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走淘金路 再访新金山——纪念澳大利亚华人罗布之行160周年

2024-01-18 15:4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本迪戈,中国金龙“翩跹起舞”

  在墨尔本西北方向约128公里处,有一个曾被华人淘金者称为“大金山”的地方——本迪戈。

  1851年左右,即维多利亚政府出台第35条法案征收人头税的前几年,本迪戈发掘出了浅表金矿。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回大洋彼岸的中国,短短数年内,华人淘金者蜂拥而至。本迪戈也因此成为早期华人到澳大利亚的主要目的地。

  在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的淘金热时期,本迪戈与地处其西南方向的亚拉腊和巴拉瑞特,共同构成了一个“黄金三角区”。

  华人努力消解外界偏见

  “大金山”本迪戈在华人淘金者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淘金潮的头十年,本迪戈河谷开采了120多吨黄金,占当时世界产量的1/5,很多华人最初便是在此淘金。排华浪潮的序幕也是在本迪戈拉开,并影响了澳大利亚其他地区。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授查尔斯•费对这段历史有近20年的研究。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早期本迪戈金矿比较充足且容易开采,华人与白人相处得还算融洽,会相互帮助。

  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和睦相处的时代在1854年戛然而止。发生在本迪戈的一起标志性事件,成为此后排华浪潮的导火索。

  1854年6月,一批白人淘金者在本迪戈的金矿上召开会议,他们决定在7月4日,将华人淘金者赶出矿场。

  此事的始作俑者大部分是来自美国的淘金者——他们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时期参与排华,到澳大利亚后仍希望将种族主义“移植”到当地。

  由于当时维多利亚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防备措施,本迪戈金矿上的排华事件未造成严重后果。然而,这促使维多利亚政府着眼考虑华人淘金者数量日益增加的问题。当时的维多利亚总督说:“很快,华人的人数就会超过大英帝国的臣民。”

  1855年6月12日,在“金矿场皇家委员会”的动议下,维多利亚当局通过了限制华人移民的法案,人头税便是该法案的产物。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首个排华法案,为后来其他殖民地制定排华法案提供了先例。

  此后,澳大利亚金矿上的排华事件陆续出现。

  1857年7月4日,维多利亚巴克兰河金矿场发生了白人袭击华人事件,3名华人丧生,华人财产损失超过5万英镑。

  1857年11月,维多利亚当局又出台法案,对当地华人劳工征收每人每年1磅的华人居住税,并呼吁其他殖民地联合排华。

  1860年6月30日,新南威尔士的1000多名白人手持凶器袭击了兰坪低地(现改名为“杨镇”)的华人聚居区,华人死伤者众多。

  然而,这两起案件中的大部分凶手竟被判无罪,或者仅受到轻微的惩罚。

  华人淘金者用各种方式表达了抗议,同时意识到东西文化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因此积极向当地人表达善意,解释生活中的无奈,不卑不亢地向澳大利亚社会传达了自己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外界对华人的种族偏见。

  台山后裔建起金龙博物馆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澳大利亚华人的境遇逐渐改善,但历史不能被忘记。在本迪戈,广东台山人的后裔雷扬名与他的亲朋建起了金龙博物馆,为的是保留这座城市的华人历史和传承中华文化。

  坐落于本迪戈布里奇大街的金龙博物馆,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风”,在一排西式建筑中格外显眼。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莲花雕塑,不远处是中式园林怡园与观音庙。

  金龙博物馆凝聚了雷扬名夫妇半生的心血。馆长雷扬名今年82岁,精神矍铄,相当健谈。

  “我的妻子不是华人。有一天,她问我:‘要不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吧?’”雷扬名说。“这件事”指的便是修建一座华人历史博物馆。“当然可以!我们拥有最好的故事,尽管这段故事如今鲜有人谈起。”雷扬名和妻子达成了共识。

  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雷扬名夫妇倾尽所有积蓄筹建金龙博物馆。早期藏品除部分为社会捐赠外,大部分都是他们自费购买的。

  1991年3月2日,金龙博物馆落成开放。开馆之初,金龙博物馆只有4—5名主要工作人员。现在常有志愿者来帮忙,其中不乏白人面孔,有些人中文还讲得很好。雷扬名的女儿雷海萍也加入了博物馆的运营工作。

  “小的时候,父亲总是提醒我,长大后要在本迪戈传承中华文化。久而久之,这个想法深深植入我的脑海。”父亲的教诲提醒着雷扬名坚持下去。

  多年的努力使金龙博物馆越办越好。馆里收藏了华人淘金者使用过的工具、物品,详细介绍一些华人淘金者的来历。这些内容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展厅里,做工精细的玉辇、黄花梨木屏风也让游客驻足良久。

  说起博物馆中的藏品,雷扬名如数家珍。最让他得意、也是最特别的藏品,莫过于两条各长百余米的“大金龙”,博物馆正因此得名。

  100多年前,为了筹建本迪戈的第一座医院,当地华人特意回广东佛山定做了一条150米长的大金龙运回本迪戈表演。“在中国春节和当地复活节的时候,城里会有很多人参加舞龙庆祝。光是舞动金龙,就需要一百多人,想想这场面有多壮观?”雷扬名说。

  一张舞龙庆典的黑白照片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博物馆展厅内还陈列着多份奖状与贺函,内容是当时政府或社会团体感谢华人社团所作的突出贡献。有一份奖状表达了这样的赞赏:“金龙闪耀、群众欢腾,最具特色。”

  1969年,为了慈善募捐,雷扬名等人回广东佛山定做了另一条100多米长的金龙。

  “在下一个复活节,我们可能还会有一条新的金龙,它将由香港最好的师傅制作。”雷扬名透露。

  谈及未来,雷扬名充满了希望:“博物馆还计划进行扩建,新大楼扩至三层楼高,以展示包括金龙在内的大件文物。设计蓝图已经确定下来,目前筹款正在进行。”

  今日中国庙香火仍盛

  金龙博物馆并非本迪戈唯一的华人建筑。在不远处的费恩大街,立着一块写有汉字“庙”与“大金山”的牌匾。沿着牌匾指引的方向前行,一座中国庙映入眼帘。

  这座庙红墙绿檐,正殿牌匾上写着“致公堂”,两头石狮相向而坐。殿中供奉着孔子与关帝,神像、神案、令旗及香烛都是依照中国传统摆放,墙上还挂着一块清朝宣统年间的“旨赏戴花翎”;右侧殿则是义祠,用于安放先人灵位。

  100多年前,华人淘金者大多孤身一人来到澳大利亚,很多时候思乡之情、内心苦闷无处抒发。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总希望得到神灵的指导与庇佑。华人与华人社团也需要一个聚会商讨重要事项的场所。于是,本迪戈的华人便将家乡的信仰带到此地,中国庙应运而生。

  孔子司文、关帝尚武,庙宇正殿中两座神像反映了华人两种价值诉求——“他们崇尚礼教,又希望在与其他族裔的较量中获胜,并恳请关帝带来勇气。”中国庙的管理者、苏格兰裔的达伦•赖特说。他是一位“中国通”,对本迪戈的华人历史与中国文化了如指掌。

  达伦•赖特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本迪戈的华人淘金者及木工、匠人在1856年修建了这座庙,他们主要使用了手工烧制的砖块,将墙壁刷成红色,象征着快乐、强大以及生命力。数年前,在中国庙前的胡椒绿农场上,人们还发现了一座待发掘的华人砖窑。

  本迪戈中国庙的职能曾多次发生变化。1893年后,这里成为华人社团致公堂聚会的场所;在种族歧视激化期间,这里为维多利亚华人提供各种支持;19世纪末,中国庙一度成为孙中山的本迪戈华人支持者的总部。1965年,维多利亚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协会取得该处的使用权,并进行了修缮。

  尽管如今生活在本迪戈的华人数量不多,庙里的香火却依然炽盛。“清明节前后会有许多华人前来烧香拜祭。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我们常会举办舞龙等活动。”达伦•赖特说,有趣的是,每当到了考试季,孔子像前总是香火鼎盛,很多学生希望通过拜祭孔子获得保佑,取得优异成绩,“我为什么对中国文化如此了解?不仅因为在此工作,也因为我喜欢看相关书籍,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牛青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1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