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川源

2024-10-30 14: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杨川源同志事迹材料

  杨川源,女,1979年出生,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高级记者。她23年来扎根基层,常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在采访路上。无论山区、海岛,还是田间地头、雪域高原,她都以“深蹲”工作法,用心用情记录时代,创制了一批鲜活有味、创新有质、融合有度的新闻作品。曾10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她主创的报道连续5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2020、2021、2022连续3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是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当选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获浙江省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飘萍奖等荣誉称号。2022年11月22日浙江省委宣传部专门发文,号召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川源同志学习。

  “冲”在急难险重第一线

  杨川源是“采编播”全能过硬的女记者,更是干部群众眼中的“拼命三娘”。她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充分化作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热爱。

  她连续19年冲在台风报道最前线,连年获得抗台先进个人。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台州,临海全市被淹,断水断电。内涝过后,大量垃圾滞留发臭,社会负面情绪严重。得知情况,已连续出差11天,刚刚从抗台一线撤回的她,毅然决定重返台州,奋战7天7夜连续推出蹲点日记,让大家看到了各地志愿者驰援垃圾清运;吃着降压药带领基层党员打响攻坚战的社区女书记等一批鲜活现场与人物。她以真实与真情,凝聚起重建家园的正能量。在2022年12号台风“梅花”中,她坚持到浙江受淹最严重的余姚三七市村蹲点。面对浑浊的洪水,她拒绝坐上皮划艇,把有限的空间留着放更多救援物资,和男同志们一起趟着没到胸口的洪水进村采访。她用报道加速了三七市村排水问题的解决,她用行动鼓舞了灾区群众。

  在2016年 “9.28”丽水苏村山体塌方救援中,她连夜冒雨徒步深入山体滑坡现场,与时间赛跑,连续三天三夜与救援队伍一起,摸爬滚打在老鼠乱窜的泥石流废墟上,报道救援第一现场。其间,堰塞湖几次预警,她多次被动员撤离,却依然坚守,记录下无数不抛弃不放弃的感人瞬间,直到虚脱在一线。被浙江省政府记个人二等功。

  2020年初,疫情如战场,面对谣言带来的惶恐,她放弃视频对话,连夜挺进浙江疫情最严重的温州,以“与你同在”的决心,把“蹲点+专访”钉到感染风险最高的温州六院和大型开放式社区。十天中,她与医护、患者、社区干部群众面对面,挖掘了90后护士病区日记、61号病区第一次交接班等一大批暖人心、鼓人心的抗疫前线故事,破谣言,稳民心。

  一次次“攻坚战”的背后,是杨川源临危不惧的坚韧品格,更是她坚守一线的真挚情怀。她以过硬的作风与本领,让干部群众眼里的记者,更可信、更温暖、更坚强。

  “干”在改革发展第一线

  “要做记录者,更要做参与者和推动者。”是杨川源感悟新时代好记者的使命。因为“干”在第一线,她总能在宏大的时代主题中,找到冒热气、带露珠的基层落点。她主创的《“并村”之后》、《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她能力作风的典型体现。

  2019年,她抓住基层治理改革“并村”之后的矛盾“窗口期”,扎进浙江并村数量最多的温州永嘉县,连蹲8个村。听不懂温州话,她就一点点猜,一点点磨。面对误解与拒绝,她就干脆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跟老乡们推心置腹地讲见闻,唠发展。硬是从繁杂的乡村日常中,挖掘到了“一根水管、一片鸭棚、一条山路”背后“并人、并心、并事”三个典型矛盾,直面问题找方法,有效凝聚了基层治理改革的共识。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也是她奔波在“浙黔”两省,跟踪记录支教校长陈立群的第三年。在陈校长即将返回浙江前,她带领团队再次向着贵州大山深处出发,在瓢泼大雨中,精准捕捉到了苗寨孩子们喊出的真挚请求“陈爸爸不要走!” 和陈立群坚定的回答。这“别而不别”动人瞬间,彰显了“拔穷根”的中国信念,也正是她“好记者永远在现场”的业务追求。 

  2021年全国正在推进“数字中国”,浙江处在数字化应用落地的攻坚期。她迎难而上,直面“穿透力不够”“部门协同难”两大基层数字化改革典型难题,蹲点 8个月落地11个数字化应用的“改革黑马”—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改方法,改视角,跳出文件寻找改革与群众需求的连接点,刻画了打通163个服务事项,有效缩短办事流程的“企业在线”专班;挑灯夜战打通数据孤岛的“窑洞”专班等一批鲜活的改革者群像,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改革方法。报道一推出,在浙江全省引发热烈反响,以蹲点报道的“时度效”,树立了“人人都是改革者,处处都有改革劲”的时代精神。基层都叫她“乡村女干部”,改革“知心人”。

  “闯”在融合发展第一线

  融合创新、切合时代是她敢闯敢试的动力源泉。2023年她带领全省蹲点团队,积极总结新型主流媒体记者“深蹲”工作法,出版《在一起—来自蹲点一线的报告》,建立并推广“实战—理论—实战”闭环蹲点调研模式,带动省市县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做好一线深度调查报道。

  她勇于“自我革命”带头转文风、转作风。2023年3月在浙江广电集团上下合力的支持下,她开设了全国首个专攻蹲点报道、以记者命名的“川源蹲点工作室”,在《浙江新闻联播》里开设《川源蹲点观察》,开展“改变说话方式”改革,受到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她直面问题,做行动派。2023年6月,进一步在浙江全省十一地市,与各地宣传部、新闻机构共建“基层观察点”,撬动基层新闻传播力。实施“地方联播提升工程”,倒逼基层观察点市县在“地方联播”中开设“蹲点专栏”。在实战中,推动“1+12+N”蹲点团队体系建设,打造地方宣传IP。 

  她身体力行“主力军挺进主战场”。2023年9月带领团队创办新媒体专栏《一瞬间》,探索以“一瞬间”为触点的“大小屏”内容转化新方法。“真、短、快、活、强”的主流媒体理论传播短视频广受好评,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创新理论传播”项目扶持,增强了重大理论群众性解读的传播力。

  “做顶天立地的记者。”是杨川源同志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对“好记者”的召唤。杨川源同志以扎根时代的视角,扎根人民的作风,扎根基层的本领,扎根融合的能力,带动更多记者“扎下去,强起来”,奋力奔跑在新闻事业的第一线,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