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光事迹材料
赵培光:男,1959-07,中共党员
赵培光同志工作简历:
1977-07至1980-07:在舒兰县平安公社下乡
1980-07至1984-07:在东北师范大学读书
1984-07至1984-12:在红色社员报 副刊部
1984-12至1991-09:在城市晚报 副刊部
1991-09至2018-05:在《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部
做最好的副刊编辑,八方唱响同心曲
赵培光,男,1959年出生,《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主编。中共党员,新闻高级编辑(二级教授)。
三十多年来,赵培光兀兀穷年,皓首穷经,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为文化耕耘者和传播者。他用毕生的追求、努力与付出,展现了一个新闻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三十四年,打造品牌、办好报纸是最美的愿景
赵培光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吉林日报社做编辑。这一“坐”,便是34年。
2013年10月,时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在全国百家文化记者云南大理的年会上说:“咱们有位省报编辑,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把他主持的副刊办得极有声色,令人敬佩!”他提到的这位编辑,就是赵培光。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培光深知:《东北风》是吉林日报副刊,新闻性是其不变的底色。赵培光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确定了“文化眼光黑土地,百姓情怀东北风”的办刊定位。一块又一块版面,一期又一期副刊,在赵培光精心策划、调理与字斟句酌中,尽可能完美地推出“东北风味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生活写实”。读者通过“热点纪实”“东北大地”“角色访谈”“大众读书”“真情表达”“文苑茶坊”“流行风潮”7个窗口,纵览时代云烟,钩沉地域风俗,贴近民土民意,品味百味人生。
每期清样出来,赵培光总是一遍一遍筛查,精益求精。付印之后,他还是大样不离手,若发现问题或瑕疵,便会从10余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单位纠正。别人工作8小时,他则不分班上班下,整个思维系统都在围绕着版面转。
如今,《东北风》早已是领先吉林、声震东北、影响全国的文化品牌。2007年,《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全国报纸名刊”专栏推介了《东北风》。2010年,《东北风》荣获吉林省新闻出版精品奖。2011年,赵培光因编辑工作的突出业绩,获评为全国报纸副刊编辑的最高奖——“孙犁编辑奖”(全国仅10名)。
甘于奉献,为人作嫁、成人之美是最大的情怀
“编辑的财富是作者”,他做编辑34年,“财富”越聚越多,成为编辑领域“大富豪”!
伴随着苦心经营,《东北风》在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王蒙、蒋子龙、张抗抗、冯骥才等国内百余位作家不断用稿件支持,为副刊增光添彩;格致、高君、任林举等省内千余位作家起步在《东北风》,经常用精品鼎力相助。赵培光坚信:作者是办报的前提,决定着副刊的品质。
赵培光凭借他对副刊的热爱和甘作嫁衣的情怀,把大家紧紧团结《东北风》周围。农民工诗人杨成军没钱买书,赵培光把他请到办公室,打开书柜任他挑选。下岗工人刘金范,视他为写作恩师,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作家高君没有固定工作,专心写作,生活拮据,他拿出1000元以解其燃眉之急。还有不少作者遇到困难上门求助,他能帮则帮,帮钱帮物是家常便饭。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34年里,赵培光培养出来的作家以千计、以万计。他除了当面传授、信稿点拨外,每年都十次八次地去大学和各个市县作新闻和写作方面的讲座,深受读者欢迎与赞佩。如今,有400多个大学生、工人、农民在他的悉心辅导下,走进文学殿堂,并且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作家和吉林省优秀通讯员。
赵培光最大的快乐就是编好稿,每每读到妙处,都兴奋得像个孩子。实际上,赵培光早把《东北风》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把一个青年人的热爱、中年人的睿智都献给了副刊编辑这一职业,无怨无悔。
2014年,因为他工作的出类拔萃,赵培光被评为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劳动模范。这在新闻界,十分少见。
同年,赵培光获吉林省首届新闻名人奖(编辑系列仅有2人)。
矢志不渝,默默耕耘、乐在其中是最好的人生
《新闻战线》2015年8期刊登赵培光事迹《一位报纸编辑的30余年坚守》。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3月26日刊登《学习孙犁,做最好的报纸编辑——记<吉林日报•东北风>主编赵培光》。
习以为常地读书、看报,研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他能够以一种宽厚余裕的状态付诸于工作。
赵培光痴迷编辑工作,却不计得失。2014年在《东北风》上刊发的《一位在韩老华侨的拳拳中国心》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倾注着他的心血,机会却让给了同事,还有诸多利益他都让过了。他说:“咱们办报,每期有十几万、二十几万读者,必须用一个新闻人的良知推出文化盛宴。”只有家人知道,编辑工作的背后,他承受着多少病痛的折磨!心脏、胃肠、颈椎、腰椎……最严重的是低血糖,时常搅得他头脑晕眩。有时病情发作,他偷偷吃块糖、喝口饮料,缓过来后继续工作。因病住院,他跟医生商量,尽量把检查安排在晚间,白天打完吊瓶直接上班。不止一次,他在编版时被追回医院,面对医生善意的“训斥”,他只是嘿嘿笑……
策划、组稿、筛选、做版、配图、调版式、改标题,开编前会,接待作者和读者,这些平常而琐碎的工作,赵培光做起来津津有味。他认定:“折腾来折腾去,反复折腾就是戏。”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及地震、抗洪等突发事件,《东北风》都会推出特色专版。在提升 “文化漫谈”“闯关东轶事”“冷眼看东北”等重点专栏外,还相继推出“美人松”“故事人生”等全新专栏。
2016年11月,作为全国记协理事,赵培光在北京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11•7”重要讲话后,深受启发和鼓舞。此后,他更加积极地深入基层作新闻和文学讲座,并组织开展辽源、白山、桦甸采风活动,打造“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10个专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赵培光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后,组织吉林省散文委员会开展笔谈,及时出刊“抒写时代新篇章”主题版。
三十多年里,赵培光走遍吉林大地,足迹遍布乡镇、学校、厂矿以及僻远的村屯。每到一地,都做大量访谈,并写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特写和消息、通讯。2017年9月,他回到阔别40周年的舒兰县平安公社,与当年的社员倾心交谈,撰写出7000余字的《回乡记》,整版刊发在《东北风》上,反响热烈。
2016年9月,赵培光根据媒体融合发展形势,带动部下推出“吉报副刊”微信公众号,每周两期,使纸媒影响力扩展到移动端。
赵培光用他自身的经历,实现了 “三贴近”“走转改”。做编辑日日夜夜,苦乐尽在其中。同事们跟他在一起工作,感到有方向、有力量;作者们跟他交往,感到有支撑、有温度;四面八方的读者们,都把《东北风》视为精神家园,看了这期盼下期。耕云、播雨、梳柳、润花,既是对赵培光工作生活状态的描述,也是对他始终从事编辑工作的老新闻人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