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毕锋

2024-02-23 15:3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毕锋事迹材料

  毕 锋:男,1965-03,中共党员

  毕 锋同志工作简历:

  1987-07至1988-07: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办公室 宣传部 见习生

  1988-08至1994-01: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报社 助理编辑 编辑

  1994-01至1998-12:人民铁道报社通联研究部 报林求索杂志 编辑

  1999-01至2001-06:人民铁道报社经济部 编辑

  2001-06至2002-11:人民铁道报社经济部 主任编辑(其中2001年8月——2001年12月

  2002-11至2003-12:人民铁道报社发行部 副主任

  2003-12至2005-05:人民铁道报社研究策划部 副主任

  2005-05至2006-08:人民铁道报社研究策划部 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6-08至2009-07:人民铁道报社研究策划部 主任(2008年8月高级记者)

  2009-07至2012-06:《人民铁道》报社 社长助理兼副总编辑 高级记者

  2012-06至2016-11:《人民铁道》报社 副社长

  2016-11至2018-05:《人民铁道》报社 副社长兼总编辑

  坚守新闻初心 讲好铁路故事

  毕锋同志是《人民铁道》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其作品20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新闻奖,其中3次“中国新闻奖”。

  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民铁道》报至今已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百强报刊”。

  14次深入“生命禁区”,

  采写的消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1年8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后,毕锋成为第一位青藏铁路驻站记者。他克服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等困难,在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间,穿梭采访4个多月,每天上工地少则跑一二百公里,多则跑七八百公里。在妻子骨折不能自理、儿子3岁没人照顾的情况下,他把远在东北的亲戚请到北京看护妻儿,自己却坚守在“世界屋脊”,挑战“生命禁区”。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勇闯余震不断的灾区采访拍照,第一个到达地震现场采访,第一个从现场发回报道。

  其间,为了采访雪水河大桥工地夜战场面,他在驱车前往工地途中险出车祸;为了搞清冻土施工情况,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采访时,他差点被钢筋扎进眼睛;为了确保新闻时效,他经常早上五六点出发,到晚上九十点才回住地,有时甚至插着管子,吸着氧,通宵赶稿。

  2006年6月上旬,毕锋又一次深入青藏铁路,刚到西宁就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头疼欲裂,四五天都吃不下东西,仍坚持按原定计划一路采访到拉萨。回到北京后,他顾不上休息,连续加班熬夜写作。由于过度疲劳患上重感冒,高烧不退,咳嗽不止,医生要求至少打一周吊针,可是,为了报道青藏铁路开通,他治疗三天就又奔赴拉萨,带病跟车采访“出藏第一车”,并写出了2万多字的深度报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在青藏铁路通车5周年前夕,2011年6月中下旬,毕锋带领采访小分队重走青藏线,跨越巍巍昆仑,横穿可可西里,翻过唐古拉山,直抵雅鲁藏布江大峡谷。12天里,驱车3200多公里,采访40多家铁路站段工区、沿线企业和政府部门,共计200余人。这一次,毕锋高原反应尤其严重,医生多次建议回撤,但他不下火线,始终和大家一起坚持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到深夜,连续刊发了10篇千字特写和一篇1万多字深度报道《天路传奇》。

  10多年来,毕锋一直追踪报道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先后14次深入雪域高原,全线采访就达4次,累计采访8个多月;圆满完成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青藏铁路工地,以及唐古拉山口接轨和全线通车等重大报道任务;共采写各类稿件30多万字,拍摄照片5000多张。其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于200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经典范例,该作品已被收入20余部大学新闻教材。

  走遍中国铁路东南西北四极,

  报道的“最北看山工”入选北京高考作文题

  毕锋坚守新闻初心,无论多忙,都坚持挤时间深入一线采访。分管采编业务6年多来,从早上到晚上,从傍晚到天明,几乎每天都工作在14个小时以上,但带头“走转改”。

  不论是内蒙古大草原抗击暴风雪的现场、辽沈大地有着50年历史的老典型孙家养路工区,还是创造世界重载奇迹的大秦铁路一线、寒冬里如火如荼的高铁建设工地……都留下了毕锋采访的足迹。其参与采写的2万字的深度报道《一个老典型的精神坐标》获2013年中国铁路好新闻特等奖。

  尤其是2011年以来,毕锋带领走基层小分队,在最冷的三九天,到零下40多摄氏度的漠河采访我国最北端的一线职工,亲历极寒地区铁路作业;在最热的三伏天,到海南三亚采访我国最南端的一线职工,体验50多摄氏度高温下的粤海铁路渡轮机舱工作;在秋风最劲时,到我国铁路西极喀什,感受西部大漠戈壁中一线职工坚守寂寞的品格;在春水泱泱时,到我国铁路东极抚远,探访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一线职工的梦想。

  历时一年多,走遍东南西北四个极点,往返行程25000多公里,推出的“走转改”系列连版组合报道《找寻神州北极铁路之光》《触摸海角天涯动脉之魂》《聆听大漠戈壁风笛之声》《拥抱华夏东极火车之梦》,受到业界广泛好评,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中央媒体记者前去采访。其中,《找寻神州北极铁路之光》《拥抱华夏东极火车之梦》分获2013年、2014年中国产经新闻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中“最北看山工”计文革的故事还被选入2012年北京市语文高考作文题。

  注重创新探索加快媒体融合,

  策划和编辑的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

  毕锋在报纸运作中,注重策划创新,始终把镜头对准一线,以要闻版为突破口,以栏目为支撑,以人物激活新闻,着力让严肃的要闻版绽放“笑容”,着力让常规报道做出特色,着力让重大报道“重磅呈现”。每年仅在头版头条就推出40多个基层先进典型。针对铁路近年的快速发展,聚焦社会关注,推出了20期50多个版的新春走基层系列特刊,用心讲好中国铁路故事,实现了“沾泥土、接地气”的创新。

  毕锋注重媒体融合,不仅创办《全媒互动》版,大力策划组织全媒体报道,还积极推进中央厨房运作模式,鼓励创新表达方式,探索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报网台融合之路。

  近几年来,毕锋主持策划、组织完成的18家铁路报纸参加的“尖峰时刻——聚焦铁路春运24小时”大型联合采访成果见报后,受到业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称赞。铁路第六次大提速100版特刊及号外策划案荣获第四届“中国媒体企划奖”优秀奖。毕锋还围绕北京奥运、上海世博、高铁通车、“9·3”阅兵和党的十九大等国家与行业重大事件,加大整体策划和创新力度,纷纷推出系列报道、特别报道、连版报道等,不仅提升了报纸舆论传播力引导力,而且有效扩大了媒体社会影响力。2009年底武广高铁通车之际,组织策划、上手反复修改的消息《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获2010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毕锋还注重业务研究,有20多篇业务论文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国家核心期刊或学术会上发表,并与北京大学教授合作编著出版了访谈专著《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他撰写的论文《新闻精品运作规律解析》和编辑的论文《论改进会议消息的运作规律》分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由他采写编著的,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于一身的《中国人的高铁故事》一书有望今年底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