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的城镇化率
高品质生活
以人为本的追求
71.3%!这是去年嘉兴的城镇化率指标,在全省仅处中游水平。
而这,恰是嘉兴的不寻常之处,折射出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常见的“逆城市化”在这里已现端倪,区域和城乡无差别的高品质生活,成为嘉兴人的共同体验。
走进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王祥里,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徐建军兄弟俩的“兄弟农家乐”,就开在自家的美丽庭院内。徐建军感慨:“想不到王祥里也吃上生态饭了。”
水乡嘉兴,曾因水而痛。
仅仅10年前,水的问题还困扰着嘉兴,当地劣Ⅴ类水体占比达74%,Ⅲ类水体几乎绝迹,在2011年全省水环境考核中,嘉兴是唯一一个交接断面水质不合格的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广量大的生猪养殖。
2013年打响的治水首战,便是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其难处在于要砸掉许多人的“饭碗”。当时,全国还没有大规模牲畜退养的先例,嘉兴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联丰村党委书记李正峰记得,全村1000多户人家,违建猪舍逾10万平方米。镇村干部上门做工作,经常被村民当面斥责。但他们没有退缩,反复劝说村民往长远看:“生态环境好了,生活更有品质,钱也会赚得更多。”
3年间,嘉兴对生猪养殖产业进行整治提升,并实现100%规模化养殖。全市还投入30多亿元,通过免费培训、项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式,帮助10多万户农户转产转业,农民收入不减反增。
经过整治,曾经污水横流、臭气熏人的联丰村,如今变成了乡村旅游打卡点。
梦里水乡回来了。到2018年,市控断面Ⅲ类水质占比达到41.1%;此后又通过三年攻坚战,到去年提升到91.8%,水质实现历史性跨越。嘉兴还投入80亿元建成46个垃圾固废处置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垃圾焚烧处置县(市)全覆盖、垃圾处置零填埋”标杆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提升分值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
现代化的核心,始终在人。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嘉兴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多年来民生支出占市县两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更多公共财政资源被投向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务,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
在南湖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指挥大厅,“七星阁”社会治理智治平台的大屏上,一侧是全区的三维地图,居民楼、学校、村庄、企业等一览无余,另一侧的信息实时更新,包括求助信息报送、纠纷调解等。
“居民有求助,网格员能立即获知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等数字化技术,在全省率先将三维全息地理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结合,整合20家入驻单位的系统平台,打造社会治理“最强大脑”,市民的求助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受理。
随着市区1639户居民告别筒子楼、400多户城中村居民完成征迁,嘉兴去年兑现了“不把筒子楼、城中村带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承诺——最近3年实施的“十大专项行动”,提升了中心城市品质。从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到学习新知、有文化的生活,在嘉兴,共同富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既闻花香,又闻书香。”这是嘉兴人对精神滋养的形象表述,人们对家门口的“大书房”乐在其中。这个在国内率先构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在全国推广。
在市图书馆馆长沈红梅的案头,摆着一张地图,1个市总馆、两个区分馆、16个镇(街道)分馆、32个村(社区)分馆、20家智慧书房和300多个图书流通站、农家书屋分布其间。去年,全市近421万人次走进图书馆,平均每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接近发达国家水准。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位德国诗人曾这样想象关于生命的状态。今天,这一描述正在嘉兴呈现,生活与理想完美融合:城乡居民共享高品质生活,一步步走向共同富裕。
红船,依旧静静地停泊在南湖。
依水行舟、忠诚为民,红船精神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对20多万党员干部来说,这是他们汲取养分的源泉、逐梦前行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久久回荡在南湖之畔——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