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次革命溯源之旅!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 | 赣州行手记

2021-05-23 19: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5月22日,在经历了连续三天的阴雨天气后,天公作美,我们在晴空万里的好日头中开始了第四天的行程。

  上午,记者团一行来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加座谈会。会上,记者们听取了当地党史、民政、发改、扶贫、交通、旅游等部门负责同志对相关情况的介绍,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了采访。

记者们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加座谈会。

  据瑞金市扶贫办副主任刘金生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全市累计减贫20292户82347人,全市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没有一户脱贫户返贫。瑞金市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兜底扶贫等多项举措有效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记者们采访瑞金市扶贫办副主任刘金生(右二)。

  瑞金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百姓增收,也是群众走上致富路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瑞金红色旅游日新月异,市场影响力和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知名度与日俱增,文旅公司董事长陆魏给记者们讲述道:“瑞金正朝着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

  下午,我们来到了叶坪革命旧址群参观调研。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叶坪战斗和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据讲解员介绍,这个地方保存着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23处,其中包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

  500余平方米的谢家祠堂就是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走进谢家祠堂,我看到由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张木床,几块木板隔成的一间间小屋,正是它们拼出了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脑机关。

讲解员在谢家祠堂内为记者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随后,记者们跟随讲解员来到红军广场,红军烈士纪念塔高耸在广场草坪上。在纪念塔募捐筹建初期还有段感人的故事。

  村民谢益辉老人年过花甲,唯一的儿子也被送去参加了红军,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红军烈士纪念塔开始修建后,谢益辉老人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捐了出来。工程筹备处的同志知道谢大爷的情况,说什么也不肯收。谢大爷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儿子都献给了苏维埃,你们就让我为我儿子和其他烈士尽点心意吧!”。

  就这样,从前线到后方,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战士,从军人到农民,大家省吃俭用,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终于,红军烈士纪念塔在广大苏区军民的资助下于1934年1月31日顺利落成。

今日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承载着当时苏区军民的心血和希望。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红军烈士纪念亭、中共苏区中央局等革命旧址,并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

记者们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

  接下来,我们来到叶坪镇黄沙村华屋小组。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老屋,土坯泥墙破败不堪,与不远处新建的客家小楼形成鲜明对比。“政府给我们进行危旧土坯房改造,华屋人住上了新屋子,”黄沙村支部副书记华盛说起现在的好生活,难掩喜悦之情,“大棚水果蔬菜、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现在都搞起来了,大家收入变多了”。

  我们跟随华盛来到“华屋红军祠”,听他讲述了17棵松树的故事。

  80多年前,当时只有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在红军战略转移前,华屋17位青年沿袭客家人种植后龙树的风俗,在后山种下了十七棵松树,这些松树寄托了17位青年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投身革命、无惧牺牲的坚定决心。不幸的是,17位青年在红军战略转移途中全部壮烈牺牲。

为缅怀先烈,华屋后人在17棵青松下立下石碑,上面刻着烈士的简单生平。

  今日,烈士们种下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华屋人在艰难岁月中顽强拼搏的生动见证,也激励着华屋后人将先烈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作者郭姝雅系中国审计报社记者)

 

  本期编辑:刘洋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 更多阅读 ▼

  “学党史 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中央媒体赴赣州学习调研活动启动

  采访手记 | “长征源”给我们奋进的力量

  重走红军小道!长征精神鼓舞我们前进 | 赣州行手记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65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