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全国旅游市场强势复苏,兼具“教育+旅游”双重属性的研学旅行更是成为细分市场中的一匹黑马,人气不断飙升。
近期,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推出5集《研学新观察》系列报道,从邂逅历史人文、走近大国工程、探秘星辰大海、体味乡村自然、打卡工业变革5个角度,展现当前研学旅行的新业态、新特点,也从学生、家长、业内人士等视角,探究研学教育的意义和方向。节目播出后受到文旅部门、行业机构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研学旅行,如何“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千亿级”市场的背后,作为财经记者,又观察到了怎样的前景和挑战?来听听主创记者们怎么说。
谷艳东:意外重重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在《研学新观察》系列节目中,我负责“历史人文类研学游”的采访。在今年所有的研学产品中,这是相对比较传统但覆盖面较广的一个类型。怎么做出新意来?我思考了很久。
不断调整的选题计划、博物馆临时停电、紧急更换采访对象、突如其来的暴雨拖慢了采访进度……采访过程虽然意外不断,却也收获颇丰。
我们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被很多家长看在眼里,他们也渐渐打开思绪,介绍起他们的研学经历。他们从昆明出发,参加了两个研学团,对研学特别有感触、有观察,这些成为节目中的“天降素材”。
在交流过程中,家长特别提到,今年研学市场火爆之下,一方面很多博物馆根本预约不上,一方面市场上的研学课程良莠不齐。家长这样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一路采访下来想要寻找答案的问题:研学市场异常火爆的背景下,孩子在人潮拥挤中究竟感受如何?研学课程又该如何与研学场景有机结合,让孩子真正能有收获?
我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跟研学机构的老师和博物馆的馆长进行交流。两方也真诚地分享了他们的思考:课程设计老师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让孩子沉浸在文物中,去感受一个立体的古代中国;而博物馆的馆长更提出不少“金观点”,一方面,博物馆研学不应该有馆内人挤人的感觉,这样最后可能大家什么都看了,收获却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孩子要“知识先行”,不是走马观花地去打卡博物馆,而是真正走入博物馆,带着思考再走出博物馆。我把这样的观点放在节目中,希望能够给研学这个火热的市场带来一点冷静的思考。
“七分采三分写”,这次采访我最大的心得是,尽管意外重重,但只要心中有目标,把自己“扔”到采访环境中去,与受访人充分沟通,在“不确定”中,也总能找到很多“确定”的好素材。
马佳伦:行走皆是课堂 大国工程“拥抱”陕西少年
8月初,暑期进入下半场。早上7:00左右,西安北站的广场上,16名学生家长在和孩子挥手告别,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嘱咐:“出去好好考察”。也许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工程类研学似乎有些像项目考察?而对于孩子们,这样一场未知旅程又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此行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7点53分,《“同饮一江水”探秘引汉济渭水利工程研学旅行》正式开启,16名西安少年,一路向南,从关中平原到陕南山区,乘高铁穿越绵延不绝的秦岭山脉。车厢里,我作为记录者,期待着快一点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记录这一场大国工程研学之旅。在孩子的世界里,研学究竟是什么?是和小伙伴朝夕相处、是离开父母独自旅行?旅程开始之初,他们大多还不理解研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目的地汉中还未到达,研学课程就已经开始。为了让孩子们建立对大型工程的初步认识,带队老师准备了一些动画和视频资料给他们提前观看,“什么是引汉济渭工程?汉江水怎么从汉中流进西安?”视频引发了孩子们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