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亿GDP和千亿财政收入
高质量发展
“反差”背后的坚守
不熟悉嘉兴的人,会对一组数据的“反差”感到不解。
2020年,嘉兴的GDP为5509亿元,在浙江位居第五,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35位;但看财政收入,嘉兴以1003亿元排名浙江第三,超过一些万亿元GDP城市,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五。
更让人赞叹的,是下属各县(市)财政总收入都超过百亿元,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GDP的含金量,体现了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从中能读出一个地方的发展理念,在眼前和长远、速度和质量之间更看重什么,要的是怎样的发展?
眼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风头正劲的光伏产业,嘉兴占据了浙江半壁江山,去年规上企业总产值近370亿元。其裂变式增长背后,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8年前,来自欧美的“双反”让严重依赖出口的全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各地纷纷收紧项目开发,嘉兴该怎么办?政府若出手,要为逆势决策担风险;但不出手,众多光伏企业必将倒下。危急关头,市里派出调研组深入企业,在确认产业前景后,毅然决定重点发展。“这种敢于‘逆行’的定力和远见,引领嘉兴光伏产业走到了今天。”亲历那场危机的晶科能源公司总经理周方开说。
“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这是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地的重要课题。”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说,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必须创造财富、做大“蛋糕”;而走向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基础。
发轫于海宁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如今已推广至嘉兴全市。其中,工业生产“亩均论英雄”评价和应用体系已迭代升级到4.0版,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海宁人仍记得这项改革刮起的风暴。当时,海宁将3亩以上用地的1659家企业,依据亩产效益分为发展、整治、淘汰3类,并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面对各种阻力,各级干部挺住了,努力让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效益。
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始终贯穿在嘉兴发展进程中:“十二五”时期,整治印染、造纸、养殖等行业,扶持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十三五”时期,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作为重点扶持产业;今年的传统产业整治提升行动,瞄准3000家“低散乱污”企业,把空间和资源留给未来……
如今,嘉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亩均税收较8年前提高近一倍。近3年来,全市引进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29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超亿美元产业项目有158个,居浙江首位。
在嘉兴市发改委主任章剑看来,GDP含金量高,关键是做好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这篇文章。化纤、毛衫、家电等优势产业的富民效应,让嘉兴意识到,制造业是带动全民富裕的最重要支撑。去年,嘉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5%,列全省第一。
搭上高质量发展“顺风车”,嘉兴迸发出强劲动力。
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成为浙江首个省校共建创新载体以来,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新兴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落户,去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3.2%,嘉兴已成区域科创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嘉兴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确立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12个长三角高能级产业合作园环布全市,打通了对内对外开放的“任督二脉”,长三角的项目、人才不断涌入……
嘉兴,正从水乡平原崛起为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