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一:
梨树正新
我第一次见到毛正新,是在他和别人的激烈交锋中。
一位媒体同行从湖北专程过来采访毛正新,在他的办公室里,遭遇了强烈抵触。
一张约1.8米长的宽大红木办公桌前,一位身高约1.7米、身材瘦削、相貌与毛丰美相似的43岁男子,整个人都透着一股低气压。他的背后是一套组合书柜,书柜正中间的一排,摆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几年前的毛正新笑着挥手,一张是上世纪80年代的毛丰美面带笑意地坐在海岸边。
办公桌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毛正新与媒体同行之间。一场短时雷雨大风在这股低气压里酝酿着。
“我不够优秀!其实我一直不想让你们来!”
“我不是谦虚,这儿没你们想得那么完美!”
当对方一再强调这次的新闻选题是采访“全国优秀村书记”时,毛正新的回复明显提高了音量,语速急促,试图尽快结束这轮访谈。照片中那个笑得开心的毛正新,此刻脸色阴沉、眉头紧锁。
可以理解,作为凤城市凤山街道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繁重的工作压力让毛正新的情绪不太稳定。
走到发展“十字路口”的他,背后站着大梨树村的5131口人。
新时代的变革悄然而至,大梨树,这个全省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模范生”、新农村建设的“样板间”,比其他地方更早遭遇“成长的烦恼”。“速度焦虑”与“转型彷徨”双面夹击,考验着大梨树人的智慧和勇气。
后毛丰美时期,在“二次创业”中面临艰难抉择的毛正新怎样率领新班子蹚出一条新路子?
头戴着诸多荣誉、承载着各级期望的大梨树,如何实现“二次腾飞”?
“大梨树之问”,牵动人心。
新探索
多年来,大梨树所获的荣誉牌匾,一面墙也挂不下,其中一多半是关于旅游的。大梨树依靠旅游业生存,就像我们依赖食物。
旅游业陷入瓶颈的一些迹象是悄悄发生的。
2016年之前,大梨树村党委副书记、旅游公司总经理温红娟每次出去学习考察其他旅游景区,都会增加一分危机感。
乡村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到处都是采摘;经营业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逛了大半个中国后,再反观大梨树,“问题清单”越来越长,温红娟的“焦虑指数”随之攀升。
经营报表上的数字再度加重了温红娟的担忧。2014年至2016年,各项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备的大梨树旅游区,游客数量的同比增幅却总是低于预期。
在全省乡村旅游这条赛道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大梨树,“黄灯警示”已在前方若隐若现。
“大梨树还能走多远?”村里甚至有人发出了旅游产业还能不能持续下去的疑问。
如何把旅游产品做出差异性、排他性、唯一性,毛正新及领导班子将目光锁定在这片土地的精神图腾上——“干”字文化。
“其实,这些年,很多游客并不只是看这里的风景,还追求‘干’字文化的体验式感受。
毛正新认为,接受精神洗礼是游客来大梨树更深层次的需求。
随后,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为大梨树“二次创业”彻底指明方向。2016年,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毛丰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回过头看,这个决定,确实对大梨树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毛正新强化挖掘“干”字文化的思路有了最有力支撑。
就在这一年,为了探讨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村“两委”成员大大小小的会开了上百场,也终于开出了结果。
在一致的声音中,“走红色旅游之路,举‘干’字文化之旗”的发展思路最终确立。
与省委发起的学习活动相适应,以学习毛丰美事迹、弘扬“干”字精神为重点的大梨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迅速组建起来。
编写宣传毛丰美事迹和“干”字精神的书籍、讲解词,成立数十人的讲解员队伍,制定体现大梨树人创业历程的参观考察线路,配套建设可容纳100多名观众的红色电影院,建成并投入运行毛丰美纪念馆……为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内涵的过程,一切仿佛都在倍速播放。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父辈们一样,“鸡鸣上山干、头顶烈日干、披星戴月干”的精神力量又一次体现在大梨树人的日常行为中,融入这些“创二代”的血脉基因里。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2016年,超过50万人涌入大梨树,创最高纪录。近4年来,大梨树旅游区年均游客数量突破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00万元以上。其中,教育培训贡献的收入已占到旅游综合收入的75%。
目光扫视着涌动的人潮,与村庄同步成长起来的大梨树“创一代”们在新探索中也再一次看到了新机遇。
今年49岁的李萍,身高1.6米左右,不胖不瘦,瓜子脸,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露出两个酒窝。作为大梨树景区内第一家快捷宾馆的经营者,从2006年开始,宾馆距离村委会不到100米的她一直密切关注着大梨树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这14年里,她的宾馆也从2个房间、5张床位拓展到16个房间、47张床位。
在李萍的切身体会中,毛正新接手后,除了教育培训之外,节庆活动成为当地旅游的新引擎。
“大梨树徒步节”“农民丰收节”……这些主题节庆活动引来的大量游客,让李萍的宾馆入住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
2019年9月22日上午9时,2019辽宁·凤城半程马拉松在大梨树鸣枪开赛,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3000余名跑友齐聚于此,纵情奔跑。比赛的起点,离李萍的宾馆只有20米。
宾馆的收入也要跑起来了!李萍开赛当天听到的那声枪响,仿佛微信、支付宝到账的提示音。那两天,47张床位全部住满,从早到晚,李萍脚打后脑勺地穿梭在她的三层宾馆内,进行了一场“室内马拉松”,提前开启了她的“十一黄金周节奏”。
“不光是村集体在‘二次创业’,我们每个人也在经历‘二次创业’。”李萍说,随着大梨树的点滴改变,她的思路也逐步拓宽。
眼下,由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设立的“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连续第五年在大梨树开班。来自吉林、黑龙江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在这里开展创业富民、乡村发展与治理的学习培训和经验交流。
看着络绎不绝的培训队伍,李萍家的“五年规划”已经悄然开启:在商务旅行需求引导下,她的宾馆即将改造升级成商务型酒店,在目前经济型宾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目前,她在凤城市从事室内装修设计的儿子已经开始着手画图。
在李萍的宾馆对面,有一幢四层楼的建筑物,使用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业主是旁边的丹东良玉种业有限公司。李萍指着那幢楼给我看,眼神中透着光,“我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儿,期待着把它买下来,变成一个大酒店”。这是她的终极梦想。
我与李萍谈话间,不断有人找到她办理入住,她热情地招呼着。2020年,经过一个沉寂的春天,大梨树的生机在这个冬天慢慢复苏。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新挑战
采访大梨树,绕不开毛丰美。
推开毛丰美纪念馆的大门,“干”字精神扑面而来。
看着那些图文,听着那些讲解,缓缓走进那段历史,你会切身感受到“石头缝里求生存”的艰难和抗争,感受到毛丰美带领群众凿出一条出路的坚持和壮烈。
我经常能看到,来馆里参观的人站在毛丰美的照片前,默默拭泪,躬身致敬。
丰碑一样的毛丰美,也给了儿子毛正新极大压力。
“他突然走了,就像大树倒了。”毛正新对我感慨,他感到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父亲刚离世的时候。
从那以后,一直隐身在父亲身后的毛正新被推到了大梨树发展的舞台中央,追光灯从毛丰美转向了他,台下是长久以来关注大梨树的无数双眼睛。
前所未有的考验迎面撞来。
产业发展方向、经营管理难题、资金筹措来源、外界对于父子间的比较……每天都能听到各种观点、声音的毛正新,好似漂泊在信息海洋中没有方向的扁舟。
毛正新开始失眠,漫漫长夜一分一秒地过去,白发也由此渐多。在此之前,听到别人谈论失眠,“沾枕头就着”的他还曾经纳闷儿:怎么还能有人睡不着?
毛正新也不再踢足球、打篮球,一切平常喜好的体育运动都被长久封存。不止一个村民和我说过,毛正新原来是大梨树有名的体育健将,他们眼中的追风少年。
当初的追风少年,如今却遭遇风雨扑面,百事缠身。
毛正新和我说,他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下一步,大梨树怎么做?
我理解毛正新的苦恼,大梨树的转型很难一蹴而就,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越是领航探路,越无成熟经验可循。这个“下一步”,很难作出预判。
人间万事出艰辛。蓄力向上的精神是度过艰难时期的秘密武器。当大梨树人把“干”字精神用来应对经济转型年代的各种痛楚,他们同样可以肩负起生命中的疲惫与困惑。
扛起责任,接着干!
毛正新重新审视起朝夕相处的大梨树。
再出发的漫漫前路,火山汤海,风急浪高。“稳中求进”应是接下来的工作总基调。如果盲目转型探索,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会影响村民的信心与决心。
一切都围绕“稳中求进”展开,“巧干”成为内核:大梨树在一产上求新、二产上做深、三产上提质,打造以旅游为核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推动新一轮富民强村的进程。
“坚守能力圈,想清楚了再动手。”毛正新的专注与谨慎,是大梨树村“两委”成员对他的普遍评价,也是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村里现在发展势头正猛的大樱桃项目,正是因为大梨树有以往管理果树的经验,毛正新及领导层认为能投得起,更能管得好,才下决定种植。为了敲定品种、学好技术,2016年至2017年,果树农场场长王运志往返于凤城、大连30余次,随后3年的时间里,他的本田小型SUV跑了近15万公里。
目前,村里已建成樱桃高标准温室大棚80个,盛果期后,每年可增收近千万元。
这反映了毛正新的经营理念:转型困局中,意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有时其破坏力堪比飓风。但能力圈内,会始终吹着温和的微风,虽然海面也不完全风平浪静,但激起的海浪至少还能允许你正确航行。
再次与我聊起毛丰美时,毛正新提到了一个在他记忆影像中挥之不去的画面:
2014年9月26日凌晨4时许,毛丰美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妻子、女儿和他告别后,他微弱而又期盼的目光落到了儿子身上。
这眼神毛正新读懂了:父亲在等待着他的表态。
“爸,你放心吧,我会一直在大梨树好好干的。”
毛丰美合上眼,与世长辞。
这无声的嘱托,始终激励着毛正新。
新舞台
今年,刚过完“十一”长假,贾悦悦来到大梨树,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生涯。
作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贾悦悦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帮助当地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她调研了一圈,发现村里的幼儿园、小学和养老院里,几乎没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对比自己的江苏老家,贾悦悦明显感觉到大梨树的年轻人更多。她所在办公室座位的一左一右,都是85后、90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大梨树可观可感的人气提升,也让大批年轻人才走进这片机遇沃土。
哪个产业项目需要用人就随时招聘,让人才进得来,是大梨树招徕青年才俊的重要一步。
2016年,跟随50余万访客一起涌入大梨树的,还有十几名求职的大学生。于弘阳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1993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于弘阳,应聘的是当时旅游区急需的讲解员。“其实初衷是为了唱歌好听,觉得当讲解员能练练发声。”心宽体胖、声如洪钟的于弘阳没想到,一个有些无厘头的理由,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新舞台。
探索建立人尽其才的新机制,让人才用得上,是大梨树吸引年轻群体的关键一环。
因为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表现出众,一个月后,于弘阳从讲解员的岗位上被调到旅游区办公室工作;一年后,升任综合管理办主任。
“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产业,需要不断追求创意。近年来,这些年轻人贡献了很多‘金点子’。”在毛正新看来,年轻血液的注入,正在点燃旅游区的创业激情。
激情是在激烈的碰撞中迸发的。
大梨树有种可随意游览旅游区的年卡,每张80元,一年只卖了380张,收入才3万多块钱。
疫情冲击之下,看着这点门票收入上火,于弘阳和小伙伴们提议:年卡降为20块钱一张,也许会有大量游客办理。
“那不可能,最多半价!”办公室里,70后率先发难。
“咱们平常说东西便宜,是不是总爱说‘这东西便宜,也就10块、20块的’?这就说明,只有降到这个价,那才真叫便宜。”90后反驳。
几轮辩论过后,90后战胜了70后。
数据证明了胜者的价值。据统计,现在办年卡的人数已经超过两万人,这部分收入已经攀升至40余万元。
在年轻人一次次追求创新、创意的过程中,大梨树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其实,起用年轻人,是大梨树的传统。毛正新就是大梨树第一批回来工作的大学生。
2002年年初,毛丰美对在凤城市地质矿产局上班的毛正新严肃地说:村里发展需要年轻人,你回来吧,城里不缺你一个公务员。
“试试看吧。”当初只是打算帮父亲搭把手的毛正新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到了今天。
历经近20天的采访,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毛丰美纪念馆前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的是毛丰美写给毛正新的一封信。
在表达了对于大梨树发展的一系列思考后,信的最后一句写道:“正新,你怪没怪我让你回来?”
我想,大梨树之“新”,是儿子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