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方言季》
代表作一:《上海的“腔调”》
录音
【音响:上海方言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滩海关钟声,虹桥火车站报站声】
苏扬:这里,就是上海。
【音响:舞曲《婆娑起舞》,弄堂里的叫卖声,居委会阿姨巡夜摇铃声,童谣】
它有张爱玲心中活色生香的老宅,也有王安忆笔下“流言传得飞快”的弄堂。它既现代又传统,既摩登又市井。
【音响:沪剧《燕燕做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在上海,这口纯正的吴侬软语,不紧不慢,柔柔糯糯,被人们称作“腔调”。
曾几何时,这“腔调”,从一个字的发音上,本地人就能敏感地知道你是否属于这座城市。
【市民金女士:满大街没有太多的人说外地话。你不学上海话,你购物会有问题吧,售货员都听得懂普通话的,但是他一听你说,他肯定会有点怠慢,觉得”侬是外地人”,对吧。】
怀揣各种梦想涌入这座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到了2014年,每五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两位是外来的。
在潮涌的南腔北调中,上海的学校、机关、服务业出现了“推普员”。
【王昊:推广普通话!就跑过来说,你们在同学之间讲话:“哎,同学,不行哦,学校里不能讲上海话,要讲普通话,你知道吗?要讲普通话!你知道吗?扣分,扣分!两个人都要扣分!】
上海“腔调”的淡去,令上海滑稽戏演员王汝刚心塞地发现,台下的观众和他一样越来越老,越来越少……
【王汝刚:票房越来越少了,看下去的都是白头发,从白头发看到连白头发也没有了。剧场出现一块一块(空的),就像一座墙,外面的石灰慢慢地脱落,露出了它的本体——座位。】
不止观众变老、变少,连演员也难找。沪剧演员马莉莉演了50多年沪剧,她怎么也没想到,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家乡话,今天却被年轻演员当“外语”来学。
【马莉莉:我招不到人了,我们沪剧从来不到外地去招生的,现在外来的子女都要了。现在最滑稽的,老师上课教的上海话他会说,但生活中突然和他说一句上海话——“老师没教过!”孩子把它当“外语”学的。你知道吧,地方语言形成的地方戏,它的地方语言就是乡音!】
许多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渐渐发现,随着城市被高楼大厦不断翻新,原来熟悉的城市“腔调”,也悄然模糊了地域的边界。
【马莉莉:我先生到南京路去买东西,他普通话不太会说,比划了半天,服务员和他说:“你说普通话,我没听懂。”他说:“我变外地人了!”】
【王汝刚:爷爷奶奶去接孩子,“囡囡啊,学堂里好吗?”小孩回答,“爷爷奶奶,我在学校很好。”“侬中午吃了什么啊?”“我今天中午吃的是红烧大排。”“你要多吃点哦!”慢慢地,爷爷奶奶也说起了普通话。(孩子把爷爷奶奶带过去了。)】
那些记忆里儿时的乡音俚语,如今被挤进了尚待拆迁的几条弄堂,留在怀旧的人心里。文学编辑金宇澄用从小熟悉的上海话在网上写下上海的市井故事,这部上海方言小说《繁花》为他赢得了“茅盾文学奖”。
【金宇澄:方言像一条河,它每天都在变,但是它生命力非常强。而文学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把时间、语言、人物固定下来,我们过了很多年看,“噢,原来那时是这样的。”】
【记者:您做的事情就相当于,把语言这条河流选取了一个横断面,让我们看到当下的上海话、上海人。】
【金宇澄:对!我的目标是如果你是上海人,心里是用上海话念完这本书的;普通话读者,肯定不知道上海话的味道,但可以完全读完。】
【音响:288现场音乐吧,王昊等在排练】
这是上海田子坊附近的一家音乐吧。王昊正和他的小伙伴们为12月初即将举行的音乐脱口秀紧张排练。
【王昊:有一个老头,住在上头,跑到下头,看看钟头,看到时间不对头,拿个篮头,去买馒头,看到别人排在前头自己排在后头,把别人推到后头自己排在前头,结果买了两坨屎,上海话俚语里,屎叫“无厘头”。(上海话唱)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得很嘻哈、做得很时尚。】
这是一个人们眼里地地道道的时尚青年,他爱赛车、爱拳击、唱摇滚。王昊一直试图用现代音乐形式,结合上海本土方言,来表达属于他们这一代青年的情感和生活,上海腔调就活在他的梦想中、音乐里,从未远去。
【我们上海人的上海话,是蛮“爽”的,它不做作。】
【“嗲”,它的语气很嗲,还有就是味道,“味道老嗲的”。】
【就是很“活”,造词常常很活。】
【上海话,就一个字“灵”,灵气的灵。我们讲颜色,红,血血红;白,雪雪白;黑,么赤黑;绿,碧碧绿;黄,蜡蜡黄……】
代表作二:《四川“好巴适”》
录音
【四川方言童谣: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关刀……川江号子、叫卖声、茶馆声】
成都是有味道的,鲜香而醇浓,麻辣而清爽,这也是天府之国四川的味道。
在成都平原的市井街巷之间,“麻辣”与“温吞”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一种痛快淋漓的剌激。麻辣与安逸,又不露痕迹地交融着,形成了四川人特有的生活韵味,这份特殊的韵味也引来了一群漂洋过海的老外。
【艾明:我是艾明,来自以色列,我是在“水母”(酒吧)上班。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巴适”,非常舒服。】
【江喃:大家好,我叫江喃,生在夏威夷长在西雅图,听说川菜有辣椒吃,所以说我就选择了四川。】
留下艾明和江喃的,不单是成都的美食,还有那里“巴适”安逸的生活和那些具有市井幽默和智慧的乡音。麻辣鲜香的“饭的味道”也融入到四川的方言中。
【艾明:我觉得四川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饭”,这里的吃饭特别多。我觉得四川方言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我觉得普通话非常好听,但是四川话更有活力,他们说的“hai”和“si”那些发音我觉得很有意思,很有趣,蛮有感觉。】
【江喃: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叫江喃?我1998年1月7号就来到成都,拍了很多美食节目,所以说又要说又要吃,南字加个口字旁还特别合适。】
美国小伙子江喃17年前来成都留学,在一次吃辣椒的比赛中,一口气吃掉56颗朝天椒,是四川火锅留下了他。如今,他的四川话,比自己火锅店里的员工还要地道。
【江喃:小时候在美国吃了各种牛排、意大利菜、泰国菜、墨西哥菜,这些菜很多都有辣椒,但是都缺少花椒,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麻味儿跟菜品的做法是最大的区别。特别是,最爱吃的麻辣火锅。】
【火锅店员工:江总我觉得好惊奇,一个外国人能够把四川话说得这么地道,完全融入到成都的生活之中,而且他又喜欢成都,他说了,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有人进川,也有人出川。作为我国劳务输出大省,近几年,每8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个去外地工作和生活。乡音中的川味道,在行走中渐行渐远,让曾经参与编撰《四川方言词典》的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一舟心中,五味杂陈:
【张一舟:经济的发展,各地的交流增多,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人自觉地学习普通话,因为你要出去,学习普通话走出去才有可能,不管是出去求学还是出去打工。所以很多年轻人父兄一辈知道的,他就不知道了,说四川话就是把普通话机械的折合成普通话,出现了语言代沟,他说的是四川话,但是声调其实是普通话。】
【飞哥节目】
每天傍晚的五点开始,成都的车水马龙中,飞哥在收音机里给大家摆上了美食龙门阵。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回到成都,飞哥成为一名四川方言主持人。在北京,飞哥天天念着家乡的川味道,他觉得,只有用地地道道的四川话推广四川美食,才是浓淡随心“盐”。
【飞哥在餐馆和老板交流】
【飞哥:因为成都话叫做有盐有味,比如我们要讲夫妻肺片,用成都话来讲,这个牛肉切得那么薄,花椒面、海椒面润起,吃到嘴里辣fefe的。】
【音乐】
【飞哥:成都这个城市它越来越移民化,所以说你要找到那个魂、那个根、那个本,最本味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年龄的人,还在尽量地想把它传承下去。】
舌尖上的味道,耳畔的乡音,最系得住乡愁的况味,失去它们,醇厚会变得稀薄,浓情会化作逝水。
【如果一个字来形容,我觉得就是“味道”的“味”,就是有味,味道。】
【四川话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觉得就是一个字,活,在和四川以外人交流的时候,我们还机智灵活地创造出了“川普”,就是大家说的四川普通话。】
【江喃:2015年马上就要过去了,2016年已经进入倒计时,这一年你有啥子遗憾,新的一年又有啥子愿望?你要好好想一哈哦,要得!】
代表作三:《粤语铿锵》
录音
【粤语方言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清唱《月光光》、粤语歌曲、讲古、红线女唱段、广州地铁】
广州出生的王欣,一直不明白,本地童谣《月光光》里,那个“蒲达”究竟指的是什么。
【王欣: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唱,有的时候你听了就听了,学了就学了,根本不知道他说的那样东西是什么。】
许多年后,王欣编辑一本有关童谣的书,才知道了答案。
【王欣:“蒲达”就是苦瓜的意思。才发现原来当时唱的这个词是这个意思。】
粤语里有许多这样古意盎然的词。
【饶原生:我们很喜欢说“得闲饮茶”,“得闲”是在楚辞里面,20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句子,我们说话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一不小心成为一个古人。】
79年出生的劳震宇发现,自己常说的粤语词汇,在更年轻的90后那里成了生僻词。
【劳震宇:他们会说青蛙,不说“田鸡”,或者说风筝,他们不会说“纸鸢”,甚至有些东西忘记了原先用粤语是怎么表达了,可能他直接说坑爹了,不会说“揾笨”。】
走在广州街头,你仍会觉得粤语扑面而来,但本地人知道,讲广东话的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劳震宇:我们经常出去吃饭,出去买什么东西,反而很多时候,人家说请讲普通话这样子。】
土生土长的叶丽诗是大南路小学的校长,课间碰到孩子用普通话问好,她会用粤语去回答。
【叶丽诗:我要去告诉孩子们,哪些时候你应该说广州话,哪些时候你应该说普通话,其实我很自觉地去说广州话,就是希望有这么一个氛围。】
往前三十年,粤语的氛围是不用刻意营造的。那时候,每天中午,讲古大师张悦楷“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的声音会传遍广州城的大街小巷,茶楼戏院里也总能听到粤剧、南音。
曾经,粤语既是传统,又代表潮流。
【歌曲《皇后大道东》、《万水千山总是情》等歌曲串烧】
上世纪80年代,粤语裹挟着香港的流行文化一路北上。香港影视剧中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粤语歌曲中的古风和情义,填补了内地青年的文化想象。
【汪强:就觉得那边那个城市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嘛,包括他们的生活、穿着,他们的价值观都不一样,蛮好奇的。】
“搭的士”演变成“打的”,“搞掂”演变成“搞定”,这些词汇大张旗鼓地进入了普通话,并收入词典。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一下子收入上百条由粤语演化而来的词汇。
【饶原生:那个时候确实是大量交流,大量碰撞,大家互相在使用,都觉得非用这个词汇不可,而且它使用量非常大的,“搞定”都收进去了,这个东西是证明,实际上慢慢粤语会影响全国人民。】
【珠江边现场音响,粤语歌曲《光辉岁月》】
粤语北上的同时,南下大军也涌向刚刚开放的经济特区,珠三角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有两千多年历史,完美保留了中古汉语特征的粤语,可以作为古汉语研究活标本的粤语,在最近二十几年时间里,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发现,虽然有不少人学粤语,可是说粤语的人却渐渐少了。
【王欣:并不是大家都不说广东话了,而是说广东话的人的比例少了。】
【饶原生:比如说,我们10个人坐在一起,有一个不会粤语,大家都会讲普通话,确实这种包容都是多少年这样的,有时候这种包容慢慢它可能就会迷失自己。】
【《舌尖上的粤语》片段】
劳震宇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名为《舌尖上的粤语》的微视频,他说这既是传播粤语,也是为自己解惑。
【劳震宇:我母语的一个历史怎么样子,我跟中国其他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吴语、客家话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子,我们是希望做一个这样的视频,去告诉大家:所有的母语都是值得受尊重的。】
【歌曲《问我》】
王欣编辑的《广府童谣》出版的时候,他女儿正好在美国出生。王欣把这本书看作是送给女儿的礼物,他也要像父辈那样教女儿唱童谣,当然是用粤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