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走淘金路 再访新金山——纪念澳大利亚华人罗布之行160周年

2024-01-18 15:4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巴拉瑞特,中国村“再现”淘金风云

  走进疏芬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马车徐行在商店林立的街道上,身着19世纪中期服饰的人们手持铁盆在小溪里淘金……这座1970年建于金矿遗址上的露天博物馆,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淘金热时期巴拉瑞特的景象。

  距墨尔本100余公里的巴拉瑞特,是澳大利亚过去最著名的金矿区之一,曾吸引包括华人在内的大批淘金者,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现今,疏芬山博物馆复建的中国村、修葺一新的华人公墓、每年举行的龙舟赛等,无不在诉说着华人的历史,诠释着华人的精神。

  淘金热使这里狂飙突进

  “巴——拉——瑞——特——”一队华人挑着篮子前行,为了保持步伐一致,他们都会说唱一个词或短句,最流行的就是“巴拉瑞特”。《四邑淘金工在澳洲》一书这样描述了华人1857年于罗布登陆后成群结队走向金矿区的场景。

  在淘金者的心目中,巴拉瑞特遍地黄金。

  “淘金热巅峰时期,巴拉瑞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据我所知,有一个矿淘出了28.5吨黄金。这大约是其他一些矿产金量的6倍甚至12倍。”巴拉瑞特前市长约翰·菲利普斯对所在城市的历史了然于胸。

  据传,1851年8月2日,托马斯·希斯科克在巴拉瑞特南部的巴宁扬区率先发现了黄金。17天后,约翰·邓洛普和詹姆斯·雷根又在贫穷角找到了几盎司的金子。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吸引到了巴拉瑞特。第一批淘金者每天能淘到14克至140克砂金,远超当时的日均工资。

  作为公认的富矿区,巴拉瑞特成为1851年影响全球的“澳洲淘金热”的热门地区。来自中国和爱尔兰等地的淘金者大量涌入,纷纷架井开矿。

  “巴拉瑞特华人淘金者的数量一度排名第二,仅次于英国淘金者。”约翰·菲利普斯说,当时大约有1万名华人在这里的20个金矿工作,他们普遍来自中国南方,大部分人从当地政府手中获得了淘金许可证,少部分人从事其他营生。

  淘到金子后,有的华人当即通过货船把黄金运回中国,有的则是在死后才由朋友将黄金与棺材或骨灰盒一起送回家乡。

  犹如奔腾的骏马,淘金热拉着巴拉瑞特狂飙突进。1855年,这里初具城市规模,到1871年左右“晋升”为一座中心城市。

  约翰·菲利普斯表示,大量资金从巴拉瑞特流向了澳大利亚各地,不少重要建筑在当时得以建成。华人在赚到钱后,也捐资参与建设了巴拉瑞特医院、市政厅等建筑。

  到了20世纪初,浅层金矿淘尽挖绝,尽管地底下还有不少黄金,但受技术与水源等限制,难以继续大规模开采。随着大小矿山先后关闭,巴拉瑞特超过半个世纪的淘金浪潮成为历史。

  斗转星移,科技进步使得掘金再度成为可能。约翰·菲利普斯说,目前巴拉瑞特的金矿产业已经恢复,有公司找到了上佳的黄金矿脉,并使用先进的机械技术进行开采。2013年,一名手持金属探测器的男子还在巴拉瑞特附近发现了一块重达5.5千克的黄金,价值超过30万美元。

  中国村穿越百年光阴

  对巴拉瑞特这座城市,到过维多利亚州的华人也许并不陌生。

  1970年,名为“疏芬山”的大型户外博物馆在金矿遗址上建成并正式开放,旨在展现淘金时期的盛况,逐渐成为了各国游客的热门选择。

  一进入疏芬山博物馆的主街,便有时空交错的感觉:穿着十九世纪中期服饰的人们从身边走过,沿街皆是当时的商店、旅馆、学校、剧院以及古老的手工作坊。

  金矿地面作业区,古树参天,流水潺潺,许多游客拿着铁盆,蹲在一条小溪前淘金,不时检查是否有所收获。“小溪里每天都会放置一定数量的金箔,让游客真实地感受淘金的乐趣。”疏芬山博物馆市场经理萨曼莎·麦莉说。

  她特别指出,疏芬山复建了淘金时期的中国村,还配备了中文导游、中文游览地图以及各类中文标志。每年大约有1万名中国人到这里游览。

  约翰·菲利普斯补充道:在淘金时代,因“异样”的外观衣着与习俗,华人没有得到广泛的包容,遭到了一定的歧视。因此,政府将华人淘金者集中在一起,建立了中国村,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保护,以免受一些怀有敌意的欧洲和美洲淘金者的骚扰。

  疏芬山的中国村里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昔日华工在此劳作生活的场景。不少木屋外贴着繁体中文告示,为巴拉瑞特第一个华人保护官亨利·福斯特1858年12月所拟内容,提示人们已进入华人聚居之处。

  村内,关帝庙、杂货铺、草药店、民宿、帐篷和菜地等错落分布,散发出浓厚的中国风。

  最为醒目的当属朱红色的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关帝像,并用影像介绍关公的事迹。尽管面积不大,这里可谓当年华人淘金者的精神寄托所在,目前仍吸引着华人前来拜祭和祈福。

  地下金矿体验是疏芬山博物馆的另一大“重头戏”。游客可以下到矿井里,感受19世纪中期淘金者的工作环境。矿井里播放的一段3D视频,讲述了当年广东陈氏两兄弟远渡重洋到疏芬山淘金的故事,从配乐到剪辑都制作精良,最后一句旁白“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令人回味。

  “淘金热结束后,很多华人留在了巴拉瑞特,为当地发展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一些华人还娶了爱尔兰姑娘为妻,开枝散叶。”约翰·菲利普斯说。

  巴拉瑞特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威廉·伦便是华人与爱尔兰人的后代。他的父亲不仅是一名矿工和消防员,也是一位制作蝴蝶风筝的专家,因此威廉·伦还得到了一个“比利·蝴蝶”的外号。他温和、诚实及热情的性格赢得了尊重、友爱和支持。1966年,得知威廉·伦的茅草屋失火被毁,当地的麦克罗西斯家族还为他买了新的茅草屋。

  1969年圣诞节,威廉·伦去世,享年87岁。现在巴拉瑞特的蝴蝶巷,正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握紧友谊之手成共同心愿

  “维州龙舟赛将于今年11月26日在巴拉瑞特举行,需要大约10名义工……”领衔完成“重走淘金路”的壮举后,59岁的张冲天回到了巴拉瑞特的家。没过几天,作为巴拉瑞特中澳文化社团副主席的他,又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义工招募信息。

  当年,张冲天以留学生身份从上海到澳大利亚读书,在悉尼和墨尔本分别生活了5年,最后定居巴拉瑞特,从事不动产买卖和酒庄经营管理等工作。

  巴拉瑞特——这座曾经的金矿城市,现在已是维多利亚州的第三大城市、澳大利亚最大内陆城市之一,在矿业、机械制造、农业、食品和旅游等领域实力不俗。

  “这里有大约10万人口,华人占比超过10%,社会地位较高。”张冲天说,巴拉瑞特保留着较好的华人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都会举行庆祝活动,醒狮队一年要外出表演20多次。

  在他看来,通过“重走淘金路”等活动,可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澳大利亚主流社会深入了解华人自淘金时期以来的奋斗史,并进一步认可华人对澳大利亚发展作出的贡献。

  近几年,张冲天开始有目的地分类分档收集巴拉瑞特华人发展的历史资料,但受到时间、物力和人员等限制,还不够专业和系统。“墨尔本、本迪戈、亚拉腊等地都有华人历史博物馆,巴拉瑞特却一直没有,这是一个遗憾。很希望能尽快把华人在巴拉瑞特发展的历史完整地展示出来,也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他坦言。

  张冲天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区位价值突出,双方互补性非常强,可以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在国际上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而在新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巴拉瑞特将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因为这里与中国有深厚的渊源。

  约翰·菲利普斯也持类似看法:“我们为历史上华人在澳大利亚所遭受的不幸而感到抱歉,也珍惜巴拉瑞特这一段与华人相关的历史。”

  在任市长期间,他带领巴拉瑞特市代表团访问中国,与江苏省扬州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并陆续开展了农业、工商业、科技和旅游等多领域合作。

  “如今澳大利亚中国移民的比重不断提高,角色日益重要。欢迎更多的华人到巴拉瑞特考察交流。”约翰·菲利普斯十分看重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疏芬山博物馆总经理加里·伯恩斯也表示,博物馆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以此不断拉近和中国旅游业界以及消费者的距离。

  他们都有一个心愿: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中澳两国,可以把友谊之手握得更紧,把合作之路走得更远……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 牛青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1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