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记》海外版
2016年12月,江苏苏州镇湖镇的绣娘们,正迎接一幅大型苏绣作品巡展归来。
苏绣《西出长安》,讲述的是2000多年前中国人从当时的国都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刺绣为生的绣娘们,对丝绸和那条以丝绸命名的商贸之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为绣制这幅作品,37位绣娘,用了整整三年时间。236套色系,3776种丝线,使久远的历史变得清晰生动。
中国被誉为丝的国度,养蚕缫丝的历史其实一直可上溯至7000多年前。
岁月流转,古今交替,盛产丝绸的国度有太多与丝绸有关的故事。
【出片名 锦绣纪】
天还没亮,也蒙村的耿老木就起床照看家中已经开始吐丝的蚕,她让蚕直接把丝吐在一个木板上,揭下来便是一块丝绸。然后,耿老木带领晚辈,在这样的丝绸上刺绣,做成苗族的节日盛装,她们称之为“百鸟衣”。
【同期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蒙村村民 耿老木】这是蝴蝶,这是鸟。
衣服上美丽的蝴蝶和鸟,是他们的图腾,还有一些条纹,象征着他们作为蚩尤的后代,在迁徙中所走过的黄河、长江。
丝绸,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包括他们养蚕而不缫丝的习惯。
和大山深处的苗族不同,早在4700年前,浙江钱山漾的先民,就用缫过的丝织出了最早的平纹织物——绢。
魏耀林以织绢为生,他的丝绸厂为意大利的奢侈品牌提供白绢。生产之余,他将积累的资金用于保留传统的织绢技艺。2000多年前,魏耀林所在的山东昌邑被叫做齐鲁之地,“齐纨鲁缟”是当时极负盛名的丝绢品种。
昌邑的绢质量好,相邻的潍坊人便用来做风筝。张克杰是做风筝的高手, 尤其以蝴蝶见长,儿子张建民时常向父亲请教做蝴蝶风筝的要领。
【同期声 张克杰与儿子】
大蝴蝶风筝怎么制作,飞得就好?
用绢,它吃风要好,不易刮坏。
怎么画出来就好看?
画吧,它得考虑它装饰问题。花蝴蝶、花蝴蝶,我这样考虑哈,没有花,怎么叫花蝴蝶呢?
前几年,张克杰曾经组织了老年风筝队,打算做个“百鸟朝凤”,和几个老伙伴一起放。他平均每个月都要扎一只,三年下来,各种各样的小鸟,做了几十只。但老伙伴们相继离世,他也就渐渐灰心了。
【同期声 潍坊市风筝艺人 张克杰】但是只是想想,这个年纪了怕是完不成了。
张克杰的几十只风筝全部用丝绢扎制。
现在,方圆上百里,只有魏耀林那里能够用手工织造这种绢。手工织造绢,要经过络丝、牵经等八道准备工序。其中刷机最为关键。先将丝线浸入豆浆,然后用特制的刷子将豆浆再一次刷上经线,力道的均匀、干湿的程度决定着织造的顺利和绢的质量。现在只有一位79岁的老师傅,还掌握这项技术了。
筘,控制着丝绢的宽度和密度。一般幅宽为56公分的绢布,经线要穿过1170个筘齿,成语“丝丝入扣”就来自这里。
综是织机上最为重要的部分。综框上牵拉着综线,每根综线上有个称为综眼的套,经线从综眼中穿过。最简单的织物,单数穿一片综,双数穿另一片,综使一千多根经线编组工作。
织布人脚踩踏板,拉动综片上下,使经线形成开口,梭子带着纬线穿过。织一匹长30米,宽不及1米的布,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所以,在古代绢属贵重物品,一般人穿不起。
轻轻薄薄的绢,凭借风筝拉近了人与天空的距离。
父亲张克杰已经90岁高龄,张建民打算做一只绢质蝴蝶风筝,给父亲庆生。但要做一只大型的蝴蝶风筝,就需要上好的绢布。
【同期声 潍坊市风筝协会会员 张建民】人工做的绢布厚一点,结实,强度好,好制作,好绘画,保留时间很长。
魏耀林决定送给朋友一块手工制绢,帮张建民完成心愿。
【同期声 山东省非遗柳疃丝绸代表性传承人魏耀林与织布人】
浆刷得好不好呢?
浆刷得挺好的。
织的时候没有什么断头什么的?毛刺没有吧?
没有什么断头。
刷子也非常关键。这个刷子是用一种马兰草的根做的,别的东西做的不能用,吃浆不匀,这个浆刷不匀的时候,因为这个地方上下摩擦,就容易产生起毛,起毛以后就断头儿,断头儿以后织出来的绢质量就不好。
虽然已经没有人会做这神奇的刷子了,但魏耀林每年都要将几株马兰草移植到公司的院子里。他期待着,有一天能找到会做刷子的能工巧匠。
张建民拿到了魏耀林做的绢布,画起来也得心应手。他继承了父亲的家传,也画得一手好工笔画。
手工丝绢风筝终于做好了,大家一起帮张克杰完成“百鸟朝凤”的心愿。
【同期声 张克杰与儿子】
绢的,要是不是绢的话就刮坏了。绢的有这点好处,大风小风都行。
放放试试。
放放试试。
好嘞,放放!
我没有想到, 我九十了, 我还来放风筝, 风筝陪我几十年了。
最简单的丝织物,最古老的技艺,带着祖先的温度,穿越时空。
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正在用丝绸完成一幅水墨画,这是她的清、静、远系列之一。画作把世间万物提炼得如烟似梦、飘逸旷达,这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意境。李薇在寻找一种比绢更轻更薄更透的织物。
【同期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李薇】丝绸有绫罗绸缎,那么还有一些绡纱等等,那么这些不同的丝绸,它的视觉感观也不同。我的这种水纱包括绡,那么它的材料特点就是特别轻、薄、透,那这种透的话就像你把无数无数个透纱,给它重叠之后,它就会呈现出这种山的这种层次关系,看上去轻薄,但是它有它的内张力。
纱的薄取决于丝的细。一般春茧茧丝长900到1500米,缫丝时,七八根茧丝合在一起,成为一根纺织用线。那么一根茧丝到底有多粗呢?测纤度的仪器告诉我们,它只有0.02毫米。几千年来,茧丝以轻搏重,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独具特色。
【同期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李薇】然后里边的那个胸衣要不穿。错了,这个有图案的是第二层,要穿在外面,好不好!
2016年李薇受邀参加大连春季时装周,她用服装表达中国的水墨精神,阴与阳,黑与白,实与虚,对立又融合地呈现在她称为水纱的面料上。李薇将这组设计命名为“夜与昼”,灵感来源于古代的一座墓葬。
【同期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李薇】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件素纱襌衣。那个时候就有这么美妙的材料,它的那种轻柔的感觉我就觉得压根就没见过,但是这种材料就是我心里头感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彩的那个材料。
在长沙马王堆1号墓边箱中,有件轻薄的素纱襌衣,用料约2.6平方米,重量仅有49克。离开古墓,素纱襌衣开始发黄变脆,所以必须复制。1985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接受了复制的任务,但要达到原品的重量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同期声 讲解员】这件素纱襌衣呢,一共是有三个特点,分别叫做轻、薄、透。整件衣服团在手里,大约就只有鸡蛋般大小,反复折叠十层以后,把它平铺在报纸上方,在最上方您还能够很清晰地看见报纸上的每一个文字。
第一次试织的襌衣,重量竟然达到120克,原因是丝太粗了。
丝的细度单位用旦尼尔来表示,一般纺织用丝,是20个旦尼尔,而素纱襌衣的用丝,是10个旦尼尔。获得细一倍的丝,成了当务之急。
历史上,为追求蚕茧的产量,经过长期人工淘选,蚕从三眠进化为四眠,从而躯体增大,吐的丝也更粗。
1985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专家在筛选防治蚕病的药物时有了意外的发现。
【同期声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 沈中元】这个药物,原来是第二军医大学合成的,用于人体的防治真菌病的。我们当时就是把那个药物拿过来以后,防治我们家蚕的真菌病。结果偶然之间发现呢,这个药物它有诱导这个家蚕从四眠蚕变成三眠蚕这样一个效果。
吃了喷洒药物的桑叶,蚕三眠后便抽丝了。研究所用这种细而长的茧丝缫出了10个旦尼尔的丝线。
【同期声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 沈中元】在1988年的时候取得了这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有关的媒体就报道了这个事情。南京的云锦研究所就看到这个报道以后呢,就找到我们所里来了。后来我们所里就把这个生丝的原料提供给他们了。
有了细旦蚕丝,耗时十三年,复制而成的素纱襌衣,勉强达到49.5克。为了减轻重量,缝制时连边都没有折。带着一丝遗憾,它在云锦博物馆展出了。
由于细的蚕丝难得,李薇用一般丝线降低织造密度来求得透薄的效果。时装秀上一袭薄纱惊艳全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丝绸的轻柔之美。
在距离浙江杭州不远的桐乡,清明时节,人们会举行祭蚕仪式。这里出产的蚕丝,是制作杭罗的最好材料。
表演者在竹竿上模拟蚕吐丝做茧的动作。以古老的方式,人们诉说着人与蚕与丝的相知相敬。
【同期声 邵官兴与郑英】
郑老师,这里要用水把它擦到,擦到以后呢,就是把这个绸面,把这个幅撑啊,把它撑开,不管住的话,门幅要下来。
是的是的。
要收幅的。
郑英是杭州十四中学的退休教师,因为酷爱杭罗,经常穿城而过到邵官兴的工厂购买衣料,高兴了就会上机织两梭。
【同期声 杭州十四中学退休教师 郑英】你说没电气化的那段日子,完全靠人工,真的是来之不易,来之不易。
【同期声 国家级非遗杭罗代表性传承人 邵官兴】这个机器是我们爷爷手里传下来的,从清代一直保留到现在。
【同期声 杭州十四中学退休教师 郑英】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你爷爷叫邵明财。噢,对对对,噢!
杭罗织物上有等距离的纱孔,因而穿着透气凉快。与其它丝织物不同,织造前,用作纬线的蚕丝浸入祖传的秘制水中进行半脱胶,然后带水织造。为了防止织造中纬线干燥缩水,用竹片将门幅撑住,这样织出的杭罗挺括,不易缩水变形。
【同期声 国家级非遗杭罗代表性传承人 邵官兴】1937年,我妈刚结婚。日本人来了,把杭罗、棉布、麻布,埋在地窖里边,到了黄梅天后拿出来晒,棉的都变成灰了,麻的也变脆了,杭罗原封不动。
邵官兴是如今唯一掌握杭罗全套织造工艺的人,他尤其熟悉织机上的一个重要机件——枷身线。杭罗靠经线的绞动产生沙孔,综片又控制着经线绞动的方式,怎样形成这样的控制,秘密全在一副绞综里,俗称“枷身线”。没有枷身线,就没有杭罗的经线相绞。
【同期声 国家级非遗杭罗代表性传承人 邵官兴】这副线是很关键,我们这里规定,传媳不传女。从90年代后呢,这副枷身线只有我太太一个人会打。
【同期声 郑英与朋友】
来了来了。
你这是穿了杭罗来的。
这是真丝的,是我们杭罗。
你穿了后年纪都轻了很多。
谢谢!谢谢啊!我很高兴,高兴!真的是!我们杭州人走亲访友呢,叫“出客”,因此出客的时候呢,没有一件杭罗好像是很不体面的。因此到夏天以后呢,总是一件杭罗穿穿,下面或者是穿一件杭罗的大头裤,那这是很体面的事情。
穿着杭罗出客,是妈妈留给郑老师的遗风。
【同期声 杭州十四中学退休教师 郑英】这是我珍藏的一件七十几年的杭罗,是我母亲穿过的。妈妈呢,是在70年代是没了。我们杭州人到了五七,就是35天以后呢,是烧她的旧物的。那唯独这件衣服,我整理遗物的时候,我把它留了下来。留下来,一个是带着一种记忆,这种记忆是很深厚,是妈妈的遗物;还有呢,这是杭罗,它表达了我浓浓的乡情,是杭州的东西。
郑老师家的杭罗短衫充盈着亲情和乡情,她久久地留着,守着,为了纪念母亲,也因为喜爱杭州。
邵官兴每年都会将祖辈自制的衣物翻晾,这些清末的马面裙,让他和外孙感受手艺留下的亲情。
【同期声 国家级非遗杭罗代表性传承人 邵官兴】同治年间一车推出去杭罗,拉回来一车粮食啊,油盐酱醋啊,包括腌肉啊,一年好吃的都推得回来。
对邵官兴和郑老师来说,杭罗或许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件,它寄托了一份难以割舍的历史余温和家族情感。
【同期声 梁子夫妇】
刚刚几分钟前摘下来的芒果。
这个给你吧。
自己种自己洗。
作为丝绸设计师和经营者,梁子夫妇对植物充满了热情,他们将自己住房的顶层开辟成植物园。20多年前,他们从中国的西北来到亚热带的南方——广东顺德。
【同期声 梁子夫妇】
看你一次摘三个还是一个。
我只能摘三个,而且必须摘三个。哎呀,哎呀!
空着下来了。
不是,不是,有,只有一个,那两个还挂在另外一枝。
吸引着他们的不只是充沛的阳光和丰富的物产。
【同期声 天意莨绸保护基金会监事 黄志华】当然我院子里边还有好多其它的植物,比如说一种野生植物,薯莨。薯莨的藤呢,它攀在这些树的上面呢,它不会长太多的藤,太多的叶,所以它长得很好,被它攀缘的这个植物也长得很好。
薯莨的价值在于根块,外表虽然灰黑,从当中剖开却鲜红耀眼。它既可入药又能作染料,特别是与丝绸碰撞还会催生出奇迹——一种有着金属质感的丝绸面料,广东人叫“莨绸”。
【同期声 天意莨绸保护基金会监事 黄志华】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们有一个经销商,进我们的丝绸时装去做销售。他说实在不好意思,我现在钱实在周转不过来了,我把原来仓库库存的丝绸面料低价地全部给抛。但是他说还有一种面料就抛不掉,你们看看有没有用。我们自以为天下丝绸我们就熟得不能再熟了。结果朋友把那个拿过来一看,我们两个傻眼了。
【同期声 梁子时装艺术总监 梁子】它上面的那种肌理,还有那种手感,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
【同期声 天意莨绸保护基金会监事 黄志华】然后用手摸,更震撼。
【同期声 梁子时装艺术总监 梁子】后来我们就开始用它来做设计。
梁子认为这么独特而又环保的丝绸面料一定能够流行起来。她不动声色地将莨绸引入时尚,行走于T台。传统与现代的相融,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有时就因为一个设计师的坚持,有时就因为那灵感的一瞬。莨绸黑色的光芒果然耀眼,梁子的设计一举拿下了200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最高奖项金顶奖和最佳女装设计师双重奖项。
莨绸带给梁子富于想象的材料,这是上天的眷顾。每到晒绸的季节,她都要到晒绸场感受自然馈赠的那份美好。
【同期声 梁子时装艺术总监 梁子】每一次来这里的时候,都会觉得特别地兴奋和感动。我用莨绸来设计服装,其实真的是用全部的感情在设计。非常喜欢同时又非常爱惜它,非常尊重这个传统的手工艺。
莨绸的染整,是纯手工操作。精练的白坯绸放入浸槽,让薯莨汁充分浸渍,自然脱水后,纬向绷挺,平放于晒场的草地上,等到布料干透了,再洒上五六遍薯莨汁,并即时用葵叶扫把涂抹均匀。浸泡晾晒的工序反复10多次后,丝绸织物呈现出薯莨汁的赭红色。下面独门秘籍登场,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拖把蘸满河塘里的淤泥,均匀地涂刷在半成品的正面,按中线轻轻对折,移至沙地平摊。为保证塘泥和薯莨充分接触,半小时后河水洗掉塘泥,刷塘泥的一面已经变成黑色。最后的任务依然需要阳光来完成,晒莨工艺需要适宜的光照和温度,因此一年中莨绸生产的时间只在四到十月。阳光、薯莨、塘泥共同成就了一种特殊的丝绸。
【同期声 天意莨绸保护基金会监事 黄志华】这个塘泥当然跟顺德这个地域有关系。它这个顺德靠海,地质时代有几次的沧海桑田,让它的塘泥里边,含有一些特别的成分在里边。
为了一探究竟,黄志华把塘泥送进了实验室。将塘泥进行微波消解,然后用电感耦合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试它的金属含量,大量铁离子呈现出来。薯莨中含有的单宁酸遇到铁离子立刻变黑,塘泥和薯莨奇妙地碰撞,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莨绸。
一缕丝线,在不同的地域,在不同人手中,幻化成不同的织物。为了让这些织物更具灵动的装饰美感,人们创造了刺绣。
实验者正在切割几种纺织用线的横截面。显微镜下,棉线的截面呈耳朵形,它不发光。人造丝的截面呈圆形,光感过于明亮。蚕丝是两个三角形,因而光泽柔和。刺绣利用蚕丝线发光的特性,在线条的不同排列对比中造成明暗关系。
【同期声 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余福臻】竖的呢,它比较突出来,横的呢,比较隐下去。线条它排列,就是也跟丝线光泽有关系的。
中国的刺绣分苏、湘、蜀、粤几大流派,余福臻被誉为苏绣界的“猫王”,退休后与当年的同事聚会,她总要回忆一番绣猫的经历。
【同期声 余福臻与朋友】
我一直做小猫,《白猫戏螳螂》,送美国的卡特,日本的田中首相,还有呢,三猫,《三猫图》呢,就是送给墨西哥的那个总统,那么其它都搞不清楚了。
研究所作为任务。
对对对。
做(绣)好了以后。
送到外交部。
我记得当时也是赶任务。
那一天十几个小时站下来,那个腿都肿的。
做的人呢,也不计较的。
不计较。
正是因为不计较,余福臻50年来绣猫数十只,自己家里却没有留存。退休后她开始弥补家人的缺失,这只猫是为儿子所绣。
苏绣讲究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绣猫最能体现这些特色。
【同期声 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余福臻】我们绣小猫呢,就是三丝四丝打底,然后加到上面呢,越加越细,基本上要绣十几层,要加十几层的颜色,边缘的毛也是越来越细。
苏绣是个极细的活,绣小猫飘动的毛,用线三十二分之一;绣金鱼的尾巴,甚至分线六十四分之一。当然用六十四分之一的线调和颜色,变化也更加细腻。如此纤丝缠绵在手中,若要不挂丝得保持手的光滑细腻。
74岁的余福臻,双手依然堪比青葱,这双手给世间留下了美,也要给家人留下爱。孙女今年十九岁,正是余福臻开始绣猫的年纪,“猫王”的孙女庆生有些与众不同。
【同期声 余福臻孙女与朋友】
我奶奶今年送了我一幅刺绣,就是这个。
好漂亮啊!你奶奶是猫王,怎么没送你一只猫呀?
因为我是属老鼠的呀,老鼠怕猫。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同期声 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余福臻】没女儿就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不能传下去,那么就传两幅作品给他们吧,小儿子、大儿子都给他们。那么让他们,反正是我们百年以后,他们,噢,看到这个猫是妈妈绣的,有个纪念,就想到,就够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千百年来,母亲留给孩子们的情意,总是细若针、长如线。
历史上,苏绣本是装点生活用品的手工,但因为与昆曲和书画艺术的结合,逐渐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独立的艺术。早在100多年前,苏州绣娘沈寿就以一幅《世界救主耶稣像》获得了国际大奖。从西洋绘画中吸取养分,沈寿的作品已不再只是苏绣“精细雅洁”的风格,而更像是一幅形神兼备的油画。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这样的血脉如今依然流淌在苏州绣娘身上。
苏州古城西侧的镇湖镇被誉为“苏绣故乡”。镇湖的绣品街,云集了四百多家绣坊。78岁的马惠荣是镇上最老的绣娘。作为绣品街的明星老太,不时被游客们簇拥拍照。
【同期声 游客】
看,这多好看呀!
它这个头怎么弄掉的啦?
就这么直接穿啊?
奶奶从十几岁就开始绣,绣到现在78岁。
我们一起来跟奶奶拍个照,沾个光。
你们今天很有幸啊,碰到明星奶奶。
明星奶奶。
更多的时候,马惠荣倚在窗边,一针一线地刺绣,时光仿佛定格。绷架的搁手板上写着她的名字和一个日期——这是她出嫁的时间,绷架正是她的陪嫁。镇湖的女人如果不会刺绣是嫁不出去的。
梁雪芳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从记事起,母亲就手把手教她劈线、穿针。慢慢地,她也成了刺绣行家。
2005年,梁雪芳得到一个机会,去清华美院做访问学者。在清华园,在与导师、同学,与不同艺术家,与美学、哲学家的思维碰撞中,梁雪芳得以重新发现世界,发现生命,也发现自己。
梁雪芳感到,所有的线条、色彩、明暗、肌理、构成、气韵……从来都不是现成的,也不是标准的。每一次看见,都是全新的,因而也是唯一的。刺绣,将在她的手里,变得完全不同。
【同期声 苏州工艺美院特聘教授 梁雪芳】因为我常常是几个小时会待在这个荷塘边,所以呢欣赏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那些东西。一会儿一个燕子过来了,麻雀也来了,或者一只青蛙扑通一下,跳下去了。还有那种水鸟,一下子扎到河水里边了,一会儿又起来了。还有呢,蜻蜓,它站在这个花尖上,有的时候它一会儿换一个姿势……哎呀那个美的感觉,我都没法说。
自有苏绣以来,大概从来没有人敢于绣没有一片叶、一朵花的荷塘。在参加国内的刺绣交流比赛中,《荷韵》因为“看不出绣工”而让专家评委感到为难。
【同期声 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有一个独特的外观。
2013年,《荷韵》被梁雪芳带去英国参加世界生态纤维艺术展,却被留在大英博物馆,再也不曾回来。
【同期声 大英博物馆中国部负责人 霍吉淑】它适于我们的收藏,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它追溯到唐代,能从针织品的角度连接历史上的收藏。
【同期声 苏州工艺美院特聘教授 梁雪芳】我觉得刺绣就应该以少胜多,用最少的话说清楚最多的问题,或者丰富的内涵要把它表现出来。
梁雪芳完全自由了。她可以摒弃传统的斑斓,摒弃繁复的针法,可以花上6年研究纳米喷涂,将绣品从玻璃镜框中解放出来,让观者毫无障碍地感知作品的质感和温度……一门上千年的手艺,在一个40岁的绣娘手中,变得如此年轻。
【同期声 苏州工艺美院特聘教授 梁雪芳】一幅好的刺绣里面,应该能看到那种节奏,那种韵律。好的刺绣就是像你听到的一首歌一样,一段音乐一样,能够给人传递那种非常美好、非常舒服的那种感觉。
2016年4月,梁雪芳又带着她的《尔若盛开》系列,参加波兰罗兹纤维艺术三年展。这一次,丝线在梁雪芳手中,以超现实的娇艳色彩,将莲花的生命尽力催吐,荷塘中盛放的绚烂,在这里有一种令人怜惜的孤独和柔弱。
【同期声 苏州工艺美院特聘教授 梁雪芳】在各个角度看,这个光线都会变动。走过去是这样,走过来是这样。
在没有原生桑树的遥远他乡,梁雪芳展示着苏绣艺术的神奇,也吸收着现代艺术的营养。然后,她再次回到了拥有最多桑树的老家。
在距离镇湖四千多公里的西藏林芝县,有一棵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桑树。
日本植物学家将全世界的桑树分为30个种,4个变种,其中约20个起源于中国,而喜马拉雅地区正是桑树起源最主要的中心。
【同期声 西南大学教授 赵爱春】桑树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传播,一种是人为传播。这种人为传播,它是桑树传播最主要的途径。经考证,在十二世纪中国的白桑经东南亚、印度半岛、波斯,传到了西西里岛,然后通过西西里岛传遍了整个欧洲。
通过丝路之旅,中国的蚕桑技艺和丝绸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如今在故乡,它依然像这棵桑树一样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贵州大山深处的耿老木和村民们,穿起“百鸟衣”,庆祝插秧节的到来。
在苏州,梁雪芳继续着苏绣的创新探索,为古老的艺术寻找新鲜的意境。
又到了开工时节,邵官兴在机房祭祀机神,他将祭祀用的鱼放生,让它带走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李薇仍在寻找最轻最薄的绡纱,她希望用丝绸架起传统和现代的桥梁。
【同期声 巴黎现场】这是在中国南部,只是中国南部。
梁子夫妇将薯莨汁和莨绸带到了巴黎,来自中国的自然和艺术之花在时尚之都绽放。
一针一线,一梭一缕,贯穿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寄托着人对于美的眷念和追求。
春天,小蚕挣脱了卵壳,去履行又一次使命。
自然就这样在四季里轮回,在时光中流连,然后以各种方式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