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中国青年报社: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构建年轻态主流融媒

2020-08-07 14:4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治理高度,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来,各级各地媒体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取得哪些新进展新成效?敬请关注“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报道。

  今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当天,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中青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紧跟党走,炼铸红色青春》提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作为团中央机关报,中青报正在一面全面从严治报抓管理,一面全媒体融合改革促发展,努力在为党育人、服务大局、服务全团、服务青年中,发挥主流媒体独特的青年工作者作用,力争在2020年实现更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一流新型青年主流媒体目标。

  与此同时,具有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投入使用满3年,升级改造为“融媒云厨”,在抗疫报道、抗洪抢险报道、脱贫攻坚报道中转危创机,正站在百年目标门槛进行新一场媒体融合自我革命,主要从三个方面转危创机、守正创新。

  上达天听站高端

  从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再到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全媒体建设已初见成效。中青报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媒体融合方向。

  四把标尺,检验真假融合

  2018年,中青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检验媒体真假融合的四把标尺》,提出按照中央相关精神要求,至少有四把标尺可以检验衡量。

  第一把标尺,是不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第二把标尺,是不是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第三把标尺,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一支队伍,多个平台”,并正在转型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第四把标尺,是不是真正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是不是充分传承和发扬主流媒体内容、人才优势推出融媒体精品?

  中青报的全媒体融合转型探索自2014年启动,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24小时中青报在线”,再到“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直至2017年3月,中青报“融媒小厨”开张。这是中青报全媒体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的机制平台,是全媒体网报融合的流程再造,是全媒体精准的渠道连接,是全媒体移动优先的精品制作,是全媒体品牌拓展的服务创新。

  “融媒小厨”其实是根据报社自收自支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建的经济适用型特色“中央厨房”。采用“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内容生产制作模式,基本实现“信息共享、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努力追求机制、内容、平台、渠道、产品、运营、服务等一体化深度融合,目的就是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融媒小厨”以H5、大数据、直播、短视频等优化融合技术,合作研发视频直播系统、“中青融合传播力指数”“移动采编系统”。2018年秋,中青报移动采编系统正式使用。移动采编与PC端使用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策划、统一采集、统一编辑、统一存储、统一终审,共享使用、多元生成,它从技术上实现了“部门主导,三端融合”机制在移动办公上的全面落实,真正打通了报社移动融媒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融合转型工作的推进,全媒体采编流程几经修订,与之相辅相成的全媒体采编绩效考核机制及流程也作出相应调整。建立以“部门主导,三端融合”为核心的内容部门考核指标;健全以全媒体报道流程管理为基础的正负向加权奖惩制度,等等。

  目前是“融媒小厨”正在全面升级为“融媒云厨”的关键时刻。中青报初步构建了全媒体价值链,从“互联网+”的物理式重构转型,向“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迈进,从全媒体价值链的重构再造,转向全媒体价值链的延展拓宽,从机制体制的初步改革向深层改革纵深发展。

  重塑新定位,重新再出发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要提高政治站位,重塑新定位:打造上传下达的治国理政新平台,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惠国利民的美好实用新服务。

  2019年,在中宣部指导下、在团中央书记处具体领导下,原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原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顺利融入中国青年报社,壮大了中青报的实力,也巩固和加强了引领青年思想工作的团中央机关报阵地。

  中青报全媒体推出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特稿、《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等,全媒体推出的一个个“中国好青年”“强国青年”“强国一代有我在”“向上向善好青年”故事等,都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样本,成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样本。

  同时,中青报初步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融合版块,服务全团政务、数据库建设等,正在形成“媒体+智库+团务+服务”的整体架构。中青报的融合纵深发展是对标党中央要求深化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传播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抗疫期间,中青报与团中央国际部等打造了多档中外青年领袖对话直播节目、“全球青年抗疫行动分享会”等,致力于服务团中央的青年外交工作,并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形成独特的青年国际交流渠道优势,助推对外传播中国青年声音。《青年参考》等从“国际资讯向国内传播”为主,转变为“国际资讯向国内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向国际传播”的双向传播并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团团微就业”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平台上线试运行,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指导,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千校万岗•百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同时启动,这个服务平台就落在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为互动窗口的融合平台上,也是中青报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推进一体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青报努力以高标准推进党建业务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效能推进内外治理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推进精品导向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将在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整合运营、融合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建设舆情智库、绩效评估、智能化、体制机制等四大工程。

  中青报将全面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深层改革,作为深化体制机制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站在五年全媒体人才规划下,拟重点聚焦培养扶持优秀融媒经理人、优秀融媒制片人、优秀融媒专家型人才、优秀融媒创意创新人才、优秀融媒技术人才等。

  温暖人心创精品

  无论报纸端、PC端还是移动端,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要让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无论如何创新,最重要的创新是内容创新。

  加大全媒体内容精品生产

  中青报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立足青年视角、聚焦青年话题、符合青年话语体系的融媒产品。

  共青团十八大前夕,中青报推出《梁家河全景带你走近青年习近平》H5作品。利用全景VR互动技术,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工作与生活,让人身临其境地学习感悟总书记的奋斗青春。作品点击量超过1600万次。

  2018年7月起,中青报联合团中央宣传部打造的“青年大学习”网上系列团课,非常有效地向广大团员青年传播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采用视频嵌套H5,适于移动端传播,团员青年可随时随地展开学习。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总点击量超过10多个亿。

  截至6月14日,中青报全媒体平台发布战“疫”原创报道19110篇(条),传播总量超170亿人次。开设网络专题9个,主持微博话题800余个,涌现了一批新媒体爆款产品。中青报微信公号刊发的《互喊加油,四大“天团”会师武汉!网友:王炸来了,中国必胜!》阅读量达1559万、转发量82万、点赞量6.6万,创本报单篇微信作品阅读量新纪录。今年3月16日推出的《青年大学习:在疫情防控中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H5,视频录制地点专门选择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校园,点击量达到1.4亿人次,直接参与学习互动的人数高达4678万人。

  3月16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孙庆玲(右)在武汉抗疫一线直播采访。耿学清 摄

  抗疫期间,中青报参与中国青基会主办的“一起学习,希望同行”希望工程特别行动,一个多月时间共计筹款800多万元,已经帮助湖北5000名贫困生实现在线学习。该项目创造了从前期筹划到落实捐款、落地执行仅用了10天时间的“中青公益速度”,活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778万。

  今年五四期间,中国青年报联合湖南卫视、城市之窗、共青团武汉市委等相关单位发起了“致敬战疫青年”系列公益活动及组织策划相关全媒体报道,涉及的主要微博话题阅读量达30多亿,一系列海报产品刷屏社交媒体。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青年网联合今日头条发起#代表委员面对面#两会话题活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分享议案提案,截至5月31日,阅读量达11.2亿。

  提高精品再造转化率,推进“专业主导、三端融合”

  今年上半年,中青报以问题导向倒逼改革,在“端网运营室”成功试运行的基础上,紧紧扭住依然十分薄弱的客户端改造升级,加速中青报与中青网的“一体化”融合。

  2019年中青报完成了办公物理空间融合功能全新调配的“大搬家”,2020年7月1日,全媒体采编部门完成向客户端等移动终端“大搬家”,全媒体运营管理部门同步设计参与,初步实现移动优先的“云”分享、“云”办公、“云”交互、“云”活动、“云”公益,逐步向“云”社区、“云”交易、“云”孵化、“云”成果迈进,让每一个专业部门、专业人才,都能成为创新创造的种子,在“融媒云厨”的平台上不断开花结果。全员凝神聚力创精品,提高与“头部平台”合作、内外集成分发的生产力。

  中青报•中青网的青蜂侠团队每天持续制作短视频新闻。

  精品内容,精品项目,精品服务,精品管理,精品效益——正在进行的舆情智库资源初步整合、技术管理优化融合、报纸数字化项目突破、子报刊与中青网的“云”合试点、国际化融合报道加强、“网课”音视频云类产品增强、健康科普和“沉浸式体验新闻”文化类新品种探索尝试等等,初显成效。

  中青报直接移动用户已破亿,中青网作为中青报新闻主网,中青在线作为新闻文化视频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差异互补特色日趋明显,内容和品牌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融媒云厨”当下正努力的是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体现到精品的制造创造、再造转化、变现增效当中。

  全员办好精品报纸

  在一些传统媒体放弃纸媒时,中青报逆势而上、剪断最后的脐带,在主力军转战新媒体主战场的格局下,改革全媒体融合中的报纸总编室,把每一天的报纸从形式到内容、从深度到精度都办出彩。

  中青报主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参考》《青年时讯》等子报刊,在办好精品报过程中,与中国青年网正在实施有效的一体化融合试点探索,初见成效。

  下接地气年轻态

  为党育人、服务全团,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是中青报的立身之本。只有强身固本,我们才能真正赢得主流媒体应该争取到的更大组织力和资源力支持,才能顺应融入智慧媒体、智慧政务、智慧社区同步发展的大趋势中。

  中青报承制的爆款微电影《青春与祖国同在》海报。

  年轻态意味着始终聚焦主责主业

  中青报要发力增强权威性、服务性和不可替代的鲜明青年特色。以敢于创新、颠覆传统的青年态度,对全媒体价值链、产业链进行更务实的改变改革。更加跳出传统的“内容”束缚、固有的“圈子”限制,品牌内容牵引、技术资源优化、资本孵化增强、运营模式颠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和全团重点工作部署深化实施过程中,作为主流青年媒体,发挥引导引领、精准服务、实力支撑、场景应用等功能职责,在政务新媒体、智慧团建、志愿公益、扶贫扶智、就业创业、基层组织等服务全团项目中找准融合契入点。

  年轻态意味着做大做强做优大学生成长平台

  “融媒云厨”平台要直接从未来走入当下,对接政府、社会、青年的能力要大大加强,在打造面向全社会生态系统的“青年媒体旗舰”过程中,重构中青报全新商业模式、文创模式和盈利模式。

  未来已来。基于“云”智能的“刚需内容+垂直服务+趣味社交+程序设计”,必然更好适应与创造年轻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然后消费日用”的变化需求,让有意思与有意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好结合。

  而这仅仅靠媒体自身无法完成,需要更加开放对接中青报的校媒等大学生成长平台,并更精准服务千万中学生及老师家长,线上“团聚”年轻伙伴的能量,激活各阶层用户尤其是UGC等内容生产形态,实现各类平台、用户客户、商家资本的多赢,才有可能将创新融入共同进化的社会大生态中,真正打开“融媒云厨”,让广大青少年共办同创属于自己的新中青报。

  年轻态意味着充分发挥正能量明星和网红效应

  当代青年呈现出许多与父辈不同的鲜明特点,青年工作的现实基础发生深刻变化,对新时代青年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凝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青报对照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面对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还有许多“青年关注、关注青年”的新问题新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比如网红现象反映了社会资本和大众文化、青年文化的深度融合,“粉丝喜欢和认可什么”成为信息传播导向,网红经济改变了青年就业方式,新一代年轻人创新意识、个人价值实现、网红群体的社会动员方式革新等,都在催生多元化、分众化的群体聚焦新模式。中青报正在适应并创造青年新需求、新变化。

  比如2019年,中青报与湖南卫视筹划半年,联合出品打造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开展全媒体“新青年,耀青春——紧紧跟着党走”活动,用青年最喜闻乐见的内容、方式和渠道,加强对青年政治思想引领,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

  年轻态意味着传承文化力、激活新业态

  中青报通过一系列“传承的力量”“文化中国”“榜样阅读”等全媒体活动,借助网红明星打造青年喜爱的正能量影视剧(如筹拍电视连续剧《天地人心王阳明》等),以及纪录片、MV、五四晚会、时尚文化节等,努力把“文化传承”的基因与“思想引领”的创新,更有机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正在加大中青“融评”和思想理论报道的创新。

  传承文化力,得益于全媒体人才培养,如前文所述,这也成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个突破口。“融媒云厨”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靠的是团队携手并肩、攻坚克难。关心“大”,也关心“小”——大时代关心小生活,大叙事关心小细节,大生产关心小消费,大世界关心小青年,可以让我们拥有可贵可亲的报格报品,也拥有可爱可靠的成长伙伴。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虽然困难重重、矛盾多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我们还是以中青报特色“融媒云厨”为新起点,自我革命,永久奋斗。[作者张坤为中国青年报社(含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委书记]

 ▼ 更多阅读 ▼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人民日报社:提升“四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新华社:从“融”起来到“强”起来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唱响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声音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光明日报社:思想文化大报的全媒体表达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中国日报社: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推动国际传播事业发展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科技日报社:打造“一库两翼多平台”新型主流媒体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人民政协报社:不建机构建机制,撬动深融新模式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农民日报社:“思维再造”重构专业党媒影响力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中国新闻社:构建全球华文资讯传播共同体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法制日报社:寻找法治媒体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中国银行保险报:深耕市场 构建“专业资讯+”全媒平台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河北日报:做好内容供给侧改革“加减法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守正 深融 跨界 共生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上海报业集团:八大项目助“融媒体”向“智媒体”蝶变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湖南广播电视台:不断超越的媒体融合“芒果模式”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安徽新媒体集团:兼收并蓄有取舍 锁定“四态”辟蹊径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福建日报社:转型不是简单转移,平台需要真正赋能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合加速跑 共享“一朵云”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让思想拥有流量 把“重要的”做成“需要的”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深融“脱胎换骨” 应对四大挑战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革新图存、赢得未来的“二次创业”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为人人的全媒体转型赋责、赋能、赋利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广西日报社:“四圈深融”,有道也有术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钱江晚报:唯有打破,才能重构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华龙网:1+41,答好融合加法题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合而融,小而美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经济日报社:深度融合需要“啃硬骨头”“打硬仗”

 

  本文内容由中国青年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272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