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之轴》
第一集《永恒》
【解说】
年复一年
人类在地球上不断修筑起星罗棋布的城市
并赋予它们独特的个性
【字幕】
埃及底比斯城遗址
【解说】
尼罗河中游
古代埃及人以河流为参照
规划出一条2公里长的中轴线
支撑起“百门之都”底比斯城的魄力
【字幕】法国巴黎
【解说】
与塞纳河平行,法国人将卢浮宫与星形广场连接,再用香榭丽舍大街,定位了这条3公里长巴黎中轴线的浪漫与富丽堂皇。
【字幕】永定门
鼓楼
太和门
太和殿
万春亭
寿皇殿
钟楼
【解说】
北京 一条长78公里的中轴线,为这座城市确定了标尺。整座城市从中轴线向两侧对称展开。这一巨大的建筑群和城市空间,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秩序的理解,也见证了中国人城市生活的变迁。
【字幕】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吕舟
【同期】吕舟
北京中轴线,它和北京城构成了一个很完整的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
【字幕】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军
【同期】王军
梁先生讲过一句话,他说中轴线是不可以一目了然的,中国建筑就像一个长卷画一样。你要走着看,我们是流动的空间,流动的时间。
【字幕】世界级建筑规划大师 彼得·卡尔索普
【英文同期】彼得·卡尔索普
当你构造一个城市环境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人文尺度,创造合适的空间,让这些空间既实用又充满人文关怀。
【解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时间定义城市生活的秩序,以人本尺度来规划空间,这是宜居之城永恒的奥秘。
【字幕】
永恒 第一集
【字幕】
永定门
【解说】
山地 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装置摄影师
被李小龙功夫吸引,来探寻中国文化的密码
在北京生活十年,中轴线的概念听了很多次。
但是在这个角度观察是第一次
【字幕】
西班牙摄影艺术家山地
【英文同期】
知道吗,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永定门的顶端。在这片被称作“中心之国”土地上,这条线从我这儿贯穿而过。我想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时刻。也许是这座都城的神秘之力,正在引导我找到一些东西。
在这样一座人口重镇,一座拥有2500人口的城市,支撑整个城市的那条线,就是北京的中轴线。
【解说】
北京城的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地安门外大街 万宁桥 地安门内大街,景山 故宫 端门 天安门 外金水桥,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 前门大街, 天桥南大街 永定门御道遗存,至南端永定门 太庙 社稷坛 天坛 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它守护着北京城永恒的壮美,也在人类城市的建造史中,镌刻下中国人的时空观和城市规划的智慧。而关于中轴线的故事,还要从原点说起。
【解说】
中心台是元大都都城的中心点。755年前, 元代都城的中轴线就从这里向南北延伸,形成了北京城中轴线最早的雏形。
【字幕】中心台区域
【解说】
公元1271年, 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的废墟之上营建新的王者之城 元大都。
当年 成书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周礼考工记》, 给了元大都总设计师刘秉忠启示。一切以中为尊。刘秉忠在考量山形和水系之后,参考《周礼考工记》制定了守中而建的规划原则。首先以山水环境确定城市位置,在今天的什刹海一侧划定一条轴线,在轴线上建中心台,以此为几何中心,向东西南北各方向进行城建的尺度控制。
【同期】吕舟
古代城市水是生命线,没有水这城市就活不了。忽必烈他有这种逐水草而居的这样的习惯,他所以一定要选一个有水的地方。那么北京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轴线从南到北 水系从西向东,那它形成了一种交汇的关系。
【同期】王军
他们第一次把天然湖泊,那么大一个湖泊,纳入首都里面,这是非常的一个壮举。他纳入进来之后呢,又和我们的传统文物建立最深刻的联系。
【解说】
寻中蕴涵了建立秩序,追求永恒不变。亲水 则是人类聚集并建立城市的基本法则。这一条依水且寻中的城市脊柱,是中国几千年来对天 地 人思考的结晶,也是留给今人最宝贵的生活智慧。
【解说】
流动的水 穿越方正的城。元帝国增强了政令通达,控御海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有水的相伴,北京城中心商贸文化的繁荣与舒适的居住生活相得益彰。
【同期】王崇臣
站在万宁桥 我们向四周看。我们向南边,就是我们金碧辉煌的皇宫。我们向北边就是晨钟暮鼓的钟鼓楼;我们再向西边,就是我们所在的这片区域。它就是商贸 游船密集分布的这么一个水域。那么我们再向东呢?他进入一个安静的一个区域,进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这么一种状态。
【字幕】
北京建筑大学
【同期】
里面是有三条河流
凤河就是一条特别主要的河流
【解说】
对于穿越中轴线的水系,如何让它带动整个城市变得灵动而有活力,王崇臣的团队不仅在历史中寻找答案,也在世界各地考察国外先进的河道治理和开发经验,发掘北京中轴线水系的价值,互通有无。
【同期】
王崇臣:昆朋你好, 想让你带着我们来看一看伦敦的摄政运河它的情况,有什么值得我们北京学习的?
同学1:它运河公园的可及性非常的好。无论通过任何的交通方式,它都可以十分便捷的到达这些公园。这些公园和外部的基础设施都有非常便捷的联系。
它实现了更大范围的通航,旁边的这个比较窄的通道呢,是留给皮划艇通行的。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点。
王崇臣:也就是说他们的人水互动做的非常好。
同学2:对 他们会结合各种各样的节日, 都会有人和水的互动。
【同期】王崇臣
那么我通过这些观察,也是发现北京在某些地方做的还是值得国外的一些城市去学习。比方说我们的河长制 湖长制,这么精细化的管理,使得我们的水质 水量 水生态,我觉得是比国外要做的更到位一些。
【解说】
北京城里 宫城内外, 水系与建筑,都在中轴线的统领之下运转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王军时常采取古老的方式来测量中轴线上各个建筑与太阳运行轨迹的位置关系,以此验证北京中轴线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价值。
【同期】王军
这是万年文脉的见证。你认识不了时间和空间,你就无法进入文明。古人要把一个太阳年周期,把它测定出来,那么这条线就是测定太阳年周期的空间的一个表现。
南北这条轴线,我摆个表杆。正午的时候,影子最长,北边;影子最短,南边;影子走一圈,就是一个太阳年的周期。古人是这样把365又四分之一天给测定的,所以你说这个轴线有多重要。
我们古代最重要的知识体系,像儒家的经典,包括先秦的这些经书,就有大量的传统的科学技术这些东西,那结果都体现在这个轴线上。
肖军:那么实际上就是根据了古人那个时候的一个观测,然后他确定了这样的一条中轴线,然后在这个中轴线上面做建筑,然后来规划这座城。
【字幕】
社稷坛
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 肖军
月晷
地平经仪
地平经纬仪
【解说】
2022年1月20日 大寒,一年当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同期】
练练 练练
【解说】
老张将要敲响属于这天的那面鼓
【英文同期】山地
中国人用钟声来唤醒城市,人们因此开始一天的活动。到了晚上,你可以听到鼓声。所以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回家,休息一下。所以是的,这是一个介于白天和黑夜之间的美丽空间。
【解说】
钟鼓楼作为中轴线的北起点,承担着向整个北京城授时的功能。
钟声和鼓声,从城市的中心向四方传递。抽象的时间,便依靠钟鼓声做出了分配。
一天之内有了晨暮,一年之内有了节律。
这24面鼓对应24节气。在农耕时代,人们依据不同的鼓声来计划农业生产。
通过钟与鼓,自然的规律与人产生了联系,人们也向自然学习如何布局城市。
【解说】
沿着中轴线观察整座北京城,山地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摄影作品表达中轴线。
在中轴线的中心太和殿他找到了办法。
【英文同期】山地
我带着这本笔记,试着解释一个概念。
中轴线的概念。你看,这里的那条线,这两页之间的线与中轴线是一样的。当纸页随风而动,轴线保持不变。轴线就是本质,本质永远不会改变。
【解说】
这个能和“中”的概念深度共振的西班牙人,从对中轴线的认知到追寻守中的概念,他发现《道德经》能够启发自己,对以中为尊的理解。
【英文同期】山地
老子在这里讲,在这一章,他想谈的是道本身。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用容器的盖子拍了照片。我钻了一个洞,我把一块石头放在那里,试图展示那个突然消失的时刻。
【解说】
中心是一切变化的起点。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布局的起点,让对称无处不在。
【解说】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 左右对称的布局,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在中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
北京城的壮美秩序
在这段二十世纪三十年年代的航拍影像中可见一斑。
二十年后再梁思成的笔下又一次得到印证.
【字幕】
清华大学
建筑学院
少年梁思成自拍像
【同期】吕舟
我们今天其实北京很多的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存保护下来,跟梁先生那时候不断的在讲,不断的强调都是有关系。
这篇文章, 这个手稿就是梁先生那篇《北京都市计划无比杰作》的手稿。其中这个地方就是北京的城市格局。
这一部分讲到了北京中轴线, 他讲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秩序,形成了一个很壮丽的城市景象。
【字幕】
梁思成在善化寺普贤阁斗
梁思成考察测绘赵州桥
梁思成担任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顾问
【解说】
梁思成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作为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对于北京城以中轴线为核心,依次展开的城市布局毫不吝啬惊叹与赞美。
北京建筑的整个体系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有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同期】吕舟
他讲中轴线上南北起伏 左右对称,怎么对称呢?从皇家的最高等级的建筑,会降到普通的这个居民的住宅的,这种我们讲的四合院的这样一个格局里。实际上我们今天讲的中轴线,就是在这个中心线上所有的建筑群。它是连续的,它是多元一体的。元代最初规划大都城,然后经过明代,明代把这种体系制度又进一步发扬光大。然后到了清代又全部继承下来。
【解说】
如果说中轴线的北段主要是工作区域,那么中轴线的南段,更多地呈现了北京人的生活。
天桥是北京南城的标志之一。元代以前天桥附近,曾是南城的文人聚集的区域。到了明清两代,随着北京城的扩建,这一带商贩云集。茶馆、鸟市、梨园,热闹非凡。
京剧从此起步,
庙会活色生香。
与北面威严的皇家气派不同,天桥仿佛是从紫禁城延伸出来的轴线深入民间生活的触角。
【字幕】
1939年 前门大街
1929年 北平
1933年 北平
【同期】吕舟
它一定是一个古今交融的东西,一定是一个能够体现出古代文明的这样一些特征,同时又反映现代需求,现代生活,现代人对于美的理解,这个功能要求的这样的一个城市。
王军:多样性城市一定是窄路密网,连接有小商场可以逛,可以动不动可就一见钟情,有约会有这些浪漫的东西。
英文同期:彼得卡尔索普
我认为中国的密度是一个优势。我认为这会带来更宜居的社区。你有了更好的社交增值,你有了更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你住在哪里,你和谁住在一起,你有可以走进的社区,这真的很关键。其密度与你今天在中国看到的一样,我认为这是健康的,也是一件非常积极的事情。
【解说】
北京城之所以被称为城市规划的杰作,除了整座城市的对称布局之外,在每一个区域都考虑到了城市功能的多元化。
以天桥为中心,东西两侧对称布局的,是天坛和先农坛。
一个祭天。
一个祭山川。
每年春天开始播种之际,皇帝走过天桥,率领文武百官在先农坛举行籍田礼,亲耕一亩三分地。
自中华文明肇始,中国历经83个封建王朝,408位皇帝,都以保障百姓获得充足的食物为职责。仅仅清朝12位皇帝,就先后200多次踏天桥而来。
字幕:
天坛
先农坛
雍正帝先农坛勤耕图
【同期】吕舟
先农坛其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特别反映中国农业社会的这些信仰的特点。就是什么都是神,什么都有神。我们在中轴线上,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它又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信仰 传统 有直接的关联。我们想通过中轴线申遗把北京老城的,至少是中轴线现在所在的核心区,甚至包括更大的范围,它的那种首都风貌能够更好的呈现出来。
【解说】
作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的吕舟教授,将带着梁先生对北京城的思考,继续寻脉中轴线。为的是从古老传承的智慧之中发掘价值,让中轴线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
【同期】吕舟
我们中国的就是天上的这种所谓自然规律啊,就是我们今天看不到、摸不着的这个天。但我们认为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行,四季也好 四时也好,就是它是不断的这样运行的一个过程。这个东西了不起啊。那我们中国的地下的,落在地上人间的东西。
【解说】
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中轴线还意味着多元一体,开放融合的文化格局。这一点在梁思成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体现地淋漓尽致,续写着永恒之轴的华章。
【同期】吕舟
这是当时他们做的那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那么大家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建国以后第一个放在中轴线上的国家级的重要的建筑。那么怎么样体现跟中轴线呼应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本身是一个古今交融,有古有今,继承传统但同时又有今天的这些要素的现代设计要素这样一个设计,又是一个非常左右对称,非常比例很严谨,很端庄的纪念建筑的设计。
这些建筑群,从永乐皇帝迁都以后一直到我们共和国时期,因为它在城市的核心,因为中国的以中为尊的这样一个传统,所以在这条轴线,就变成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轴线。那么所有重要的建筑,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线和这个区域布局。
【解说】
山地从中轴线对称的理念中,延伸出重叠对折的创意。他选出几幅比较满意的,用一种重叠显影的方式,看看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显影液的作用下,永定门南侧和北侧的中轴线以及景物交融在一起,他认为这是象征开放融合的中轴线的另一种诠释。
【英文同期】山地
中轴线是永远的。形式可以改变,也许在六百年后,也许我们会变得非常不同,或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但轴线会在这里。
【解说】
今天中轴线还在北京城的中央清晰可见,古今交融地彰显一座世界级城市独特的风貌。沿着它,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中最重要的建筑群连成线,成为奉献给全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英文同期】山地
这里准备好了。
我们需要一些贴纸。
我觉得一会儿中间需要贴纸。
【解说】
将北京中轴线从北向南排列的19座建筑,与模特的脊椎骨融为一体,他为这幅作品命名为《奉脊守中》。
【英文同期】山地
我不认为中轴线是分割城市的东西。事实上,它恰恰相反。那条线为两边服务的点,所以它没有什么可分的。它是一种支持。
我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关于城市的想法, 关于一条线支持整个城市,就像脊柱支持身体一样,只是在一个人身上。
【解说】
千百年来,斗转星移,人世变化。但这条中轴线始终守护着北京城永恒的格局。而今天,北京中轴线形成了与明清时期中轴线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区别的文化空间类型。归根结底,人是城市规划的中心。
为人类宜居而修建的城市,当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不仅渗透在城市建筑里,也渗透在人的内心。
【同期】肖军
你要真正能够活好, 需要和人去交往,需要跟自然去沟通。你等于说你这样子,你才能够实现你生命的价值。
王军:早期先人的这些知识和思想,却被我们紫禁城的这个空间给记录下来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南北这条线,也是咱北京城的中轴线。
吕舟:世界遗产这个体系,是一个人类共同保护这些东西的体系,是呈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个平台。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中轴线申遗的核心的意义。
【英文同期】彼得 卡尔索普
我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些事情会发生变化,有些事情总是保持不变。一种人类规模感,这是一种群体感,这些都是城市必须拥抱科技的永恒品质,来来往往的变化。
【解说】
古老的北京城,就像一个完整容纳了宇宙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巨大表盘。
居中78公里长的中轴线,就是穿越表盘的时空轴,也是判断南北的定位器,统领整个城市。
在这座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从日常的生活,到国家的管理,文明的生长, 就在这平衡守中的时空之轴上,持续而稳固地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