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者书记”扶贫记 | 总书记同我视频连线,勉励为乡村带来新变化

2020-09-23 17:5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人民日报社吕晓勋:

  凡是本事,学到就是赚到

  “记者书记”档案

  吕晓勋,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评论员。2010年进入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校检组工作,2014年调入评论部新媒体评论室任编辑。2018年7月,人民日报社选派干部驻村,他主动报名,到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任第一书记至今。

  最近,一些长期在县城、北京居住的村民,回到河北省滦平县于营村时,他们都感叹,于营村的道路宽畅了,过桥更安全了,污水有地方倒了,户厕安到家了……于营再也不是过去那个脏乱差的穷山村了!

  村民的肯定,映照两年扶贫的轨迹。2018年7月至今,无论村容村貌,还是产业发展,于营村有了不少新变化;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已全部脱贫。这得益于人民日报社、滦平县各部门,以及一些爱心企业的倾力帮扶,更离不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付出。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的分内之责,换句话说就是底线要求,必须达到的。这也是不久前进行的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的主要内容。

  而从高线看,是否能为村里留下一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一套务实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队伍,更体现帮扶的质量和效率。

  完成的关键,在于走好“扶贫三步”。

  第一步,完成自身角色转换,学会谋全局和抓具体业务统筹兼顾。第二步,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坚持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责、补台不拆台。第三步,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用十分的信任和充分的理解,促成他们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总结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比如和村干部打交道时,如果没有在扶贫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你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情感上形不成共鸣,你就听不到他们的心声,做不到让他们各展所长,工作也就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算不上什么经验的心得是,一定要把“我感兴趣”的计划,转化为“我们都感兴趣”的项目。

吕晓勋(右)帮助于营村村民挑选外送土豆。

  今年开春的两委会上,我和驻村干部提出调整种植结构,腾出一部分土地,由一名村干部牵头,带领村民种土豆。

  没想到支委陈利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事后聊天,才知道他之前种过土豆,相比秋葵,他在管理上更有把握。既能增收,还能带贫,何乐而不为?可见,用正向的“劳有所得、功有所奖”来引导,对于树立村民的发展信心,以及探索村自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今年,村集体发展土豆、秋葵、玉米等“小菜园”项目,实现毛收入7万多元,帮助2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增收5万多元。村书记说,“看到了真金白银,大伙儿发展更有信心了!”。

于营村村民清晨采摘秋葵。

  需要指出的是,村里的一些工作,并不是都像发展产业那样有钱挣。更多的时候,是下了不少功夫,费了不少口舌,还不少挨群众骂。

  最典型的莫过于安路灯、打水井等公共事业的筹划。有心的老百姓,会私下管你要。确有需求、安排合理也就罢了,要是明显为他个人考虑,那肯定会有人以此说事,责问“凭啥照顾他不照顾我”?这就需要村干部、驻村干部加强责任意识,坚持秉公办事。凡事出于公心,一碗水端平,该干的干,不该安排的坚决不安排,把所有公共设施建在最需要的地方,村民哪怕当时有怨言,过后相信他也会由生气变服气。

吕晓勋(中)和驻村工作队员讨论村庄小品设计规划。

  “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从感情上,我同情村里平均年龄超过55岁的村干部。工资不高,天天上班,日日串户,作为后辈,心有敬意。从工作上,对他们还是有更高的期待。毕竟,脱贫摘帽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很多短板要补,很多弱项要加强。光会做群众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敢于走出心理舒适区,学点新技能,拥抱新变化,这是新时代的村干部应该具有的正确工作态度。要相信,和种地一样,凡是本事,学到就是赚到。

  2019年1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报社新媒体大厦10层移动报道指挥平台前,总书记同我视频连线,了解村里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实实在在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乡村带来新变化”。总书记的话,让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与责任。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珍惜在农村一线挂职锻炼的宝贵机会,沉下心来,多做实事,引导和协助村干部,把时间和精力多用在强化党建引领、发展多元产业、改善村级治理上,让于营村有更多新变化,让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更多阅读:

  “记者书记”扶贫记︱一张登记表,让一筹莫展的我找到突破口

  “记者书记”扶贫记︱网络助学,400余爱心人士“结对”千名学子

  “记者书记”扶贫记︱鹦哥岭的绿水青山,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

  “记者书记”扶贫记︱一万枝扶郎花订单,完成时间紧张得令人窒息

  “记者书记”扶贫记|马家洼村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打工挣了钱

  "记者书记"扶贫记丨一根黄韭菜,改变了宋亮村

  “记者书记”扶贫记 | 20年后,我与母亲的接力扶贫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390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