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任捷

2024-02-23 15:4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任捷事迹材料

    任捷:女,1963-07,无

    任捷同志工作简历:

    1985-07至1986-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祖国各地》节目编辑

    1986-11至1999-0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节目部《午间半小时》节目编辑

    1999-01至2003-1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策划部《星星夜谈》节目编辑

    2003-12至2006-0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社会新闻部《情感世界》节目编辑

    2006-03至2008-0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社会新闻部业务指导(副处级待遇),《神州夜航》

    2008-07至2011-0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处级),负责地方新闻的策划

    2011-07至2018-0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策划部副主任(副处级),负责策划全天新闻以及中国之声重大报道

 

  任捷,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策划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在坚守新闻一线的33年里,她用一个个创新将国家立场、中国角度、广播情怀浸透其中。2008年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报道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巾帼建功标兵;2016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先后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次、中国新闻奖4次(3次一等奖)、中国广播奖8次、中国广播影视大奖1次、“五个一工程”奖1次,4次获国际奖,两次获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创优大奖。

  一、新闻改革:参与创办全国名牌节目《午间半小时》,并作为骨干记者奋战在新闻现场,采写多篇作品,荣获全国新闻大奖。参与中国之声2008、2011年两次重大改版,为新闻报道的提速和新闻样态的创新做出贡献。

  1986年底,任捷入台一年就参与了《午间半小时》节目的创办。《午间半小时》开播后,很快就成为全国名牌节目,开启了中国广播电视综合新闻主持人节目的先河,引领业界风气之先。作为骨干编辑记者之一,她采制的多个作品获得广泛反响。

  2008年,中国之声为新闻提速进行了重大改版,推出“轮盘”滚动播出模式;2011年,适应媒体新生态发展,在“轮盘”滚动播出的形态上,按新闻要素为报道分层,强化“立体”快新闻。这两次重要改版,任捷均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中,为广播做最快的新闻做出贡献。

  任捷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独家报道。1987年,在出差的火车上采制了《列车员独白》,直指当时存在的某些形式主义,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记录唐山震后重生的广播特写《在废墟上》,获第二十六届亚洲广播联盟特别推荐奖,她也是第一位进入开滦煤矿井下采访的女记者;沿青藏公路采制系列报道,强烈的高原反应使她右耳失聪,半年后才痊愈,《普通人》获1990年中国广播奖二等奖;在武钢炼钢炉前采访炼钢工人的艰苦与荣耀,《您好!祖国》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8年,她担任北京奥运会圣火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天安门广场现场直播总撰稿;同时担任北京奥运火炬在境外19个城市和我国的香港、澳门传递直播总撰稿,以及《圣火点亮第一峰》总撰稿。当时,一小撮藏独分子妄图破坏火炬登顶珠峰,为了确保安全,传递流程都处于保密中,也不允许从网络传送稿件。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任捷圆满完成5月8日奥运火炬登顶珠峰11小时直播,这是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节目的最长纪录。

  二、应急策划:在各级领导的部署下,策划、首开2008年5·12《汶川紧急救援》应急直播,广播史上首次开通全天24小时不间断大直播。开播创立的突发应急直播模式,至今仍在延续和发展。策划、首开应急直播《雅安紧急救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向灾区定向播出。这些直播推动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和逐步成熟。

  2008年之前,我国广播电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应急救援直播。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在各级领导的指挥下,任捷仅用70分钟时间准备,开播了《汶川紧急救援》。在灾区无通讯信号、紧急开播没有直播稿的情况下,她担纲总导播,和同事一起开启了中央台史上空前的24小时不间断应急救灾大直播,在中国广播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汶川紧急救援》成为信息孤岛与外界联通的重要途径,中央军委为震中部队紧急配备17万台收音机,使一线救援指战员能通过广播了解信息。在这场生死时速的救援中,广播承担了发布政令、传送信息、传递爱心的特殊使命。《汶川紧急救援》早午晚夜大时段直播持续了三个月,直接推动了2008年中国之声整体改版。

  《雅安紧急救援》直播中,了解到震中山区很多农民没有走出过大山,她贴心地录制了雅安方言版防余震、防疫病、各种挂失等提示,深受灾区群众欢迎。广大网友转发、称赞:“这样的人文关怀哪国的媒体有?点赞中国之声!”该直播获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从“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深圳滑坡事故、山东平邑石膏矿垮塌事故等,任捷都在各级领导指挥下,第一时间策划、启动应急直播,充分发挥了国家应急广播的作用,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引导力。

  三、精品创优:创办中国之声名牌栏目《难忘的中国之声》;5年百场《温暖回家路》直播总撰稿,把春运直播间搭进听众的心里。特别是近年来,在融媒体业态下,以广播短音频采制为突破口,彰显声音的力量,成为多个创新创优项目带头人,创作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方言季》《我说我的幸福》《党史·声音地图》《那年我高考》等一批影响广泛的作品。

  2015年,担任《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方言季》总撰稿,从采制到播出,任捷只用了17天。“方言季”作为第一季,创新了“广播纪录片”节目样态,确立了“文化印记”系列的风格,《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制作的大型系列节目《60年难忘的中国之声——新中国的声音历史》,任捷任总策划、总撰稿,开创了广播历史档案节目典范,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难忘的中国之声》作为名牌栏目,成为中国之声频率形象标识。

  任捷总策划、总撰稿的系列报道《我说我的幸福》,被评为党的十八大广播电视宣传优秀新闻节目。

  参与策划、撰稿特别节目《重返灾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同步直播,创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与受众实时直播互动模式,获2010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7年,担任中国之声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系列报道总策划、总撰稿,《那年我高考》开启了主流媒体纪念恢复高考40年报道的大幕,获国家广电总局2017创新创优年度大奖。

  四、理论研究:探究新传媒业态下广播发展态势,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发表十几篇论文。

  33年丰富的一线采编经验,凝结成《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思考》《广播作品应注重视觉效果》等十多篇论文。近年来,任捷不断尝试、探究融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突围传统广播的生产、传播模式,强化声音产品在流程中融合生产的理念,实现终端传播的最大效应,拓展“新型广播”的内涵和边界。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