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农微评

2020-10-14 15:1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三农微评

参评项目

新闻名专栏

体裁

报纸专栏

语言

中文

作者(主创)

何兰生、徐恒杰、施维、白锋哲

编辑

张凤云、孟德才、柯利刚

刊播单位

农民日报

刊播时间

2013-1-16 0:00:00

刊播版面

(版次和名称)

一版

作品

字数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三农微评”是2013年1月起,农民日报推出的一档“三农”短评类新闻专栏,也是中央媒体中唯一一档专门聚焦“三农”问题的评论专栏。专栏稿件坚持突出基层视角,针对当下“三农”领域存在的带有普遍性性、苗头性的问题,以及来自基层一线一些创新做法、好的经验,主动设置议题进行评论,深入剖析基层现象、总结基层创造、传递基层声音,力图使读者在1分钟内对评论议题的来龙去脉、主要内涵、建议举措等产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栏目创办7年来,平均每周刊发3篇左右稿件,已经成为农民日报要闻版一道可口的新闻配菜,不仅活跃了版面,更展现出农民日报特有的基层视角、以及舆论场中“有我在”的态度。
综合近年来专栏稿件刊发情况,“三农微评”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短小精悍,视角独特。从栏目定位和表现形态上看,“三农微评”本质是一种“微时评”。其篇幅大多在35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400字。为了在极短的篇幅中提供最大的信息含量和思想价值,“三农微评”往往开门见山,“捞干的说”,在反复斟酌中达到“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的效果。“三农微评”切入新闻的视角,也十分巧妙,绝不陈词滥调、人云亦云,而是另辟蹊径为读者剖析呈现新闻背后更丰富、更深刻的意涵。
   二是紧扣热点,触角细微。“三农微评”所评析的对象多为当下“三农”领域最新鲜、最有热度的事件或话题,但并不局限与此,其评论的触角也会触及“三农”领域那些看似琐碎却值得一说的“小事”。比如,“扶贫填表别搞‘突然袭击’”“为基层干部‘脱稿汇报’叫好”“秸秆禁烧,要从细处考量”等,这些小微话题撑不起长篇大论,几百字的篇幅,恰到好处,既有创见,又有力度。
   三是问题导向,微辣适度。直面农业农村领域一些不良现象或不好趋势,旗帜鲜明地亮剑发声,是“三农微评”的一贯特色。比如,《“油漆未干检查过关”谁之责》(2018年6月26日)《岂能把“调往乡村学校”当惩戒》(2019年7月9日)《联系卡“失联”不是小事》(2019年1月25日)等稿件,不藏着掖着,一针见血,把问题的症结和盘托出,读起来十分过瘾,在批判之时,又没有把话说太满,保持了刚刚好的“微辣”力度。
   四是以情动人,彰显温度。除了发挥评论针砭时弊的监督功能外,“三农微评”还常常给人以情感的滋润,体现出人文关怀。比如,《请喝农家一杯茶》(2018年7月3日)这篇微评,作者从基层调研中的一件小事入笔,讲述了干部进农家不肯喝农家茶引起的误会,进而分析得出,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尽在一个眼神、一次微笑等细节之中。文章娓娓道来,入情入理,流露出对于农民群众的真情实意和贴心关怀。
   “三农微评”自创办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广大“三农”干部、农民朋友及社会各界关心关注“三农”问题人士的踊跃投稿。有读者反映,“三农微评”一些重点稿件成为当地基层干部学习培训材料,一些稿件精神被地方领导讲话或政策文件所吸纳,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
   “三农微评”不仅仅是一档报纸栏目,在新媒体领域也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农网开设专题频道对每日见报的“三农微评”进行专门集纳,人民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新浪网、农视网、吾谷网等重点综合网站或“三农”专业网站也纷纷转载其中精彩稿件。有媒体还将“三农微评”制成短视频或广播节目,取得了积极的传播效果。

社会效果

   该栏目稿件以小见大、生动活泼,以细腻独特的微视角呈现对基层社会的持久观照,堪称新闻头版一道可口的开胃小菜。栏目创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已经成为中央媒体“三农”短评新闻专栏中一块金字招牌,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在持续引导“三农”舆论方面的责任担当和能力作为。

推荐理由

   相对于宏观大论,不到400字的评论更难做。该栏目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百姓生活,在“微评”中以小见大,更适合农民受众的需求;同时又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舆论引导和建设性监督,社会效果好。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36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