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绿染吕梁

2021-10-28 15:3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绿色序曲

  

  《绿染吕梁》解说词

  第一集《绿染吕梁——绿色序曲》

  引 子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在考察了吕梁黄土高原上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状况之后,感慨地说,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宜人类生存!

  中阳县西部的军山地区,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地方。

  30多年前,军山山脉大部分山头都是树木稀疏的荒山秃岭,庄稼十年九旱,收成微薄,当地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斗转星移,岁月交替。中阳人、吕梁人没有因为外部世界的看法而妄自菲薄,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追求共同的美好生活,他们付出了数十年的艰辛努力。如今的军山山脉,满目青翠、生机盎然,已经是一个总面积达53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纵贯中阳南北18公里的森林公园。

  类似于军山森林公园这样的巨大变化,正在遍布于吕梁山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处山野河谷。绿色的希望在孕育、绿色的生长在持续、绿色的生态在形成、绿色的未来在呈现。绿色,正在遍染吕梁大地……

  吕梁,也因此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吕梁市,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

  吕梁山脉往东延伸,缓慢降低为低山丘陵,最后隐没于太原盆地的平缓地带,沿汾河走向与太原、晋中相接。

  吕梁山脉自西倾斜,山势东高西低,是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隔黄河峡谷,蜿蜒与陕北榆林、延安相望。

  吕梁山脉最高峰,是位于吕梁方山县和交城县交界处、海拔2831米的关帝山主峰孝文山。

  关帝山下的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横跨交城庞泉沟镇和方山麻地会乡,保护区10443公顷面积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华北绿肺。

  在吕梁山脉主脊线两侧,从北到南分布着蔚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茶山省级森林公园、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阳沟省级湿地公园、梅洞沟省级湿地公园、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陈家湾省级湿地公园、吕梁山省级森林公园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生态保护区域。

  这里奇峰耸立、森林密布;百花争艳、百草丰茂;有山皆青、有水皆秀、有石皆奇、有树皆美。这些森林和生态景区在吕梁山中部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无缝连接的绿色生态长廊。

  吕梁全境范围内,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2%,吕梁山两侧大小河流全部属于黄河水系。除了森林茂盛的中部吕梁山脊,大部分地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因为林木覆盖率低,这里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土流失还很严重,十三县市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从数万米高空拍摄的卫星成像地图上可以看到,在吕梁西北部有一小片异常醒目的绿色,突兀呈现在大片黄土丘陵的中央位置。这里,就是位于临县、兴县交界处的紫金山和大度山。

  紫金山和大度山在地质学上被统称为紫金山岩体,这块以海拔1800米的高度明显出露于周围黄土地的巨型岩体,呈北西——南东走向,长7.5公里、宽4公里,面积2230公顷。研究表明,紫金山岩体属于早白垩世地幔岩浆上涌活动形成的产物。

  古代兴县、临县都抢着把这里定义为本县域的胜景,兴县说“紫荆卧云”,临县则称为“紫金瑞云”。

  《兴县志》记载,北魏时期的紫金山,还是“林木茂密,虎豹穴藏,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深山密林,但到了明代末年,松柏等林木被砍伐一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只生长着小片稀疏的山杨、辽东栎和灌木。

  1958年,临县成立紫金山国营林场,1968年,兴县也建立大度山林场。张瑞平和他已去世的父亲都是紫金山林场的职工。经过两代人数十年的持续努力,一南一北两个林场先后栽植了大片的油松、落叶松、侧柏、刺槐等林木。尤其是近年来,两县人民政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以紫金山、大度山为中心的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从卫星地图上测量可以知道,这片墨绿色区域的总面积已经扩展到了大约9000公顷,超过了紫金山岩体的三倍。

  紫金山、大度山是临县、兴县流入黄河一、二级支流共十余条河流的发源地,其地理位置、生态区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典型样板。

  近年来,吕梁各级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空前加大,吕梁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参与退耕还林、荒山荒坡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吕梁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恢复林草生态、重建绿水青山,是新世纪带领全市人民实现中国梦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走遍吕梁,我们依然可以在许多地方寻觅到这片土地数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生态密码。

  文水三道川刘家嶂东沟内,生长着一株主干粗大,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树,这种树木的学名叫辽东栎,是壳斗科栎属的落叶乔木,别名又叫做橡树、柞树、柴树等。

  到了秋季,这棵古树的巨大树冠会展示出它夺目的惊艳。从空中俯瞰,树冠的颜色五彩斑斓,相同的叶片竟然呈现出许多种不同的色彩。或许,吕梁当地人所称的别名“彩树”,才是对这个树种最准确的定义。

  吕梁黄土丘陵区以彩树命名的古老村庄,有临县的彩树岭、方山的采树峁、离石的采树局、采树沟,孝义的棌树梁、交口的采树角等。

  交口县正是中国辽东栎天然林的核心分布区,以辽东栎为主的林地总面积多达46000多公顷。2019年7月,为了保护大自然传承下来的古橡树林,交口县国营林场在高庙山脉的西交子村附近,开始建设一个占地面积1000公顷的古橡树公园,公园内森林密布,橡树占比达80%以上。

  吕梁以桑树命名的村庄也有很多。兴县、离石、孝义都有一个叫桑湾的村庄,还有临县的桑墕、文水的桑村、汾阳的桑沟、桑枣坡,交口的官桑园等。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石楼县龙交乡上庄村前的河谷里,至今还生长着30余棵郁郁葱葱的古桑树。村里老人回忆,上世纪初,这条河谷里还有很多粗大的桑树,这大片的桑园曾经属于300多年前一位苏姓财主。

  根据植物学研究者对2000多年以前黄土高原花粉测定的结果,橡树、桑树都是吕梁地地道道的乡土树种。

  相关研究也表明,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并不严重,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疏林灌木草地。而海拔较高的吕梁山脉,则覆盖着大片茂盛的巨型松柏,生活着虎、豹、熊、鹿等许多大型野生动物。

  春秋时代,史书记载石楼屈产河流域被开辟为驯马川,盛产良马。战国时铁器开始应用于农耕,吕梁山以西的三川河流域新设中阳、蔺、离石、皋狼等县邑扩大垦殖、发展畜牧。

  到了西汉,汾阳西北边浅山区也多被辟为牧马草坡,同时在三川河流域继续烧林开荒,往北在临县湫水河、兴县蔚汾河、岚县山间盆地,往南在石楼义牒河等流域扩展垦殖,河谷地带的成片林地被开拓为新农区。

  东汉晚期,湫水河以北的吕梁山西侧被羌胡占据,县邑均废,仅留下西河郡治离石一线孤悬,农田荒芜。

  到曹魏时期、再到刘渊起兵离石左国城之后的数百年间,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吕梁山西部丘陵山区,包括三川河流域,森林植被又恢复了起来。

  北魏时期,吕梁山中段高大茂林遍布,巨木良材甚多,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京洛材木,尽出西河”。西河指的是从离石迁至汾阳兹氏的西河郡。当时汾阳北部的白彪岭“怀山襄陵,古木参天”,汾阳、文水北部的隐泉山(子夏山)上,也是“层松饰岩,列柏绮望”。

  吕梁山林木被大规模砍伐始于隋唐时期。

  隋朝末年,文水县出现了一位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木材商人,他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武士彟在文水二道川、三道川和文峪河上游一带“丛林森茂”之处砍伐售卖木材,“因致大富”。他依靠雄厚财力辅佐唐高祖李渊,成为开国功臣。

  唐王朝兴建宫殿、桥梁所用原木,史载“松出岚、胜州”,“大阳、蒲津桥船,岚、石等州折丁采木,浮送桥所,役匠造供”。当时的岚州和石州,所辖范围包括了如今岚县、兴县、临县、方山、离石、柳林和中阳的大部。

  经过隋朝至唐中期皇家采伐,三川河、湫水河、蔚汾河流域已无巨木良材。到北宋,皇室长期采运吕梁山木材,已是“松山多童”。

  之后,明代万历年间的岚县县令谈应春,还能看到不少地方“碧流襟遶、松杉蔚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因人口激增而大肆摧毁山林植被、拓荒垦田,天然植被面积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小。

  明代兴县的许多山地已经是“童山不毛”。清初的石楼则是“环邑旷土,一带童山”、“地亩尽在高岗斜坡之间”。孝义境内“西山高下皆瘠土”。光绪年间的离石吴城,是“层层鸟道乱山多,白草黄栌遍石坡”的残破景象。

  由于人类过度樵采林木、开垦农田,吕梁黄土高原上原生的天然植被已完全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垦种的耕地或荒地。山地的原生植被也大多被破坏,自然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森林的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吕梁境内的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从宋代以来肆意改道、泛滥成灾,建国初期才得到初步治理。

  西部黄土丘陵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旧是风卷黄沙起、雨落泥石流,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蔚汾河等黄河支流水患严重,每年都给黄河输送了大量泥沙。

  面对历史留下的这一大笔欠账,在支离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吕梁各级政府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实施大规模的人工植树造林,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主动改善生存环境,显现出了政府行为巨大的推动力量和超常的发展速度。

  1978年秋,“三北”防护林建设在吕梁山区九县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而实施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至2012年,吕梁累计完成“三北”造林550万亩,基本形成了带网片、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中阳军山、岚县皇姑梁、离石平顶山、兴县大度山、双双山等工程,都已郁闭成林,达到了近自然林态。

  森林之所以能够保持水土,是由于森林的树冠对于降雨有截留的作用,林地当中接近地面的矮小草本、苔藓地衣等地被物,比较起裸露的黄土地,有更强的吸水能力和透水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地面径流,削弱侵蚀力量。

  在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的吕梁局部地区,过去的侵蚀沟不见了,水不出沟、土不下山,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吕梁市开始实施第一期退耕还林工程。这项工程涉及全市十三个县市区的137个乡镇、5900多个自然村。到2012年,全市已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417.7万亩。

  随着绿地面积逐年增加,吕梁市满目荒凉的景象开始变了模样。中阳县城的凤山、卧龙岗;离石城区的龙山、凤山、虎山;柳林县城的南山、北山;石楼县城的南山、北山、西山;交口县城的西山、南山、东山等昔日的黄土丘坡,都慢慢披戴上了青衣绿帽,体现出了森林样貌的生态效益,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吕梁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近几年来,造林绿化资金投入猛增,每年都达到12亿元以上。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总面积快速发展到5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3.2%。

  吕梁市以每年50万亩以上的造林任务,推动沿黄四县生态治理,近三年平均泥沙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近4000万吨,减少量达70%。从2016年开始,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18毫米,均值高出多年平均值32.5%。2017年《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

  2018年,吕梁市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太行吕梁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政策机遇,提出要在三年内,让330万亩宜林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让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让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从山庄窝铺搬出来,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2018年开始实施的“三个100万亩”工程。到2019年,这项工程已累计投资70多亿元,完成荒山绿化330万亩、退耕还林23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万亩。

  在吕梁山区生态修复的重点治理区域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吕梁全力做好“增绿、增彩、增财”三篇大文章,努力让表里山河美起来、绿色产业活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近几年来,吕梁市创造性地推广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规模化造林、项目化造林和“支部+合作社”造林模式,通过退耕奖补、造林务工、森林管护、苗木销售、经济林提质增效和合作社利润分红等渠道,让100多万人通过生态建设增收、11.5万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造林和森林管护脱贫。绿水青山已经变成了贫困群众的致富靠山。

  2017年,全国林业生态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联合行文,全国推广合作社造林模式。

  如今的吕梁,每个县都至少有一个绿意盈盈的城郊森林公园。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通道绿化率达到80%,形成了景随路走、绿随车移的生态走廊。绿色已经成为吕梁发展的最美底色。

  在“2019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吕梁市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吕梁市区西南部、柳林县李家湾乡的仙童山上,这两株生命力旺盛的千年古柏,亲眼目睹了千百年来这里曾经茂密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又在新世纪里见证了吕梁人在这里留下一条条人工造林的鲜明痕迹。这样的痕迹,如今遍布在吕梁山的南北西东。

  它们,是吕梁人镶刻在大山上的美丽指纹;它们,也是吕梁人泼洒于黄土地的绿色水彩,沉稳着色、恣意浸染,重新装点着吕梁的锦绣山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