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登记表
报送单位 |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
||
作者姓名 |
杨川源、孙汉辰、 王西、王鑫、 叶欢娜 |
作者工作单位 |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 |
作品标题 |
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 |
||
刊播单位 |
浙江卫视 《正午播报》 |
刊播日期 |
2020-08-24 |
字数(时长) |
3分34秒 |
作品体裁 |
电视消息 |
获奖证书类别 |
作者 |
||
推荐理由 |
采写简况: 2020年是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教育扶贫是这场全社会攻坚“交响大合唱”中的重要乐章。2017年开始,浙江卫视记者深入苗寨,持续跟踪记录来自浙江的支教校长陈立群,为提升贵州台江民族中学教学质量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引发广泛反响。当年陈立群被评为“浙江骄傲”人物,随后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时代楷模”。在他的努力下,2020年高考台江民族中学实现了本科率从10%到79%的逆袭,2200多名民族地区的学子走出大山,实现大学梦。8月,花甲之年的陈立群,即将告别台江。记者在三年持续记录这一典型人物的基础上,将“最后一次家访”作为新闻价值集中体现的节点。冒着贵州山区连续的暴雨,通过记录展下村金榜题名榜单前的谢师合影、雨中孩子们大声呼喊的 “陈爸爸,不要走”等典型场景,生动展示了贵州山区群众对陈立群发自肺腑的感激。片中陈立群一句“我拄着拐杖也要来关注台江教育”,更体现了他“久久为功”的教育扶贫情怀,传递了东西部协作“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意义与坚定信念。 作品评价: 一.持续跟踪 践行“四力” 记者三年里多次往返浙、黔两省,在对陈立群的持续跟踪报道中,与被采访对象及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在不断深入蹲点中积蓄了判断该事件走向和新闻价值的能力。在陈立群即将支教期满返回浙江时,冒着贵州大山中的暴雨完整记录了“最后一次家访”现场,体现了践行“四力”的职业精神。 二.场景叙事 以情动人 这条消息既是现场抓拍,同时也体现着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在第一次考出9名大学生的苗寨展下村,从村口老乡们自发地迎接,到红榜前争相谢师;从孩子们高喊陈爸爸不要走,到村民唱起山歌为老校长送行,把整篇推向高潮,人物个性跃然片中。 三.新闻背后 揭示变化 消息聚焦一个现场,通过三年两次辍学又两次被拉回课堂的邰子涵考取大学后,一家三代意识的转变;展下村200多名村民和乡贤,自发成立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等,展现了陈立群教育扶贫的理念已经对贵州山区群众带来了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社会效果: 报道在浙江卫视播出后,以其强烈的现场感染力与传播力,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反响。陈立群回杭后受到浙江省委书记的亲切接见,并被推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节目在中国蓝新闻、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分发,全网点击量迅速突破千万人数。发挥了主力军占领主战场的融媒传播优势,及时有效地传递了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念与信心。 获奖情况:报道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新闻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