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者书记”扶贫记 | 20年后,我与母亲的接力扶贫

2020-09-17 11:0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湖南通道融媒体中心吴启荣:

  我愿是脱贫攻坚堡垒上的一颗石头

  “记者书记”档案

  吴启荣,1989年5月出生,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2012年开始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派驻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高步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2019年12月,该村通过湖南省和国家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检查。

  进驻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高步村扶贫,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注定。20年前,我的母亲也曾在这里驻村扶贫,那时候的她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年后,我追随她的足迹来到这里。

  脱贫摘帽之年,驻村工作强度不言而喻。面对记者生涯的“七年之痒”,我需要突破瓶颈的历练;而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应该去最接近群众的地方倾听他们的声音。

  2019年1月9日,我递交了驻村扶贫申请,2月18日成为派驻坪坦乡高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不满30岁的我,成了全县最年轻的女扶贫工作队队长。

  年轻固然是优势,但也缺少基层工作经验。面临扶贫工作以来最大的考验,给我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由三个村合并的高步村有20个村民小组,595户226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525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贫困人口使“入户走访”成了我日常工作的关键词。

  高步村航拍全景图。

  一个月的核查走访下来,全村收集到的反馈问题清单就让我傻眼了,不少还涉及住房、医疗、收入问题,虽然大部分都已经得到解决或享受了相关政策,但还是需要持续关注落实情况。这次的核查结果也让我对全村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也便于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

  为尽快适应从媒体记者到扶贫干部的角色转换,我主动向其他村有经验的工作队学习,向乡政府扶贫站的同志请教,吃透扶贫政策,向村干部请教,学习农村工作方法。我逐渐认识到,扶贫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好脱贫攻坚“四支队伍”(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村两委班子)的作用,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

  吴启荣(左)走访高步村建档立卡户杨群丰。

  吴启荣(右一)走访高步村建档立卡户杨军荣。

  群众工作大部分是沟通出来的,虽不能做到有求必应,但必须有问必答。

  流利的侗语是我在纯侗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的优势,这也让村里人很快接纳了我,不管是唠家常还是吐槽都愿意跟我讲。乡亲们像家里人一样叫我“阿荣”,把我当自家闺女,连散养的鸡见到我也不跑了。

  吴启荣在高步村张贴驻村工作队信息联系卡。

  作为一名记者,擅长的是发现问题,可作为扶贫干部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处处充满了挑战。

  扶贫扶智更要扶志。高步村居住集中,还保留着幼儿园到二年级的教学班级,非常适合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儿童课外活动场所。我了解到县妇联刚好有村级“儿童之家”的建设计划,并有3万元的扶持经费。在征求了校方的同意和县妇联的肯定后,我立即着手进行规划和采购。

  但这项工作没有现成的“模板”,只能向有经验的社会服务中心、学校和教师取经。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从构思、设计、采买,到安装,我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在村干部的协助下,以闲置教室为基础改造的高步村“儿童之家”在“六一”儿童节向全村儿童免费开放,赢得了村民和县妇联的肯定,还把我的设计经验推广到了其他村。

  吴启荣帮助高步村易地搬迁户拆旧。

  高步村的“儿童之家”。

  工作中我还发现,由于村里没有理发店,老人们经常互相帮忙剃头;村里的娱乐活动比较匮乏,而且占人口多数的留守老人出行不便。针对这些情况,我想起县里经常有义工组织义剪活动,便联系了“通道义工联合会”的负责人,同村干部敲定了时间。8月11日,40多名义工和县妇幼保健院的医生来到高步村,开展义剪,送医送药,为乡亲们带来了文艺演出,还为高步小学的60多名学生赠送了校服。

  义工来到高步村开展系列公益活动。

  紧张的扶贫工作一直延续到2019年12月,这一年,高步村43户175人脱贫了,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19%。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很多同志常常不眠不休。加班加点对我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村干部总叮嘱我:“小吴啊,不要加班太晚”,但村部楼还是全村最晚熄灯的地方。激励我坚持下去的,是与我同龄却因公殉职的扶贫干部黄文秀,是“四支队伍”和全村人努力付出、摆脱贫困的决心。

  努力终有回报。高步村在省检调查中满意度百分之百,国检也顺利通过,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盼。

  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国。大年初一深夜11点,乡党委书记下达了工作队返村的通知,顾不得老家山路大雾结冰,母亲执意陪着我凌晨四点驱车两个多小时赶回到村里,投入防控排查工作。

  冬天喜欢在鼓楼聚会烤火本是侗族人的习惯,为了让村民知晓疫情的严重性并重视起来,“四支队伍”第一时间把村里所有能集会的地方全部上锁,并张贴标语和公告,在微信群、朋友圈发布防控信息,还请侗寨原有的早晚防火巡寨喊寨员增加防疫的宣传内容。我尝试编写录制出侗语发音特有韵脚的防疫知识顺口溜,用移动音箱进行宣传;同时组织“党员志愿防控突击队”,开展巡视劝导工作,在全村范围喷洒消毒液,确保防控不留死角。

  驻村工作全面而琐碎,平凡而艰辛,是脱贫攻坚战的坚固堡垒,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的重要基石。我骄傲成为这样一颗石头,与千万个驻村工作队员一起铺就通往群众心里的最后一公里路。

  ▼ 更多阅读 ▼

  “记者书记”扶贫记︱一张登记表,让一筹莫展的我找到突破口

  “记者书记”扶贫记︱网络助学,400余爱心人士“结对”千名学子

  “记者书记”扶贫记︱鹦哥岭的绿水青山,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

  “记者书记”扶贫记︱一万枝扶郎花订单,完成时间紧张得令人窒息

  “记者书记”扶贫记|马家洼村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打工挣了钱

  "记者书记"扶贫记丨一根黄韭菜,改变了宋亮村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374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