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专栏名称 |
民生调查 |
参评项目 |
新闻专栏 (报纸) |
|
体裁 |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
集体 |
编辑 |
集体 |
|
原创单位 |
北京日报 |
刊播单位 |
北京日报 |
|
刊播版面 |
政府与市民版 |
创办日期 |
2006-03-01 |
|
字数/时长 |
6749 字 |
2021年度 |
120 |
|
专栏简介 |
《民生调查》是北京日报专门承担舆论监督报道的民生新闻专栏。在全国党报中率先构建起媒体反映问题的“闭环”报道落实机制,其探索实践是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的雏形。 “闭环”报道机制即首先由《民生调查》通过多渠道接受群众举报,记者就举报问题展开调查报道,通过联络市委督查室以及属地和职能部门“接诉即办”,合力破解难题,记者盯守问题解决全过程,跟进式报道,回应群众关切。 《民生调查》关注民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入住10年为何难办房产证》《这儿的居民上个厕所竟这么难》等报道,每年反映上百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民生调查》勇于担当,不畏黑恶势力。如采写《疯狂的黑渣土场》,记者数月暗访,不惧黑恶势力的威胁恐吓,揭开行业重重黑幕,最终推动了渣土消纳整条产业链的改革,被读者赞为“树立了党报舆论监督的新标杆”。 《民生调查》关注共性问题,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如关于北京南六环一处绿化带遭受严重毁坏的系列报道,向政府部门及时反映舆情民意,推动北京市建立起绿化养护“信用管理体制”。 |
|||
社会效果 |
“闭环”报道机制实现了“快准好”的社会效果。“难题解决快”,对于急需解决的群众难题,《民生调查》通过报纸和微博、微信、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多渠道第一时间反映。同时,联络有关部门快速响应,精准整治,紧急的民生问题往往没过夜就得到解决。“问题找得准”,围绕群众关切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帮忙不添乱,甚至获得被监督部门的认同,凝聚了破解难题的合力。“社会效果好”,栏目反映问题的解决率和反馈报道率均超过95%,成为北京日报的金字招牌。栏目文章连续16年获北京新闻奖一等奖。不仅受到业内肯定,栏目每年还收获群众送来的数十面锦旗,以及难以计数的感谢信和来电,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民生调查》的报道不仅在北京日报纸端呈现,还第一时间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渠道发布。多篇重头报道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央媒的新媒体端口广泛转载,全媒体阅读量突破亿次。入选中宣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和建设性功能,也为传统报纸栏目的融媒体转型探索了路径。 |
|||
初评评语 |
作为全国党报中率先构建媒体反映问题“闭环”报道落实的民生新闻专栏,北京日报的《民生调查》长期担负舆论监督责任,回应群众关切,聚焦“急难愁盼”,作品以全媒体的方式呈现,连续十多年获得北京新闻奖一等奖,被读者赞为“树立了党报舆论监督的新标杆”,入选中宣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在国内新闻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
|||
集体人员名单 |
||||
作者(主创人员) |
赖薇、刘琳、罗乔欣、景一鸣、张淑玲、陈圣禹、孙延安、鹿艺佳、杨晓斌 |
|||
编辑 |
赖薇、刘琳、罗乔欣、景一鸣、张淑玲、陈圣禹、孙延安、鹿艺佳、杨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