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王震:
扑下身子、找准路子,鼓起村民钱袋子
“记者书记”档案
王震,1999年参加工作,中国日报社技术部运维工程师,2017年8月2日到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高排乡南田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
一米八的身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脸阳光的笑容,这是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高排乡南田村老乡对我的第一印象。三年多来,我从北京来到赣南这个偏僻小山村,扑下身子扎根基层,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把自己融入到南田村,积极帮困解难,发展产业。
扑下身子 当好村民贴心人
我是中国日报社技术部的一名干部,从事技术维运工作多年,曾被派往美国、英国等海外分公司工作。回国后,报社优秀第一书记冯宗伟精准扶贫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不由得心生向往。我向家人和朋友吐露了自己到基层去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和支持。报社领导了解情况后,也主动与我交流谈心。一番推心置腹的暖人话语,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2017年8月2日,我带着新的身份——扶贫第一书记,从北京来到了南田村。习惯了以往的工作环境,见惯了大都市的繁华,这个赣南山村的面貌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村庄脏乱,好多土坯房;道小路弯,坑洼不平;田里屋外,看到的都是老人小孩,没几个年轻人。
南田村全村1904人,其中贫困人口68户347人。村里不仅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基础也很薄弱。面对现状,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一个毫无农村生活工作经历的人,怎样才能开展好工作?扶贫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入户调研,与村民交谈,向乡村干部学习,向其他村的第一书记取经……我的裤脚常沾满了泥巴,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扑下身子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熟悉了全村68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掌握了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户长会等,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共同探讨制订脱贫计划。
通过走访每家每户,我深入了解各户的致贫原因和需求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有一户贫困户,最初在广州打拼,生活条件还算不错。由于后期在医院检查出鼻咽癌,高昂的医疗费用一下子改变了他的生活。后来,通过健康扶贫等措施,这户贫困户的生活渐渐好转。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如何适应基层生活,与老乡打成一片,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刚接触基层工作时,我确实不知从何处入手。如今,村民们远远看见我会上前打声招呼,热情地唠上几句家常,这已经成为村里大家最熟悉的场景。村民们还亲切地称我为“贴心人”。
找准路子 鼓起村民钱袋子
我深知,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
扶贫关键要让群众有增收致富的产业。南田村原来的主导产业仅有水稻和脐橙,制约了村民增收,青壮年都纷纷外出打工赚钱。
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我在入户走访中,积极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继续扩大脐橙种植面积,发动亲朋好友购买脐橙,千方百计解决农户脐橙种植技术和销售问题,了解扶贫产业发展和贫困户本地就业情况,为贫困户充分就业和增收创造条件。
同时,我与村“两委”班子一起抓好产业发展,引进小龙虾养殖、贝贝小南瓜、灵芝种植等产业,组建产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构建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还积极争取“娘家”中国日报社的支持,在村里建成了一个700平米的养殖扶贫基地。针对产业链发展的瓶颈,我又帮助顺得利脐橙专业合作社开拓了小南瓜的储存、分拣、销售业务,实现合作社年均分拣、销售贝贝小南瓜1500万斤以上。
王震(左一)在贝贝小南瓜大棚帮忙
目前,全村脐橙种植面积达到3500多亩,并建成了3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100亩贝贝小南瓜大棚种植基地、50亩灵芝种植基地,带动近百名村民务工。
结好对子 搭建扶智新通道
摆脱贫困,必须通过教育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得知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都在本乡接受教育,便萌生了引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到村里的想法。
在我的沟通和协调下,中国日报社捐资在高排中学设立了奖教奖学基金。同时还开展了“双师课堂”英语远程教育扶贫项目,让海外的专业外教通过远程视频互动进行英语教学。
通过数年的持续帮扶,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听读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的中考成绩跃升到了全县第4名。为了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帮扶效果,我还促成了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英文报和会昌二中、高排中学的三方帮扶支教协议。二十一世纪英文报“双师课堂”、英文报教学、教师培训等帮扶项目前后落地会昌二中,也辐射并带动了县城其他中学和高排中学的发展,达到了互帮互学、共同发展的效果。
挑起担子 竖起党员主心骨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我没有忘记村第一书记的职责,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驻村帮扶工作全过程。
面对党支部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意识不强等现状,我切实担起加强基层党建的任务,带领南田村党支部抓实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探索实施了“党建+队伍建设”“党建+宣传引导”“党建+互联网”“党建+精准扶贫”“党建+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作模式,调整村党支部书记,新增2名年轻的村干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5人,发展预备党员2名,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奠定了基础。
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项目建设、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珠高线、石陂水库等项目建设中,我带领村里的党员,耐心调解群众矛盾,做好征地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义务劳动,积极投身村庄环境整治。
干出样子 赢得群众好口碑
一心为扶贫,一刻不停歇,一直在坚守。我告诉自己:我来到这里,不是虚度光阴的,就是要实实在在为村民百姓做些事情,帮助他们早日走上富裕道路。
在入村的主干道上,有一座两侧无围栏的小桥,桥面仅有3.5米宽,桥两端落差比较大,轿车通过时很容易碰撞到底盘,妨碍了村民的安全出行。我了解情况后,从报社争取到资金对桥梁进行了扩建加固。经过加固后的桥梁,不但桥面扩宽到6.3米,增加了人行道,在桥两侧还新装了两盏路灯,修建了一个水陂、三个便民洗衣台。每每提起这座桥,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王震(左二)帮助贫困户收割水稻
驻村以来,我积极向中国日报社、省市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开发种养扶贫产业基地、实施教育扶贫项目等;引进客商投资发展灵芝种植、小龙虾养殖、小南瓜种植等;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0万元;2020年南田村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千多元增长到现在的超过5千元。南田村2018年顺利整村脱贫,2019年经江西省验收,原本是国定贫困县的会昌也实现脱贫摘帽。
2019年8月,在南田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期满时,我向单位提出申请延期,选择了留任。我觉得还有太多的未完之事,太多的乡情牵挂。
南田脱贫了,留任的我没有放慢工作节奏。2019年底是会昌县脐橙、桔柚和贝贝小南瓜丰收时期,我通过各种渠道帮助销售脐橙3万余斤、桔柚4万余斤、贝贝小南瓜8万余斤,销售额60万元以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第一时间返岗,带上方便面,参与和组织值勤值守、防病抗疫宣传等;疫情过后,帮助村民复工复产、销售滞销农产品、复耕开荒……
真正扎下根来、扑下身去、蹲到村里,摸清底子、找准路子、迈开步子,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我将继续扎根会昌这片红土地,用激情与深情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逐梦前行。
本期编辑:刘洋 温娟 张君
▼ 更多阅读 ▼
“记者书记”驻村记 | 继续扎根!让“摘了帽”的里才村越来越好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