多危重病人的病情随时都在变化,有时候刚抢救完这个病人,可能另一个病人又有紧急情况。这就是ICU医护人员工作的日常。“护目镜就像个紧箍咒一样套在头上。”康丹说,“但我们都在坚持,因为我们是护士”。

2月4日,湖南日报社影像中心记者辜鹏博在娄底市中心医院采访。

  生死从未如此靠近。ICU里的故事关乎生死、关乎责任。这样一些看似普通,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的医护人员理应被礼赞、被铭记。作为记者,我们也要当好“新闻战士”,用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

 

致敬所有冲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愿早日凯旋!

  ▼ 更多阅读 ▼

  战“疫”实录:“我被世界保护着”!听记者讲述不一样的方舱故事

  战“疫”实录:90后记者的逆风绽放

  战“疫”实录:最让记者泪目的那些瞬间

  记者手记:元宵节,我们依然在战斗

  感动!离“新冠病毒”最近的媒体人

 

  本文内容分别由中国军网、哈尔滨日报社、安徽广播电视台、湖南日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839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