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即将从大学校门中走出的学生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我的工作在哪里?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感受也都不太一样。在今天播出的《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系列报道中,请听新闻广播记者曹力的报道——2009,我的工作在哪里?
华园,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尽管已经拿到了国家广电总局一家下属单位发来的录取通知书,但她那根紧绷了很久的神经却一点也没松下来,四处奔波找工作的一幕幕情景,仍然时不时地在眼前浮现:
[ 华园:那次面试对我的打击特别大。我记得当时我敲门进去,那个人力资源的人就在里面,进去的时候我说你好,面试官就说你好,然后他就让我自我介绍。我当时想我平时也是一个比较爱说话的人,但是他让我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当时有点紧张,而且表现得我自己都不满意。所以我当时就感觉肯定没戏。]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失落、一次次重新振作中,华园渐渐地接近了目标,在投出了100多份书面简历、七八百份电子简历、参加了四、五十场笔试、面试之后,华园找到了工作。
与华园相比,她的校友柴斌辉的求职经历似乎简单了许多,他只向三家公司投了简历,工作问题就解决了。同样是找工作,柴斌辉何以来得如此轻松?
[ 柴斌辉:大一的时候我就比较努力地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还有好好学习,在大二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召开它的第三届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在全国邀请了10所高校,我们学校就位列其中,而且我很荣幸地作为31名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他们的第三届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从那次以后我就去他们企业了解了他们的企业文化,参观了他们的一些基地,我就觉得这个企业对我来说它的氛围很好,而且很有发展前景,以后我就树立了去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志向。
记者:也就是说四年前你就惦记上你这个岗位了?
柴斌辉:对,大二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岗位非常适合我。 ]
华园和柴斌辉两位同学是幸运的。在北京今年毕业的21万大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为找到一份工作付出着努力,一些人有了着落,一些人还在继续地寻找。
2009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比去年多了8000多,总数延续了几年以来的上涨趋势。但从增加的幅度上看,与往年相比,今年略有下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增幅的下降并没有改变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的事实。他说,影响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一是毕业人数的浮动,另外就是岗位供给数量的变化:
[ 任占忠:拿北京市属单位的需求,按同口径,在去年年底时候的统计,降低了有23%。另外一个就是说,从我们组织的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主要表现在难度加大,比如我们往年都要举办金融类的两场招聘会,09年我们到现在一场都没组织起来。 ]
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在各种岗位需求变化中,银行、外企和信息产业今年招聘数量缩减最大,其他行业基本与过去相当。任占忠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直存在,并不是新问题,包括在大学生供不应求时,也有就业压力。只是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确比较严峻,这种严峻一方面表现为供需总量的矛盾,第二是结构性的矛盾,第三是适应性的矛盾。
形势不可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王化深教授希望正在面临求职就业的大学生们调整好心态,迈好人生这一步:
[ 王化深:就业不只是找个工作,要把就业过程或者叫求职过程作为学习过程的延续。第二点应该作为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我形象地开过一句玩笑,我说求职和求婚只差一个字,但目标是一致的。你要坦诚、诚实,实心实意去求职,不是说我投一份简历就完了,就等人家来找我来了。为什么要找你?那么多好人呢!跑,问,认真地表现自己。 ]
毕业生怎样看待第一份薪水?(5月20日播出)
大学生在求职中希望获得一份稳定同时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而最直观的评价标准就是薪水。对于第一份薪水他们有着怎样的预期,又存在哪些误区?毕业生如何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去衡量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健康的求职心态呢?请听新闻广播记者左天驰的报道:毕业生怎样看待第一份薪水?
小孟是北京城市学院网络信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大三就开始为求职做准备:
(小孟:大三的时候参加完一个职业培训机构的学习,大四上学期当时就是为了锻炼面试,于是我投简历,也算海投吧,投了60份,面试了七家。)
大四下学期,她成功受到一家著名教育培训机构的邀请去做兼职,用人方给出了第一份薪水的数字,来征求她的意见:
(小孟:谈工资的时候老板说工资可能不高,他说1500,说你考虑一下后给我答复,如果你现在就能答复合同就能签。)
月薪1500元相对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第一份收入的平均水平是个什么概念呢?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公司的王伯庆博士长期从事毕业生薪酬的统计研究,他给出了2008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薪酬平均数据:
(王伯庆:211院校的月收入2549元,非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为2030元,高职高专毕业生为1647元。这是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1500元的工资,小孟做出了选择:
(小孟:当时就答应了。我很了解自己,我现在技能有了,但是缺乏的是经验,这不仅仅是1500元工资的问题,那些无形的价值,管理方面的经验,我觉得这也是学习的最好机会。我希望我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然后证明了我的价值,然后再要求我的薪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像小孟这样有清醒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宋京晶老师从事就业心理指导10年之久,她告诉记者,目前应届毕业生在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宋京晶:一个是功利心特别强,想当然我应该怎么样,然后马上去把它实现,盲目跟风,缺乏生涯规划。过一天就过一天,一天到晚也很忙,老师说明天考试那我准备考试,社团让我去开会我就去开会。等到忙到大四了,大家要都考研我也跟着考研,大家要都出国我也跟着出国,大家都挤独木桥我也挤独木桥,那挤过去又怎样呢?你还得去大海里游泳,迟早要走这一步。要干什么,就很茫然了,他就没有办法去选择。)
宋京晶建议大学生应该尽早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未雨绸缪,同时理性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把目光放长远:
(宋京晶:不再把对自己的价值评判维系在对薪酬的预期,而是把整个人的一生做为完整的系统来看。那有的学生会说我就要挣大钱,那你就去找能够实现你这一个目标的途径,让你自己能够达到去跟别人伸手要这3000或5000元的这个水平。这样他的关注重点就从“我值多少钱”变成了“我能够做什么”。)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光线传媒集团总裁王长田告诉记者,用人单位会量体裁衣,对毕业生的价值做出正确判断:
(王长田:勤奋、努力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就是学习能力,你必须适应这种文化和通常的一些做法和一些道德准则。收入,多数的民营公司都是按市场规律办事,你干得好毫无疑问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因为亏待了你就意味着你可能不稳定不认真工作甚至走人,对企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企业是有损失的,招聘、培训都是要成本的,不会轻易放弃成本说你爱走就走。这样的企业当然也不值得你去呆。)
而科学研究数据也显示,毕业生进入职场后薪酬的涨跌,与第一份薪水毫不相干。王伯庆博士说:
(王伯庆:一旦进入企业拿到了第一份工资,薪水的提高速度就和原来来自于什么学校、学历就没什么关系了,取决于你在企业的表现。根据我们的研究以后的薪水提高快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你进入角色职业的素质越高,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就会升迁很快。)
兼职了半年的小孟要毕业了,她决定离开之前的公司,进入一家专门做网络营销的公司。她告诉记者,这个选择经过了慎重的思考,第一份工作给了她经验,在她整个职业规划当中又多了一些资本:
(小孟:我也在想,我到底适不适合教育行业,我应当在网络营销领域做出一定成绩,我能创造什么价值,我现在能这样说了,但是以后还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还是得成长。)
第一份工作经验怎么来(6月2日播出)
“缺乏工作经验”是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被用人单位拒绝的理由之一,但如果各行各业都不愿意付出培训成本,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怎么才能得到呢?大学生就业如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企业是否也应该贡献一份力量?请听新闻广播记者尔康的报道:第一份工作经验怎么来?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当这些从未迈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满怀信心和梦想终于走出校门时,却发现想要得到工作,必须先有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开出这样一个似乎因果颠倒的招聘条件,确实让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隔岸兴叹:
(看完了肯定不行,就转头走了。不会给你一个面试的机会。有些不公平,感觉有点不服气,从心里边。)
一家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说他们真的很无奈:
(培养一个人,需要有很多精力、资金方面的投入。他没有工作经验,我们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他如果再离职的话,我们就会有损失的。)
于是工作经验仿佛是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让大学生和就业岗位天各一方:
(如果你自己之前有想法、有努力、有真正的实践的话,是不会造成大四这种焦头烂额的局面的。)
这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于是不少大学生为获得工作经验开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一、大二开始,打工的打工、实习的实习,结果呢到头来才发现那获得的不过是人生体验而不是工作经验:
(打工很难找到一个对口的专业,通过这个来促使我有一些实际工作经验。)
不少从事就业指导的专业人员认为,单靠大学生自己去获得工作经验太不现实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研发设计部主管王果儿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说,所以从2006年开始,在北京团市委的指导下,在她这里成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不仅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培训,更主要是帮助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组织学生以学员和实训的方式进到企业,用我们的说法就是先打入企业内部。企业只是拿项目,让他跟着项目团队参与就可以了,基础的费用我们来承担。是通过这种方式给他推荐出去。)
政府方面在出资的同时,对用人单位也提出了要求:
(我们要做就业指导讲座,你给我出你的设计总监、经理人。我们要进校园开展招聘活动,你要去参加。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交换或合作模式来解决。)
政府方面搭起的这座鹊桥效果是明显的,王果儿说:两年来通过他们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93.5%,只是人数仅为303人。比例很高,人数有限,效果明显、规模不大,可以说是实习基地的现状。所以很多大学生还是希望用人单位能真正起到帮助大学生的作用,因为这应该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我认为企业在这个社会上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如果一个公司愿意培养我们的话,我认为这个公司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也是胸怀比较博大的公司。)
今年5月6日,万千百货在北京正式启动新动力大学生人才培养发展计划,计划在2009年到2011年招聘2200名大学生,并通过有计划的培训,使他们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甚至是管理精英。万千百货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学海说:
(第一个理由是今年大学生就业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另外一方面,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作好人才储备,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在培训之后有可能跳槽的情况,张学海这样说:
(那这批人将来可能也是百货业、零售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其实我们也是为这个行业储备了不少人才。)
如何不让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门槛,一方面学生本人要努力、政府方面要搭建好平台,另一方面各个用人单位也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只想吃桃、不想栽树,帮助大学生获得工作经验应该是现代企业高度发展、企业文化高度文明的标志之一。希望有工作经验这一条款在今后发展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企业招聘的告示里,而是融入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里、树立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