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绿染吕梁

2021-10-28 15:3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第三集《绿染吕梁——金山银山》

  引子

  八月剥枣,是《诗经》关于红枣的记载。

  红枣,是源于中国的特产树种。在吕梁黄河沿岸地区,因为其耐旱、适应性强的特点,枣树更是发展节水型林果业的首选良种。柳林县孟门镇高家塔村的这一片古枣树林,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汾州核桃产地汾阳市南偏城村,这一株树龄达670多年的核桃树,在霏霏细雨的滋润下,浓绿的叶片、淡绿的果实愈发娇翠欲滴,生机勃发。

  “枣想核你在一起”,是一句描述红枣核桃营养价值的广告词,而它们一起在吕梁繁衍生息的历史,早已超过了千年。

  如今,吕梁红枣种植面积达20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300万亩,红枣和核桃,是吕梁老乡们一起追求致富梦想的金山银山。

  

  盛夏时节,临县克虎村村民郭燕燕在黄河滩上的红枣林,青绿的果实挂满枝头。这种区别于黄河沿岸传统树种的矮化枣树,是郭燕燕几年前引进种植的“临黄一号”抗裂果新品种。

  临县红枣种植面积达56700多公顷,绵延百公里的沿黄8个乡镇密集分布着成片的枣树林。临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授予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等称号。红枣是临县30多万枣农赖以增收致富的农业支柱产业。

  因为品种单一,临县红枣主要面临春季病虫害和秋雨裂果两大问题。2007年秋天,阴雨连绵,临县红枣几乎全部绝收。

  郭燕燕在黄河滩地上栽植的矮化枣树,因为有了充足的水肥条件,加上精细的田间管理,病虫害得到防治、裂果率大大降低。从20多个优质品种中遴选出来的临黄一号,个大肉厚、品质上乘。1公斤红枣鲜果售价达到12元,远远高于传统木枣的销售价格。郭燕燕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枣种植大户。

  同样处在黄河岸边的兴县罗峪口镇李家梁村,早在20多年前就尝到了滩地种植红枣的甜头。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李家梁村自发组织劳力,用了10多年时间在黄河滩筑坝垫地300多亩,全部栽上了枣树。滩地红枣的效益比山地红枣高出数倍,依靠红枣一项收入,李家梁村成为黄河边上的富裕村。本世纪初,李家梁村全体村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历经3年的艰辛努力,在黄河滩又建成红枣林地400多亩。近年来,村里成立合作社对800多亩红枣林实施集中管护、精细作业,有效保证了黄河木枣的品质和产量。2019年,李家梁黄河滩地红枣总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6000元。

  吕梁沿黄4县的枣树大都分布在干旱贫瘠的土石山和黄土山丘之上,这里远离现代化城市和交通干线,没有大型工矿企业,土壤、水源、空气中没有任何污染,产出的红枣完全符合国家级产地环境标准,是货真价实的原生态有机食品。

  2015年,吕梁枣区迎来少见的大丰产年景,临县是吕梁最大产枣区,产量高达1.8亿公斤。但在枣区,枣农卖枣的钱还不够雇人打枣的工钱,导致漫山遍野的红枣挂在枝头无人采摘。因为缺乏市场的引导和推广、缺乏产品深加工的需求,吕梁红枣良好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枣贱伤农”的问题成为制约吕梁红枣产业发展难以跨越的瓶颈。

  多年来,吕梁沿黄4县各级政府和枣农,在旱地红枣的生产和推广环节做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2014年,临县实现红枣出口零的突破,近年来每年都有数百吨至上千吨红枣出口海外市场,让当地枣农看到了依靠红枣增收的希望。临县还将碛口古镇打造成为红枣产业和旅游结合的示范景区,连续4年举办中国碛口“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大大提升了临县红枣在全国的知名度。

  石楼县红枣产地绝大部分都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从2001 年开始,全县实施了较大规模的红枣品种改良和推广,引进嫁接了帅枣、交城骏枣、冷白玉、山东梨枣、大荔蜂蜜罐、六月鲜、河北赞皇大枣、聊城圆铃枣等省内外优良品种。石楼帅枣经分类后, 一级枣每公斤售价可以达到10 元至12 元,二级枣也可达6元至8 元。石楼县在打造6 个万亩红枣精品示范园的基础上,由政府出资,加大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的投入。2019年,全县共有848户枣农、2374人通过参加经济林提质增效增加了劳务收入,全县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9.95万亩。

  近年来,柳林县重点在沿黄孟门、军渡、石西、三交4个乡镇大力推进红枣新品栽植,发展大棚栽种、矮化密植,推进裂果防治,打造红枣集贸市场,研发红枣饮料等功能性食品,全面加快枣业转型升级。红枣年产量达到3万吨,红枣产业成为柳林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

  三交镇是全国闻名的红枣贸易集散中心,影响力辐射全国各地。2013年9月,三交镇沙坪则村成立了红灵芝鲜枣开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完成投资1000余万元,在黄土高坡上建设了具有抗旱、防雨、防雹功能的现代化大棚,生产红灵芝鲜红枣。大棚内栽植了早熟的爆米花、子弹头、六月鲜、七月鲜等品种,在六、七月份成熟上市;中熟的牙枣、木枣、骏枣,在八、九月份成熟上市;晚熟的灰枣、沾化二代冬枣,在九至十一月份成熟上市。大棚红枣每亩育苗260株,单株产量15公斤,亩收入高达2万余元。

  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围绕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品种和产品,在精深加工和差异化供给上下真功夫,是吕梁红枣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的不二选择。

  这里,是位于吕梁山东部丘陵地带的汾州核桃主产区。

   70多年前的建国初期,汾州核桃年产量仅有40万公斤。1980年代,汾阳县核桃年总产达到500万公斤。而到了70多年后的今天,吕梁13县市区核桃种植面积超过了300万亩,初步建成了吕梁山东部边山地区100公里核桃林带、西部黄土丘陵山区200公里核桃林带;建设了汾阳宋家庄、杨家庄、协和堡、孝义柱濮、离石垣上、柳林龙门垣、中阳暖泉等40多处万亩基地。常年产量达到5000万公斤以上,主产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2000年以前,吕梁西部山区核桃种植面积零星分布,形不成产业规模。2000年以后的20年间,西部山区各县区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以增加收入,核桃经济林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的红枣经济林。临县、离石、柳林、中阳、石楼等县区核桃种植面积都超过了20万亩。

  东部的汾阳、孝义、文水等市县作为传统的核桃产区,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汾阳市核桃种植面积已达到55万亩。随着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快速增长,核桃市场价格也不断波动,市场对核桃品质、价格的敏感反应,成为吕梁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需要长期、积极应对的产业课题。

  中阳县金罗镇于家山村的70多名农民,于2009年成立了熊熊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和管理全村的200多亩核桃林地。

  从2016年开始,合作社依托山西农大专家团队,在于家山建立核桃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以提高核桃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他们引进了大果型核桃新品种“中核香”和“农核1号”、鲜食型核桃新品种“绿香”和“中核4号”等核桃新品种10余个,为优化和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核桃产品打好了基础。

  实施地布覆盖、生草覆盖增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发挥了提温、保墒、抗旱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达到核桃生产有机化的目的。

  实施夏季修剪、减密控高技术,解决了中阳核桃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足问题,有效增加了核桃单位面积产量。2019年,熊熊山合作社核桃亩产超过200公斤、总产量达到4万多公斤,社员人均核桃收入7000元。

  吕梁市受寒流及冷空气影响,每年4月中下旬很容易发生晚霜冻花灾害。此时,正值核桃花芽萌动,耐寒能力降低,晚霜一扫,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熊熊山核桃试验示范基地前几年引进了抗晚霜核桃新品种“寒丰”和“元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核桃晚霜冻害损失。但是,2020年春天,吕梁市遭遇强冷空气袭击,大部分地区连续数天夜晚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核桃花芽遭受严重冻害,熊熊山试验示范基地也未能幸免。

  吕梁市核桃产区如何提升应对晚霜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科学化管理、科技化引领,是吕梁核桃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孝义市依托核桃种植传统优势,聘请山西省林科院专家为核桃产业发展技术顾问,建成集试验、示范、培训、培育等为一体的高贤垣千亩核桃示范基地,高标准栽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中林”“晋龙”等优质矮化核桃品种。园区内采取“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物候期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管护,做到中耕除草、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越冬管护“五到位”。同时建成优良砧木种子园和全省一流的良种核桃示范园,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纯种苗木。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下池家庄的汾阳市核桃良种繁殖试验园,是国家级核桃良种基地、山西省华北核桃种质资源基因库、山西省林科院核桃良种选育创新基地。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试验总结,试验园逐步走出了一条由良种选育到良种繁育,由实生种植到优种嫁接,由室内枝接到大田芽接的路子。从汾阳市实生核桃群体中选育出的“晋龙一号”“晋龙二号”优良品种被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首推为华北地区发展的优良晚实品种。20多年来,汾阳市核桃良种繁殖试验园抓科研、选良种、攻技术、出成果、为全市培养出3000余名嫁接管理技术骨干,优良苗木已推广到全国19个省市200多个县。

  借助本地农业科技龙头园区的带动作用,吕梁各县市区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核桃种植户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从2017年开始,吕梁市每年都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50万亩,吸收以贫困户为主的农民组成专业合作社,开展核桃栽植、管护、销售三项服务,实现了核桃增产增效和贫困户增收脱贫。

  沙棘,是吕梁山区自然生长繁衍的乡土树种。独特的气候、清新的空气,造就了吕梁沙棘独特的原生魅力。

  吕梁现有120余万亩不同盖度的野生沙棘,正常年沙棘鲜果产量达5000万公斤。岚县、交口、方山野生沙棘面积最大,是全国少有的集中分布区。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的“沙棘热”中,岚县、方山、交口、文水等重点分布区曾倡导发展沙棘产业,但由于重视不够和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沙棘经济林管理不到位,单位产量低。

  大规模的沙棘产业开发始于2017年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的万亩沙棘基地建设。

  王狮万亩沙棘基地在改造原有5000亩原生沙棘的基础上,建立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岚县林业局引导当地农民成立了界河口森生财、王狮别样红等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温室大棚,引进培育中蒙杂交杂雌1号优质沙棘苗木,突破了岚县无霜期短、晚霜冻花冻果的气候制约,保证沙棘种植可实现3年初果。5年进入盛果期后,亩产沙棘果可达1000到1500公斤、亩均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到2019年,王狮万亩沙棘基地已种植优质沙棘1万多亩。

  在王狮万亩沙棘基地建设过程中,蛤蟆神村农户将退耕还林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集中流转、折股量化,以股权形式统一入股别样红造林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合作社获得20年的土地经营权,带领所有农户包括贫困户组成的股东实施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农民股东劳动力通过承接沙棘种植、管护、收果等工作,每月都可获取相应的劳务收入。沙棘挂果之前的建设初期,农民在沙棘经济林套种柴胡、板蓝根、黄芩等仿生中药材,每年还可获取管护收入。5年后盛果期到来,农民可获得6%利润分红+每亩50元保底收益,真正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2018年,第八届国际沙棘大会在吕梁召开。吕梁生态建设的做法被编入“全球减贫案例”。

  这里,是位于文水县南安镇西韩村的2000多亩梨园。

  文水县梨树种植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仅南安镇种植面积就达到6万亩,年产量1亿公斤。文水酥梨以表面光洁、个大丰满、多汁酥脆、绿色无公害等几大特点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

  前些年随着树龄增加,南安镇梨园普遍出现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病害多发、产量下滑、果质下降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文水县邀请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技术中心专家,在西韩村建立现代梨园示范基地,对果树采取了隔距间伐、树形改造、高接换种、平衡施肥、果园生草等多项先进改良技术。改造后的梨园,亩产由2000公斤增加到4000公斤,品质由普通果提升为优质果,文水酥梨的市场占有率得到巩固,果农收入加倍提升。

  通过示范改造,文水县梨园生产年限可延长50年,有效带动了文水南安、南武、刘胡兰等乡镇12万亩梨园的健康发展,为吕梁未来成龄果树的科学管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吕梁数十万公顷的天然林地中,生长着一种叫做虎榛子的常见灌木,因为其果实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不高,虎榛子并没有像沙棘一样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在方山县麻地会乡运庄村,却有人在这里种下了一片榛子林。榛子林的主人,是山西省林业厅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冯月生。从2007年开始,冯月生回到家乡方山县,在运庄村租种的20多亩农田里,先后栽植了26个经济价值很高的杂交榛子品种。经过长达10多年的试验摸索,最终定植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5个抗寒类树种和4个丰产优质品种。

  冯月生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定植的榛子品种,均为栽植3年挂果,5年形成产量,亩经济效益达3000到5000元,繁殖苗木亩收入可达8000到10000元。

  2019年,冯月生在方山梅洞沟建成了300亩榛子苗圃基地,希望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造福家乡人民的经济林产业。

  昔日黄土高坡,今朝金银满坡。

  红枣、核桃、沙棘、酥梨、榛子,还有各县市区尝试种植的槐米、桑叶、文冠果、仁用杏、元宝枫、油用牡丹等经济林,正在吕梁山上铺陈蔓延出一座座别具特色的花果山。这是吕梁百姓和农业科技人员为家乡倾情奉献的七色风景;是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栽种、培育、收获的绿色财富;是晋西黄土地上不断滋生壮大的金山银山;是吕梁完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必然绘就的伟业宏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