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共筑命运共同体农业援外在行动——援外农业专家风采 |
参评项目 |
国际传播(系列报道)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
集体(唐园结、宁启文、杨志华、白锋哲、张振中、郭少雅、吕珂昕、刘久锋、杨娟、卢静、王赛男) |
作品字数 |
1392字,2035字,1015字 |
||
刊播单位 |
农民日报 |
首发日期 |
2017年08月08日至2017年12月19日 |
||
采 作编 品过 简程 介 |
一、策划:援外农业专家的故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为全球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而援外农业专家的援外行动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和大国担当的有力注脚。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中国援津巴布韦高级农业专家组全体同志,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 援外农业专家的题材,主题重大、意义深远、事迹感人。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前,农民日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策划援外农业专家风采这组报道,明确报道视角、遴选报道对象、组织采写力量,于8月8日到12月19日,在国际农业版开设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报道共十余篇。 二、采访:国内媒体首次系统聚焦援外农业专家这个群体。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援外农业专家走出去,将中国的农业资金和技术优势与沿线国家的土地、水源、空气等优质农业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道象征绿色与和平的风景线。采访援外农业专家,记者们克服重重困难,突破空间制约,预约部分专家回国休假、探亲时在国内采访;走近专家们的家人、亲友、国内同事,深入细致采访;采用微信、视频等现代手段,一次次与在外工作的专家、专家的外国同事、海外培训对象反复交流,最终带回大量农业援外工作的一手资料,采访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和细节。 三、写作:力求通过把握大与小的几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 抓住小切口凸现大主题,深刻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在立意上,站位高、政治意识强,站在全球减贫的大视野下,通过呈现援外农业专家们在种植、畜牧、水产、园艺、农机等领域的切实行动,从整体上反映帮助欠发达国家减少饥饿和贫困的中国贡献,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信念向外界传递。而在文本写作上,不追求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式的宏大叙事,以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为切入口,小处落笔,微观讲述。 扭住小细节传递大情怀,成功树立与非洲国家“真实亲诚”的中国形象。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的“基础中的基础”,习近平主席以“真、实、亲、诚”四字概括中国对非关系。体现于本组报道则是不流于形式,不讲大道理,通过小细节来展现中国愿与非洲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赤诚之心。如本组报道中写到,“当地朋友聊天时会说,别的国家援助者优越感强,总是高高在上,一副不愿意多交流的表情。但是中国朋友不会,可以一起吃手抓饭。” 拴住小人物写活大故事,立体讲述援外农业专家们朴实无华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本组报道以通常意义上的小人物为主角,没有高调地宣誓、慷慨地陈词,而是着眼于他们生活工作中的点滴,通过大量细节,再现了这个辛苦付出、贡献巨大但却少为外人所知的群体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情怀,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组报道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回国前,陈雄珍只留下回程中足够换洗的衣物,其他的全部衣物,都送给了当地的蚕农,“连把雨伞都没留下,结果在南宁转车时淋了个落汤鸡。”想起自己的狼狈,她笑出声来。文字不多,却承载了很多信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
社会效果 |
本组报道注重立体传播,将纸媒原创与新媒体多媒体传播有机结合,在纸媒刊发的同时,在农民日报网站“中国农业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农民日报国际”等平台同步推送。纸媒注重生产优质内容,新媒体结合热点重新制作标题、编排文本,扩大了传播面和影响力。 报道刊发后,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英文版、环球网、今日头条等多个网站、多种载体纷纷转载、转发;联合国粮农组织专门致电在其传播平台转发,国外多家社交媒体、海外华文报纸、非洲国家当地媒体也大量传播;一些境外媒体在看到本报报道后,与本报联系,结合本报报道,对相关援外农业专家进行了再报道再传播,提高了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整组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对外传播效果,”外国网友在报道后面点赞并用英语发表评论说“中国农业专家在非洲许多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值得称赞、令人敬重,他们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谊大使,他们无私的工作态度、他们的精神、他们与当地居民的快乐相处,成为了非洲大地上的一道人文景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报道在新媒体上呈现时重新制作标题,例如,微信公众号上的推送标题《援非的不只是战狼和Doctor Chen,还有一群农业专家!》,结合热点、抓住痛点、借力打力,把看似冷门偏门的题材进行“加热”,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点击量和阅读量,有效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
||||
初 推评 荐评 理语 由 |
该系列文章抓住小切口凸现大主题,深刻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在立意上,站位高、政治意识强,站在全球减贫的大视野下,通过呈现援外农业专家们在种植、畜牧、水产、园艺、农机等领域的切实行动,从整体上反映帮助欠发达国家减少饥饿和贫困的中国贡献,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信念向外界传递。而在文本写作上,不追求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式的宏大叙事,以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为切入口,小处落笔,微观讲述。 本组文章首次系统地对援外农业专家进行展示报道,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新闻敏感性和文字感染力,传播了中国故事。整体来说,此组报道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和媒体融合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