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者书记”扶贫记 | 小视频让赵庄村“联网”大世界

2020-10-16 10: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河南日报社方舟:

  当好“爱心连接器”

  “记者书记”档案

  方舟,河南日报新媒体部副主任,2012年以来先后参与了河南日报各新媒体平台的创建、运营。2020年3月被选派到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将自己在新媒体领域的经验融入驻村扶贫工作,积极为村里谋划新产业、带来新变化。

  2020年3月初,我来到了嵩山脚下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由一名从事报纸和新媒体报道工作十几年的记者,转型为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

  赵庄村地处浅丘陵地带,土薄石多、干旱少雨、种植结构单一,农业收入微薄,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自2015年我所在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定点帮扶以来,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先是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到2019年底全村65户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全部脱贫,其中18户稳定脱贫。

  疫情逼出来的短视频“带货”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既威胁着赵庄村乡亲们的生命安全,也考验着赵庄村的脱贫成果。

  一入村,我就和坚守在村里的上一任第一书记胡心洁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及时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疫情被控制后,我们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对外联系就业岗位、增设村内公益岗位,保证了每一个脱贫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业。

  受疫情影响,村里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库存产品一度滞销。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下,我们联系集团旗下的电商平台“大河鲜生”,让赵庄村的红薯粉条迅速上线销售。之后又把红薯粉条、花生米、玉米糁组合起来,给它取名“赵庄三宝”,通过电商平台送上市民的餐桌。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赵庄村的农产品,我还想到了短视频“带货”的办法。

  方舟通过“短视频带货”“直播带货”,帮助赵庄村销售农副产品。

  2012年以来从事的党报新媒体工作经历,让我对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各类新媒体传播形式都比较熟悉。入村第一周,我就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剪辑了一条Vlog短视频,为电商平台上销售的赵庄村产品“打广告”。

  没想到,这条短视频几天内的播放量就超过了20万次,最初是身边的同事朋友,后来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网友,都从我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的“粉丝”变成了赵庄村产品的顾客。通过电商平台,十几天时间里,粉条和“赵庄三宝”的销售额达到了5万多元。

  很多网友还留言支持,有网友说:“吃到了地道的农产品,还帮助了农民,这样的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这么多人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让我意识到人人都有扶危济困之心,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当好“爱心连接器”,让各界的关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跳出小村搭建电商大平台

  入村前,报社的领导曾嘱咐我,在做好驻村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记者,记录好脱贫攻坚的真实经历。既然短视频这么有传播力,我就决定把这个名为《驻村“舟”记Vlog》的系列短视频作为一种记录方式坚持下去,每周利用业余时间至少制作一期。

  《一个都不能少》《五一“乡村深度游”》《下雨的时候会想起你》见证了各级帮扶干部如何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小村“认亲记”》《声暖童心》《总编有约相约赵庄》记录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帮扶,《古村乡愁》《耕读赵庄的书画名家》《勤快的农村小妮》则把镜头对准了乡村美景达人。

  当然,《驻村“舟”记Vlog》里自然也少不了赵庄村的农产品,粉条、小杂粮、羊肚菌、艾草、哈密瓜、玉米、核桃……都先后出镜,配合线上电商平台销售和线下报社同事、社会各界的爱心采购,半年时间累计帮助村集体企业和乡亲们卖出了十多万元的农产品。

  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很多农产品都是我们新老第一书记用自己的私家车运回郑州。看着我总是塞得满满的后备箱,有位乡亲感动地说:“党的政策就是好,派来你们这些第一书记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我们做的点滴小事,都代表着党对群众的态度,不敢有丝毫马虎。

  方舟经常用私家车帮村民送货出村。

  “带货”让我收获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个村生产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季节性也很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如果跳出赵庄村,放眼整个乡镇甚至周边地区去谋划农产品电商项目,是不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我的想法和赵庄村所属的石道乡党委、政府不谋而合。在他们的支持下,我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邀请电商团队驻场指导,石道乡的农产品电商展销中心正在进行测试,即将投入使用。按照规划,这里还将具备电商培训功能,吸引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就业创业。

  唤醒沉睡着的“金山银山”

  赵庄村虽然偏居登封市一隅,也不临近著名景点,但却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潜质。这里地处嵩山脚下,临近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河的源头,有着“颍水春耕”的历史遗迹和众多关于农耕的美丽传说。村里有一个近千亩的瓜果种植基地和一个五百亩的艾草种植基地,还有一片始建于清朝末年的老村落、一泓秀美的小水塘。可谓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找得到乡愁、品得了瓜果、闻得到艾香,而且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2020年端午节前夕,方舟(右一)把赵庄村的“扶贫地摊”摆到了河南日报报业大厦,集团领导同事争相购买艾草和艾制品。

  不仅要带货出村,还要带人进村,让更多人感受赵庄的田园之美。我考虑先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同事们入手。今年,集团推出了基层党组织与定点扶贫村的“手拉手”结对活动,借助这一活动,我们策划推出了“党员手拉手示范田”项目,由一名党员自愿认领赵庄村一分田地,预订田里出产的农产品,日常由脱贫村民管理,参与者可以在不同季节带着家人朋友来体验播种、收获的农耕乐趣,既解决了农民种植的后顾之忧,也吸引更多人来村里体验田园生活。目前已经有近20亩田地“名花有主”。这一个项目还有一个对外的名字叫“共享农场”,将逐步面向社会开放。

  在《驻村“舟”记》中,我也经常推介赵庄的田园风光,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最近还有车友会联系来村自驾游。我们也正在加紧联系专家制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整修水塘、提升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为迎接游客做准备。希望嵩山颍源的绿水青山,能早日成为乡亲们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半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扶贫扶志……村里有干不完的工作。以前经常是“纸上谈兵”“网来网去”的我,如今和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中,历练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尽管有苦有甜,但报社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我坚强的后盾、乡亲们的信任是我前行的动力。唯一的遗憾是对家人的亏欠。当我刚来驻村时,同为记者的妻子正奔波在疫情防控采访一线,家中还有两个幼子、三位老人需要她照顾。前几天,读小学三年级的大儿子写了一篇作文,记录了暑假里和妈妈、弟弟来村里看我的经历,作文的结尾他写道:“我为我爸爸的工作感到自豪,也希望赵庄村成功脱贫,从此富裕起来。”

  我想对儿子说,能参与这件大事爸爸也很自豪,全国还有280多万驻村的叔叔阿姨为了同一个目标正在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更多阅读:

  “记者书记”扶贫记︱一张登记表,让一筹莫展的我找到突破口

  “记者书记”扶贫记︱网络助学,400余爱心人士“结对”千名学子

  “记者书记”扶贫记︱鹦哥岭的绿水青山,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

  “记者书记”扶贫记︱一万枝扶郎花订单,完成时间紧张得令人窒息

  “记者书记”扶贫记|马家洼村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打工挣了钱

  "记者书记"扶贫记丨一根黄韭菜,改变了宋亮村

  “记者书记”扶贫记 | 20年后,我与母亲的接力扶贫

  “记者书记”扶贫记 | 总书记同我视频连线,勉励为乡村带来新变化

  记者书记扶贫记 | 村民挑上“金扁担”,户均年增逾万元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440071