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万字长篇通讯《习近平的扶贫故事》出炉记|中国新闻奖秘笈·重大主题报道

2022-05-13 21:1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今年3月,中国记协网编辑部开设了“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两会看招”系列报道,受到业界关注。为进一步发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做好今年的主题宣传报道工作,“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推出“重大主题报道”系列,邀请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主创人员解析报道思路,分享创作经验。敬请关注。

  新华社2020年5月19日播发的长篇通讯《习近平的扶贫故事》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篇重磅之作,记述习近平同志40多年间行程万里,走基层、入农户、看真贫的动人故事,在特殊的历史时刻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

  稿件被1600余家媒体采用,客户端阅读量达353万余次,在新华视点微博阅读量达75.1万次。近万字的长篇通讯,将富有画面感的特写场景、温暖人心的动作细节、生动鲜活的语言对话,放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背景下,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贫困群众的人民情怀、始终把历史重任扛在肩上的使命担当、亲自指导和精心谋划精准脱贫工作的高超智慧。

  

  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事业一以贯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012年11月,面对中外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宣言,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以此为起点,新华社记者梳理、归纳习近平总书记历年来的考察足迹、历次相关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并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部分贫困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回访,初步形成了“扶贫思想+扶贫方略+人民情怀”的稿件内容。

  同时,稿件没有局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时间范围和“考察”这一地理范围。从陕北梁家河、福建宁德、河北正定等地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与扶贫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在大量案头和采访工作的基础上,稿件拓宽视野,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同历史时期的扶贫故事,对它们进行“深加工”。对于一些读者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弱鸟先飞”,记者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丰富、引申;对于一些考察中未曾出现的细节,如“茶和果的故事”,则通过回访的方式进行首次披露。

  

主创人员侯雪静(中)在四川大凉山腹地火普村采访当地彝族贫困群众。

  这种明暗线交织,赋予了史料“二次生命”。扶贫故事虽好看,写好并不容易。稿件通过故事情节的“明线”,厘清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暗线”。史料不变,主线常新。在总书记的报道中,涉及这类史料搜集整理的情况很多,立意深刻、清晰鲜明的主线能赋予史料第二次生命。

  

主创人员霍小光(左)在基层采访。

  在这篇通讯中,读者既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精心谋划中国精准脱贫工作,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指引并躬身践行的光辉形象,也能体会到他多年前在下党山路上目睹百姓自发端来解暑汤的感动。对历史纵深的拓展,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事业一以贯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仅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扶贫”,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扶贫”。

  以巧妙的切口,用创新表达方式将6个扶贫瞬间娓娓道来

  中国反贫困斗争是史诗般的壮丽篇章,举世瞩目。

  从《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全景式展现反贫困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伟大意义,到《以生命赴使命 用热血铸忠魂——记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雄们》以个体故事折射扶贫事业之悲壮与艰辛,再到《乌蒙山传奇》聚焦区域之变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近年来,新华社每年都投入骨干记者,连续推出重磅作品。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有着不同于上述稿件的鲜明特点。文章从开篇便明确紧扣主人公习近平同志,万字长文讲述的是他本人与扶贫事业的故事,同时也跳出了以往“关心纪实”和“回访”的写作思路。账本的故事、茶和果的故事、路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精心设置的切口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这些切口又都具有值得回味的象征意义。

  

主创人员林晖(右一)在基层采访。

  首次披露考察细节还原第一现场。稿件首次公开不少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考察中谈及脱贫攻坚的现场实录,以直接引语的方式还原大国领袖亲自挂帅、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情景。

  这些来自新华社记者随访考察中留心观察得来的第一手宝贵资料,通过文章将这些珍贵的史料“激活”,为党史提供了权威参考,起到了见证历史、记录历史、书写历史的作用。

  

主创人员施雨岑(左)和侯雪静在发稿前讨论稿件细节。

  从表达方式上,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采用朴实生动的文字还原一个个暖人瞬间,对习近平总书记一些鲜活的话语,如“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更是原汁原味进行再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执政理念,充分展示大国领袖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和高超的治国理政智慧。有媒体用户评论说此稿“用鲜活的素材和群众语言,采写出老百姓听得懂的扶贫故事,彰显出总书记对贫困地区最深的牵挂和大爱情怀”。

  用全媒的形式,使脱贫攻坚报道形成镇版刷屏的传播热潮

  稿件播发后,被1600余家媒体采用,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32家传统纸质媒体在头版位置采用,成为各大报纸镇版之作。

  在播发通稿线路的同时,新媒体产品《<习近平的扶贫故事>那些暖心细节》,通过提炼报道主要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之路的6个故事以缩减版形式展现,以“一图读懂”的形式,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读懂习近平总书记为扶贫事业躬身践行的为民情怀,并在同一页面提供全文链接,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

  文末,横屏长图则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论述扶贫工作的金句、考察调研并指导脱贫攻坚的照片集纳于一体,一张照片就是一段故事,对报道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提升传播影响力。配发的短视频《扶贫故事里的奋斗与希望》,则以视频的方式,直观而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大地上一个个曾经贫困的角落如今旧貌换新颜,一个个曾经饱受贫苦之苦的生命从绝望走向希望。

  有媒体编辑表示,从上万字的报道中提炼出扶贫故事里的“那些暖心细节”引人入胜,以图文搭配的简版设计配合长图、短视频同时播发,瞬间把报道精华所蕴含的鲜活新闻内容多元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加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作者:新华社《习近平的扶贫故事》写作组)

  秘笈帖

  1、 用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还原第一现场。

  2、三个统一:独特视角与历史纵深的统一,宏大主题与鲜活画面的统一,传统报道与融媒体报道的统一。

  3、“顶天”的选题要“立地”地做。

 

  往期秘笈

  两会看招:“假”朋友圈咋真火了?

  两会看招:“代表通道”现场特写如何出彩?

  两会看招:版面获奖的三要素是啥?

  两会看招:137小时素材,打磨7分钟精品

  两会看招:“借力打力”,外宣报道这样出圈

  两会看招:时政vlog,跨出记者舒适区

 

  关于“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设立的30多年来,7700余件作品获奖,树立了新闻报道的“样板”和“标杆”,成为优秀作品和经典案例的宝库。中国记协网编辑部开设“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希望通过获奖作品的创作分享,与大家一起探寻创意思路,借鉴创作经验,获得报道启示。

  本期编辑:刘胜男 孙辉刚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9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