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

2022-11-01 15:3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

  在我国八大沙漠中总面积排名第六、流动性排名第一的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约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南扩展,直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地处该沙漠东缘、曾经拥有约2万亩“三北”防护林带的国营敦煌阳关林场(简称阳关林场),是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绿色屏障。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条西锁沙龙、东保绿洲的防风固沙生命线,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1月上旬,本报记者穿行于阳关林场,只见猎猎大风裹挟扬尘漫沙,一路呼啸掠过稀疏残破、地表裸露的林带,流沙前沿已伸出沙舌向东爬越,“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情形已然显现。

  “西出阳关不见林”,当地人士和相关专家惊呼,任由这道敦煌的阻沙屏障彻底失守,河西走廊西北端将面临一场风沙侵蚀绿洲的生态灾难。

  “剃光头”式砍伐触目惊心

  始建于1963年的阳关林场,地处敦煌古阳关脚下,这里自古以来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和“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据介绍,阳关林场所处位置正好是一个大风口,东面70公里是敦煌市区,西面则紧靠库姆塔格沙漠。

  由于毗邻西北干旱区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大沙漠,阳关林场区域气候极度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0多倍。在干燥少雨、大风频繁的气候条件下,库姆塔格沙漠东缘沙丘每年以约4米的速度向阳关镇推进。要守住敦煌,必须先守住阳关;阳关失守,风沙将长驱直入,向东沿戈壁滩一泻百里,敦煌势必难保。

  据了解,阳关林场以前是“劲风卷白草,野狼窜沙窝”的不毛之地。经过几代敦煌人的艰苦努力,移走大小沙丘300多个,移动沙石200余万立方米,平田整地2万多亩,栽植各类树木400余万株,造林约2万余亩,昔日沙丘连绵的荒漠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彻底摆脱了“风沙撵人走”的困境。阳关林场方圆17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风沙向党河水库及敦煌城蔓延。

  阳关林场场部宣传栏介绍说,其经营面积2.57万亩,经过5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前沿建成了长约5公里宽2公里的防护林带,防护林带像一条绿色长城守护着敦煌绿洲。阳关林场敦煌市自然资源局(敦煌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资料称,作为甘肃省酒泉市最大的灌溉型人工林场,2019年阳关林场生态林面积1.33万亩。

  曾有权威林业期刊载文称,有“全国沙区林场建设典范”美誉的阳关林场,“倔然屹立于库姆塔格沙漠前沿而不被强劲风沙吞噬”。而本报记者实地探访看到,风大吹不倒、沙大摧不垮的2万亩防护林,如今却基本毁于刀斧,整片林带几乎被砍伐殆尽。

  记者穿行于阳关林场部分林地,随处可见大小树木被齐刷刷地从底部锯断,每隔数米就有砍伐后留下的树桩,间或有被截好的木头,横七竖八躺在林地,从树桩尺寸判断,有的树木已有碗口粗,不少稍大一点的树桩,干径达到30厘米,散落的枝干也如成人臂膀一样粗壮。有林场职工指着这些树桩对记者说,被砍树木皮层水分饱满,极少看见有空心,连枝桠和上梢都色泽新鲜,绝大多数都曾是存活良好、长势健壮的树。

  当地知情人士向记者逐一指认,幸存下来的树木分布于林场西侧和西南角两块面积不大的林地,以及林场主干次道两侧的行道树、一些地块的间隔树。两位曾在阳关林场工作20多年的职工对记者说,曾亲眼看见被成片砍掉的新疆杨、柽柳、胡杨等树种,老化枯死的“老年树”和病死树只占极少部分,大片正值青壮年的树木像遇到推剪一样,一棵不留地被推倒,上万亩林子被“剃光头”。

  “过去为林子流汗,现在为林子流泪。”上述职工对记者说,当年沙土层下全是砾石,栽树得先用铁锤钢钎砸开石层,挖出一米见方、深80厘米的树坑保证树苗不窝根,再从几公里外挑来熟土回填底部、拉来泉水一瓢一瓢浇灌,“每块林地都是从‘沙老虎’口中抢过来的,每栽活一棵树都跟养活一个小孩般不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