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比1.61∶1
高水平均衡
“样板间”里的跨越
城与乡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
越过这道墙,像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是中国农民的梦想。这一梦想已在嘉兴点亮,这里被认为是中国城乡融合的“样板间”。
根据国际惯例,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1.5∶1,嘉兴的1.61∶1已非常接近这一水平。这里,是全国农民最富的城市,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9800元,连续17年居浙江第一。
这些数字,无疑是城乡统筹发展最直观的获得感。多年来,嘉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探索高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2004年,在嘉兴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年春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专程前往调研,提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也是在这一年,嘉兴在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主要公共资源往农村倾斜投放。
嘉善缪家村曾是有名的穷村,村集体可支配资金不足5万元,年人均收入不到千元。随着城乡一体交通路网推进,村庄出现转机,通过土地流转,建起连片厂房、统一招租,村集体收入一跃达到年均700万元。村集体有钱了,新建文化广场、村道,老人有了养老金,困难户有了补助……
而这,还只是开始。统筹城乡发展的蓝图,为嘉兴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飞地抱团”,这个嘉兴首创的做法,把嘉兴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土地级差收益最大的黄金地段,如“两创”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好项目拿出来,通过县域统筹、跨镇经营、多村联合,由全市农村联手发展物业经济。
在嘉善大云镇中德生态产业园,有一座总投资9400万元的厂房,由22个村联合成立股份制公司、拍下地块投资建成,一期已入驻9个来自欧美的精密机械和科技人才项目,各村每年保底能拿到投资额10%的分红。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10个,收益率普遍在8%至12%之间。这一模式,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让共同富裕有了坚实依托。
富裕靠发展,共同富裕靠统筹。
嘉兴干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常讲两句话:“城乡空间规划一张图”与“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一盘棋”。如果说,一张图让“城里人住楼房,有工作领薪水;乡下人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这道边界,在嘉兴变得越来越模糊,那么一盘棋则将人和产业、就业结合起来,让产业发展与富民紧紧相连。
当下,桐乡正以国家级毛衫时尚小镇为核心,创建世界级针织时尚产业集群,传统加工制造产业正向时尚创造产业转型。当地与毛针织服装相关的市场主体达3万多个,从业人员超1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
在嘉兴全面推行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早已消除城乡就业的各种政策壁垒,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两个90%,体现了当地推进工作的力度:90%的嘉兴农村户籍人口有从事二产或三产经历,他们近90%的收入也来源于此。
即便是农业,也别有洞天。
位于平湖的浙江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通过土地流转和工业化手段,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走进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一株株无土栽培的番茄苗绿意盎然,通风、喷水、温度等全部自动控制。70多岁的泗泾村村民金继龙,和同村的10多人在这里上班,除了土地流转费,月薪还有2000多元。他说:“干活轻松了,赚钱却多了。”
在嘉兴,一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已越走越宽——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网络、供电、供水、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公路密度居浙江第一,所有镇(街道)15分钟内均可上高速公路;
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通公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等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样板;
改革活力更加强劲。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化流转;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收入到消费……嘉兴已进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